遼寧康平縣發現遼代銅鏡
遼寧康平縣發現遼代銅鏡
1986年夏,康平縣西關屯鄉邊檯子村小學教師在村北鋤地時撿到一面銅鏡,後上交給文管所。
邊檯子村位於縣城西南45公里。村北為一處遼金時期的遺址。1978年7月曾在村南發現一批金代窖藏銅錢。在調查徵集銅錢時,發現這面銅鏡。現將銅鏡介紹如下。
鏡作圓形,青銅鑄制,體小而厚重,鑄制精良。素麵寬平緣。徑8.4、邊厚0.3厘米,重118.5克。外表呈灰黑泛綠色,有光澤。鼻形紐,草節紋紐座。紐四周減地平雕十一個戲俑人物圖案。人物造形比例適中,刻劃線條拙笨而不準確。鏡上部四人:左一人為侍者,頭戴軟帽,窄袖衣,扎腿,足著敦靴,馬步站立,雙手舉持傘蓋。傘蓋下一人,頭飾不清,穿寬袖長衫,側面錯足站立,雙臂側舉,做掩面狀,是一女主人。其右站立一人,頭戴四棱員外帽,身穿長掛長衫,足登皂靴,雙臂平舉,作勸說狀,與兩側人相呼應。右一人,頭戴烏紗帽,身穿寬袖長袍,足穿皂靴,錯步躬身,雙手相抱胸前,作賠禮狀,與傘蓋下女主人動勢相互照應。這四人姿態動勢相互聯繫,情調和諧統一。
鏡中、下部施七個樂器手,均戴軟帽,穿緊袖短衣,腰系寬頻,扎腿,足著軟靴。右上一人,似敲手鼓;其下一人,敲手鑼;左一人,打鈸。其下左右各一人,如吹似篪、笛一類的竹管樂器。鏡下部二人,左者手持鼓錘,作跳躍式擂鼓狀。右者雙手捧鼓,屈身做行走狀。七個鈸鼓樂器手,姿態各一,生動活潑,情節和諧,格調一致。與鏡上部四人構成了一幅妙趣橫生的畫面,而且也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戲劇故事場面。
圖一 銅鏡
這種戲劇人物鏡,未見發現發表材料刊載。鏡的形制與施紋特點具有北宋鏡風格。北宋人物鏡,紋飾線條流暢,刻畫人物清晰,但末有以戲劇故事為內容的花紋圖案。而該鏡施紋線條顯得抽笨,刻劃人物不甚準確,施以戲劇、鈸鼓樂器人物圖案,為其鮮明的特徵,與北宋鏡有所區別。銅鏡上持傘蓋、鈸鼓等樂器的人物,穿戴服飾與內蒙敖漢旗北三家子三號遼壁畫中的戴軟帽或氈帽者(《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北三家子遼墓》,《考古》1984年11期)、遼寧法庫縣葉茂台肖義墓壁畫出行圖中的持傘蓋、手持韁繩者(《遼寧法庫縣葉茂台遼肖義墓》,《考古》1989年4期)極為相似。據此,推測該鏡當為遼代鑄制的銅鏡,而且時代也不會太晚,應是遼朝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
它的出土,對研究遼北地區或我國北方文化藝術史,特別是戲劇史,是重要的實物資料,實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原載《考古》1996年2期
編輯:康平法庫微同城 圖片來源:網路
康平故事更新中…
………
TAG:康法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