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庸之道-君子與小人

中庸之道-君子與小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GIF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後世人對這句話有各種不同的理解,但是都偏離了原本的內涵。

有的人認為是:君子對誰都一樣好,不會對這個好、 對那個不好。 這樣的「君子」是「老好人」,不是君子。

有的人認為,君子是公而忘私。

有的人認為,君子團結群眾而不拉幫結派。 「團結群眾」本身就是「拉幫結派」,自己打自己的 嘴巴。

有的人認為,君子是用道義來團結眾人,而不是用利益去勾結別人。

有的人認為,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一視同仁, 從不拉幫結派。

有人認為君子「從不拉幫結派」,有人認為君子是 「團結眾人」。人自己喜歡什麼,就認為君子是什麼。

後世人對孔子這句話的理解都是極端而怪異的,各種各樣的理解都有,就是沒有人能理解到準確的意思。

人總以為孔子說的「君子」就是「好人」,君子」和人說的「好人」其實是不同的。人說的「好人」,是從利益和搞關係的角度說的,但是孔子說的「君子」,是從道德的角度說的。道德不是利益也不是搞關係,道德和利益、搞關係沒有任何關係。「君」原本指的是王者,一個國家裡面最尊貴的人。後來引申為具備這種道德標準的人,稱之為「君子」。

「君子」的道德標準是「自己」很少。 「自己」是人陰的部分,「自己」很少,就是陰很少。君子真正的標準是陰少陽多,「自己」很少。 為什麼君子總是用來形容好的男子?沒有用來形容女的? 就是因為君子的標準是「陰少陽多」,而古代的女人是沒有 「陰少陽多」的,所以在古代,君子和女人沒有關係。人認為的「好人」,都是用利益和搞關係來衡量的,對自己有利 的、和自己關係好的,人就認為是「好人」,而利益和搞關係都是屬陰的,怎麼可以用來作為君子的標準?

搞關係也是屬陰的,人的搞關係都是為私的,不是為私的關係是不用「搞」回來的,是天生的、或者是環境自然促成的,比如人的血緣關係、社會的君和民的關係等等。人自己搞回來的關係都是陰的東西。

「君子」的道德標準

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周」是「密,不疏」。而人的「比」是因私而比的,人因為有了「自己」,才會有「比」,沒有「自己」的人,是不會產生「比」這種思想的。 「自己」很強盛的人,看到這個,就不自覺地將自己和別人比,看到那個,也會拿自己和別人比。這是小人之所為,君子是不應該有這種思想的。

小人心胸狹隘,事事都會比。「小人」就是「自己」強大的人。 「自己」強大了,「自己」的勢力就需要擴張,這種 人是「周」不起來的。 管仲有一句話,「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於口, 不見於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周者,是寡言 而無色,並且是能夠變化無窮的。

君子的標準,除了「自己」很少之外,還要有智。沒有智的人是愚人,不是君子。其實「周者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也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君子的 「自己」很少,才導致君子寡言而無色。 「滔滔不絕,喜形於色」的人不會是君子。 這種人不是小人也是庸人。君子的「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不是人理解的「成府深」,君子是因為沒有 「自己」,所以沒有需要「滔滔不絕」地說的東西,因為沒有「自己」,所以沒有喜,也就沒有「喜形於色」。 君子因為沒有「自己」,所以才會坦蕩蕩。 小人與庸人,因為「自己」太強盛了,所以 「自己」就需要發泄出來,所以表達「自己」的慾望就會非常強,就會「滔滔不絕」,就會「喜形於色」。

陰重的人最喜歡「滔滔不絕」。 因為他「自己」太強盛了,處處都需要發泄出來。

君子沒有了「自己」,不但會有智,並且才會有善。「自己」是生命陰的源頭,「自己」強盛的人,陰一定強盛。 陰多了,不但人沒有了智,同時也會變惡。君子沒有了「自己」,陰就會很少,陽就會很多。陽是理,理生智。所以沒 有「自己」的人一定是智者。為什麼庸人沒有智,就是因為這種人陰太強盛了,「自己」太強盛了。

庸人所言所想的全部都是「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家人,如何才能保護自己,如何才能獲取利益。 滿腦袋都是「自己」的人就是庸人。

「庸人」,不是人理解的「沒有才能」的人,「庸人」是「自己」強大的人。只要那個人「自己」很強大,不管有沒有才能,都是「庸人」。如果一個人,「自己」很弱,不管有沒有才能,都是君子。所以君子和庸人,不是用「才能」來衡量的,而是用「自己」的多少來衡量的。「庸」是「用」,「自己」強 盛的人,就如「物」一樣,最終會變成「物」,被人所用, 沒有任何「自主權」,不讓他的「自己」起作用。這是宇宙對不好的生命的制約。人越想得到的東西,就越會失去。

「自己」強盛的人,最終的下場就是沒有「自主權」。人不相信天理,天理卻無處不在。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有的人認為,君子關心的是道德,小人關心的是利益。 弄了件特別肥大的衣服,什麼人都套得下。

有的人認為,君子會選擇附近有仁德的人居住的地方來居住,小人會選擇能發財的地方來居住;君子行動時會想是否合符刑典,小人行動時想的是眼前利益,不思後果。

有的人認為,君子終日所想的,是如何進德修業,小人想的是求田問舍;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唯利是圖。

有的人更是把「土」理解成了「鄉土」,就更表面化了,把孔子的話搞到感情那裡了。孔子是不會說感情的。

承受與追求

在前半句,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德是道德,道德是生萬物,但是是生萬物陽的部分。土,吐萬物,也是生萬物,但是土生的卻是萬物陰的部分,身體的部分。 道德生精神,生萬物陽的部分。土生身體,生萬物陰的部分。

道德帶來的是生命的提升,陰帶來的是生命的生存和舒服。所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說的是君子心裡裝的是道德,裝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小人心裡裝的是如何生存和如何獲取舒服。

孔子的後半句話: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刑」和 「惠」也是剛好相對的兩種東西。「刑」是「刑罰」,「刑罰」是懲罰犯了罪的生命用的,是給生命消罪用的,但是會給生命帶來痛苦。「惠」 是「好處」,「好處」是能給生命帶來好的感受的東西,也就是能滿足生命陰的慾望的東西。慾望得到了滿足,陰就會增加。「刑」是用來消減生命陰的東西,「惠」是能給生命增加陰的東西的。

一個是願意承受痛苦,一個是追求舒服。願意承受痛苦是善,追求舒服是惡。孔子說的話就是這個內涵。君子是善的,善的人是會樂意承受痛苦。小人是惡的人,惡的人是沒有善念的,是會逃避痛苦,追求舒服。

「君子懷刑」,說的是君子樂意承受痛苦。「小人懷惠」,說的是小人追求舒服。

GIF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有的人認為,君子能和別人和諧友善,但不會和別人苟同。小人則相反,迎合別人而不能和諧。人把「和」理解成「和諧」,把「同」理解成「相同」。

有的人認為,君子會和人和睦相處,但不盲從苟同。小人則相反。

人基本上都是把「和」理解成了「和諧、和睦」, 把「同」理解成了「相同」。從字面上看人的理解好像是對的,其實都是不對的。 人沒有辦法理解孔子的話,是因為人對什麼是儒家思想根本不知道。人以為儒家講的是處世之道,所以都從如何處世那裡去理解了。

儒家思想是中庸。中庸講「中」,講「和」,講道德。孔子說的君子和小人都是從道德的層面講的,不是從「搞關係」的 層面講的。人理解好壞就只懂得從「搞關係」的層面理解,是因為人自己喜歡「搞關係」。

「和」是中庸講的。《中庸》有一句話,非常準確地 說了「和」是什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孔子說: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還沒有生出來的時候,是「中」;喜怒哀樂生出來了,但是不極端,能夠有節制,能夠適可而止,是「和」。

「和」是人的各種情緒都不極端,能夠適可而止。 人的這種狀態就能稱之為「和」。所以君子是懂得「和」的人,喜怒哀樂都不會極端,都能夠適可而止。而小人則不會這樣,小人是有什麼就發泄什麼,是要追求痛快的,高興了就大笑狂喜,受傷害了就痛罵別人,看到利益就去追,看到痛苦就趕緊躲避。 小人是沒有節制的人。

「同」是「合」和「聚」的意思。比如說「同流合污」。孔子說的君子「不同」就是這個意思,「不同流」。為什麼孔子說君子是「不同流」?因為「同流」就一定會「合污」,沒有說「同流」而不會「合污」的,只是當那個「污」比較小的時候,人不覺得它是「污」罷了。同樣道理,「結黨」就一定會「營私」,沒有說「結黨」而不 「營私」的。所以君子不與人「同流」、不與人「結黨」是很有道理的。人各有優點和缺點,各有善和惡。人與人的「同流」,起作用的都是人不好的一面,所以就會「合污」。一個善良的人,是講究清心寡欲的。清心寡欲的人,對關係是淡泊而不執著的,隨緣而不強求。人和人一旦「同流」,起作用的一定都是情和利益。沒有情和利益在起作用,人和人是不會「同流」的。所以莊子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水是無色無味的,君子之交因為裡面沒有涉及到情和利益,純粹是因為理,所以就會幹凈,無色無味。如果君子之交能像水一樣,無色又無味,這才是最乾淨的交往。其實也只有小人之交才會濃如蜜的,情濃利益也濃,就會像蜜一樣甜。

人之所以能和別人「同流」,都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情和有利益。君子和人的交往是不能用「同流」 形容的,是「和而不同」的,是正常的、有禮節的交往,但不是「同流」。除非人與人之間是因為血緣關係在一起的,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如果沒有血緣關係,又要「同流」或「結黨」,就一定是為私的,不管是為情還是為利益,都是為私。

相生相剋

而「和睦」不是孔子講的東西,因為孔子講的是道,是道德,不是教人如何「搞關係」。如果對方是個奸狡之徒,孔子會叫你和他「和睦」嗎?如果那個人是個諂媚小人,孔 子會叫你和他「和睦」嗎?物以類聚,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和睦」的。孔子說的是中庸、是理,不是說什麼「夢幻」和「理想主義」。中庸是儒家的最核心的思想,中庸強調的是不走任何極端,任何極端了的東西都是錯的、不好的、敗壞的、邪的、惡的。如果這個世界所有人都「和睦」了,這個世界就真的完蛋了,清濁不分,好壞不分,所有人都「一樣」,這是一種不存在的「社會」,是一種人想像出來的「社會」。為什麼地上會有高山和河流?都一樣平了,水如何流得動?為什麼宇宙中還有魔的存在?佛和魔會「和 睦」嗎?人不思考其中的道理,只懂得按照自己的觀念去幻想。人中是一定會存在壞人和姦狡之徒的,一定會存在各種矛盾的,不管再好的社會都如此。只是好的社會人的道德會普遍比較高,但是壞人是永遠會存在的。人中存在壞人不是一件壞事,就像如果宇宙中沒有了魔的存在,就不會有佛的存在一樣。沒有了壞人的存在,也就沒有了好人的存在。

GIF

希望所有人都能「和睦」也不止是極端的思想,並且這種「社會」是不存在的社會,因為人中永遠都會有壞人,人永遠都會有好壞之分,永遠都會有不同的觀念互相碰撞,人與人之間永遠都會有各種矛盾和紛爭。因為這是相生相剋的理決定的。有好的存在就一定同時會有壞的存在,有好人就一定同時會有壞人。那麼好人和壞人如何「和睦」?「和睦」了,他們就都一樣了,不是壞人變好了,就是好人變壞了。

好人如果能同壞人「和睦」,不是好人被壞人同化 了,就是壞人被好人同化了。

往期文章

進則成萬物,退則永成迷,

《中庸之道》

在於他的清、輕與高,

在於他的精準而無漏。

每天道破一層,讓你離真相越來越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破人間謎底 的精彩文章:

TAG:道破人間謎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