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迅說諸葛亮被「妖化」,羅貫中是怎麼想的?

魯迅說諸葛亮被「妖化」,羅貫中是怎麼想的?

弗洛伊德照片

精神分析批評是20世紀弗洛伊德由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延伸發展而來,認為人的心裡活動佔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是無意識,且性慾的內驅力是一切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同精神分析理論衝擊心理學界一樣,精神分析批評的誕生對文藝理論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風暴,對批評學和文學作品的寫作和分析產生深遠的影響。

同時,在對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的研究中,羅貫中的身世經歷以及心理活動與《三國演義》情節的構思和人物的塑造之間的關係資料甚少。現在,我們就羅貫中的精神世界出發,分析諸葛亮形象塑造的原因。

歷史中的諸葛亮並不是三國時期的主角,然而在羅貫中編寫的演義中,從其三十七回出場,到一百零四回病殂,述寫視角皆是以他為中心,如此龐大的筆墨成功刻畫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能臣將相。然而,諸葛亮的人物形象也受到很多學者的詬病,首先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舌戰群儒、智取漢中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要麼是作者從其他歷史人物的經歷嫁接過來,要麼純屬虛構;另外,真實史實如七擒孟獲、八陣圖、木流牛馬等,也帶有過度的誇張和渲染。在這些故事中,諸葛亮被塑成全能型的人物,在內整頓吏治,修行法律;在外嚴軍律己,領兵帶將。他不僅精通政治軍事外交,還掌握天文地理占卜,甚至呼風喚雨都不在話下。所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魯迅評點為「近乎妖」,而胡適更是直接批評道:「《三國演義》的作者,修改者,和最後的寫定者,都是平反的陋儒,不是天才的文學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他們極力描寫諸葛亮,但他們理想中只曉得『足智多謀』是諸葛亮的最大本領,所以諸葛亮成了一個祭風祭星、神機妙算的道士。」

既然如此,羅貫中為什麼要犯筆者之大忌,將諸葛亮「妖化」?精神分析批評告訴我們要從作者的生平中尋找答案。

關於羅貫中的身世,史料記載並不多,從有限的資料中我們得知他出生絲商家庭,但從小對經商不感興趣。七歲進私塾學習四書五經,稍大便跟隨當時著名的學者趙寶平學習,直到二十六歲辭別老師,參加農民起義。元朝末年,儒學經歷唐末低估後,在二程和朱熹的發展和改造下,已在官方和民間佔據不可忽視的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學習生涯中,羅貫中遍觀群書,身受儒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觀念的影響,出仕做官便是唯一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和理想的途徑。於是,他加入當時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張士誠軍隊,成為其幕府賓客之一。此時的羅貫中,就變成了「諸葛亮」式的人物,憑藉掌握的兵法縱橫知識,他「有志圖王」,希望輔佐張士誠一統天下,成為開國君主,而他羅貫中,自然成為開國功臣。

羅貫中雕像

羅貫中確實有一定的才華,在他的出謀劃策下,張士誠成功粉碎朱元璋軍隊的數次進攻。可惜張士誠狂妄自大,蛇鼠兩端,有英雄實力卻無稱雄能力,不聽勸阻而導致兵敗被殺,羅貫中只得含恨離開仕途。庸庸碌碌的無為君主之下,自有有志難抒有力難出的能臣將相,無法「圖王」的羅貫中跟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後產生無盡的憤懣和無奈,這種憤懣無奈在他心中長久的積壓著,猶如滔天洪水,四處喧騰,最後以小說泄洪。

其實,羅貫中離開張士誠之後,大可投靠形勢明朗的朱元璋軍隊,但因羅貫中的計策,朱軍數次戰敗,所以與朱元璋有隙,況且,儒學思想的「忠臣不仕二主」更不會讓他這麼做。所以,四處漂泊的羅貫中晚年回到杭州,靠祖輩留下來的基業和賣文為生,抑抑不得志,並把一生所學和不可得償的心愿,全轉移到寫作上來。

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就是被壓抑的慾望須得到宣洩,藝術家就如精神病患者那樣,從一個他所不滿意的現實中退縮出來,鑽進自己的想像力所創造的世界中。羅貫中就一頭鑽進了《三國演義》中,並把自己幻想成為諸葛亮,以一切思想和情感傾注於身,成為管仲樂毅一樣輔佐帝王的治世能臣。而他美化同樣「有志圖王」的諸葛亮的同時,也是獲得對自身能力的認可和理想的滿足。

所以,從這層說法上講,羅貫中「妖化」諸葛亮的原因,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幻想。

除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中也有上述原因的印證。《水滸傳》第九十回梁山好漢征遼返京途中經過大名府浚縣,燕青與故友許貫忠相遇,他給了燕青一軸手捲兒,上面繪畫著遼國地圖,並在危急時刻解救了梁山眾人。孟繁仁先生依據《水滸傳》的描述進行實地考察,得出晚年「不知所終」的羅貫中,化名許貫忠隱居許家溝,所以書中的許貫中,就是作者羅貫中本人。

當燕青請許貫忠出仕時,許貫忠說道:「俺又有幾分兒不合時宜處,每見奸黨專權蒙蔽朝廷,因此無志進取。」可見,晚年的羅貫中在心灰意冷之下轉而學道家遁世,但從其幫助宋江等人可知,他年輕時的豪情壯志並沒有完全磨滅,反而成功他心中一個過不去的坎兒。

許貫忠畫像

此外,《水滸傳》中燕青的好友許貫忠並不是泛泛之輩,他是一等一的高人,兵法、武藝、謀略樣樣精通,琴棋書畫無所不曉,精通契丹、女真、党項、吐蕃、蒙古各國語文,更知曉天下地理,可說是文武全才。通過其與諸葛亮的結合,可見作者羅貫中欲在書中尋找心理補償。

其實,諸葛亮被「妖化」的原因不僅僅跟羅貫中滿足性慾望有關,還跟傳世者的背景、讀者心理機制、封建文化有莫大的關係,總之,這是一個大話題,有待一一討論。

(此為文學批評期中作業,故作驚人之語罷,各位看官看看就好,莫要當真。老師亦有點評:雖有新意,但顯得牽強。理性轉移與本能轉移有本質的區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這玩意兒 的精彩文章:

TAG:文史這玩意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