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不傷感情地「逼」娃繼續練鋼琴寫作業及其他……

如何不傷感情地「逼」娃繼續練鋼琴寫作業及其他……

這是我們家的一次臨時家庭會議。

起因是我陪著女兒(6歲)去練鋼琴,結果她因為總是不專心,遭到了鋼琴老師的批評。一個小時的練琴過程,跑出來了三四次,並且在最後堅決地表示「不練鋼琴了!」

同時她還不停地沖著我發脾氣,說「不要媽媽了,不要媽媽了!」並且試圖用手打我,最後一路回到家都一直氣鼓鼓地。

路上要開車,我很嚴肅地和她說:「這會兒我不和你討論這個問題,請你照顧一下你自己的情緒,我們晚點再說。」

因為回到家要先忙活晚飯,我建議先吃晚飯,然後我們開個臨時家庭會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娃同意了。

晚飯後家庭會議。因為是臨時家庭會議,和我們正式的家庭會議流程不一樣。

我是主持人,請女兒先來「說一說發生了什麼?」

女兒:「就是我彈琴不好好彈,然後甜甜阿姨(鋼琴老師)說我,我不愉快。而且媽媽總是站在甜甜阿姨一邊,沒有幫我。我就把情緒發泄到了媽媽身上。」(雖然已經多次領教過,但還是暗自為她內心之清晰折服。她知道她是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到了我身上。)

我:「好的,我知道了。我注意到,這件事情裡面,你主要有兩個不愉快,一個是因為甜甜阿姨說你;第二個是因為媽媽沒有幫你。如你更不舒服的說哪一個?」

女兒:「第二個。」

我:「好的,我知道了。那麼,假設你來扮演媽媽,你希望媽媽怎麼去做?」

女兒一時沒有回答上來。然後我就讓她爸爸扮演不好好彈琴的她,我模仿鋼琴老師的語言和語氣批評了她爸爸,讓她感受了一下情景再現。

然後她說:「我希望媽媽和甜甜阿姨商量把鋼琴課改成一周一節,然後換成在家練習,還有就是(讓甜甜阿姨)不要說我。「

她接著又說,」我希望媽媽對我說,寶貝,我注意到你遇到困難了,你要我的幫助嗎?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你?而不是總是說,時間來不及,後面還有小弟弟來練琴。「

她的表述讓我意識到了我今天因為身體不舒服加上她三番五次地跑出教室已經失去了傾聽她的耐心,所以我先伸出雙臂擁抱了她一會兒,然後說:「寶貝,對不起,你剛剛的話,讓我知道我今天忽略了你的情緒,媽媽沒有意識到那個時候你那麼暴躁的樣子,其實是在告訴媽媽,你需要幫助。媽媽沒有幫你,你一定感到很無助。」

娃嗚嗚地哭了。

我繼續抱著我,告訴她和老師商量減課的事情我今天已經做了,和老師商量批評她的方式這件事情,我會在這周六和老師溝通。

我告訴她,我很欣賞她提出的解決方案。

然後是會議的第二個發言人,我。

我提出了四點內容。

第一,我講述了我當時煩躁情緒的主要來源。「寶貝,你第一次從鋼琴屋裡跑出來時,我是很耐心地陪伴你的,沒有任何煩躁的情緒,是不是?」

她表示「是」。

「你第二次跑出來,我還是耐心地抱著你。可是當年第三次、第四次這樣跑出來時,我也沒有辦法做到一直很耐心,沒有任何情緒了。」

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我繼續說:「媽媽想告訴你,媽媽做不到永遠都保持耐心,尤其是當媽媽發現這樣做並不能解決你的問題時。只有每次抱完你,你能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好一些,媽媽也才能克服自己煩躁的情緒,繼續耐心地陪伴你。」

「當媽媽在努力做好自己那部分時,你也要努力去做好你自己的那部分。」

女兒很認真地聽著。

我:「我想說的第二點就是,我可以和甜甜阿姨說把鋼琴課改成每周一節,實際上我今天已經和她談了。但是這樣會有一個問題,就是隔了一周,你可能會忘記上周的內容。」

娃立即表示:「我在家練。」

「每天半小時,可以嗎?」

「可以。」

「好,下面我說第三個問題。我發現當你不喜歡甜甜阿姨批評你的方式時,你的處理方式,就是從練琴屋裡跑出來。我感覺這個方式並不管用。甜甜阿姨並不因此改變對待你的方式。我建議你換個方法。」

娃想了想:「嗯,我想好了。」

我:「是什麼?」

娃:「神秘。我現在不告訴你。」

我:「好吧。我說最後一個點,那就是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會有困難。沒有哪個練鋼琴的人,不遇到困難的。彈鋼琴就是誰克服的困難多一點,誰就彈的更好一點。我們遇到要多想一下怎麼去解決困難,而不是放棄或者逃避。」

小娃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我:「你要記住,爸爸和媽媽永遠不會把你一個人留在困難面前,我們會陪著你一起。」

最後是爸爸發言。

爸爸表達了三點內容:

1. 娃出現這樣抗拒練琴早有苗頭,我們應該早點預見這個問題,早點做工作。

2. 娃的狀態和媽媽是否陪同學習有關;

3. 今天並沒有討論到「娃練琴注意力總是不集中」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最後大家又討論了一下關於「注意力集中」到問題。

爸爸對於目前娃身上的這個「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表示擔憂;

娃不同意爸爸這樣說她,讓她「感覺自己很不好,很糟糕」;

媽媽向爸爸解釋,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正常的狀態,不必擔憂;不過娃可以嘗試練習一下集中注意力,每次只做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意識放到手頭的事情上等等。

最後會議以小娃認真地練習倒一杯水而結束。

每一個琴童的爹媽,可能都會遇到孩子覺得枯燥覺得難想放棄的時候,這個時候是非常考驗父母的。

有人曾經問過我,那這個時候,講究「愛和自由」理念的父母,是不是就應該順著孩子的意思,讓她放棄?

我個人不這麼認為,真正的愛,是能激發孩子心底的力量,來面對困難的;真正的自由,也是在她邁過困難,看到更美的風景之後。

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是幾件事情:

一、協助孩子把對鋼琴、對音樂的興趣,與保持這個興趣遭遇的困難分開,讓她明白「你不是不喜歡彈鋼琴,你只是不喜歡彈鋼琴時遇到的困難」。我們要消滅的是困難,而不是練琴本身。

二、每一項困難仔細地去分析,是不喜歡老師的態度;怎麼面對枯燥?怎麼面對太難的指法練習?然後鼓勵孩子自己去想,應該怎麼辦。這對於培養她的意志力會很有幫助,也協助她建立「遇到困難,可以這樣來做」的思維方式,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

幾個月前,她嫌《哈農》太枯燥,她就是這樣來做的。

三、家長平常多做些保持、激發孩子對於鋼琴的興趣,增加她對於音樂的好感度的事情,協助她去認識她內心深處的這種喜好。就像孩子會分不清是討厭「練琴」還是「討厭練琴時的困難」一樣,孩子很多時候也分不清楚,「我喜歡鋼琴,到底是在喜歡什麼」?就像沒有孩子不喜歡數學的,但是卻有孩子數學學習會有困難。我們要幫助孩子把數學、音樂是如何給她內心帶來深層次喜悅的這部分內容給激發出來,讓這種動力帶領她前進。

四、接納小朋友的情緒。她任何覺得枯燥而覺得苦悶無聊,被批評覺得委屈,丟人,覺得太難想退縮等情緒都是正常的。可以抱抱她,陪陪她,聊一聊,表示理解。把事情和情緒分開,情緒我可以陪伴你,事情要照做。

五、家長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孩子練琴的過程對於家長的情緒是個極大的考驗,很容易就被激怒,然後家長就先失控了,家長「愛」的部分就給刺激得飛走了。這個呢,也是能不能做到前面四項的前提。所以,家長要定期地保持學習,保持清醒,時不時看看「我的那個我,這會兒已經被刺激得到哪裡去了?」

家長能不能堅持自我學習,是孩子能不能堅持學下去的關鍵。

以上這些步驟,也適用於孩子寫作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島主夫人 的精彩文章:

TAG:島主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