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為何與張獻忠余部聯合,而非李自成,不只因李自成逼死崇禎

明朝為何與張獻忠余部聯合,而非李自成,不只因李自成逼死崇禎

崇禎年間,除了東北的後金之外,明朝的西北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敵人——農民起義軍,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等人於崇禎元年率眾起義,從此掀開了明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而後來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曾在王嘉胤麾下效力,李自成和張獻忠二人所取得的「成就」最高,他們分別建立了「大順」和「大西」政權。不過,隨後風雲突變,清軍入關後,兩位起義軍首領很快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李自成於1645年五月在南撤途中被民團擊殺,而張獻忠則於1646年底死於和清軍的戰鬥之中。二人死後,他們都留下了大量的部隊。

李自成

1645年5月,李自成為了躲避清軍鋒芒,親自率領東路軍由陝西經河南、湖北撤退,李自成犧牲後東路軍尚有十數萬人馬,而西路軍由李過、高一功等著名將領壓陣,所以即使李自成被殺,大順軍余部依然是一支很有戰鬥力的軍隊。同樣,張獻忠在與清軍的作戰中陣亡,但是他的大西軍還有很強的實力,他的四大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都是傑出的將帥之才。清軍入關後,明朝和大順軍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李自成兵敗身死,而南明也朝不保夕,弘光政權在數月之內崩潰,潞王監國政權七天投降,面對強大的清軍,聯合無疑是南明以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的最佳選擇。但是,明朝的一些高級官員卻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李自成南撤路線

在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進入湖南並且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取得聯繫,希望能夠聯合抗清,何騰蛟內心對大順軍很有抵觸,並不想去大順軍合作,但是無奈大順軍勢力雄厚,如果不採取合作之勢,反而會被大順軍消滅,於是何騰蛟選擇與大順軍「合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雙方真的達成了一致,何騰蛟對大順軍採取了分化的策略。何騰蛟任用原本在大順軍中地位較低的郝搖旗、王進才等人,而對袁宗第、張鼐、劉體純等李自成所封的侯爵、伯爵採取歧視對待,不劃分駐地、不提供糧餉,這樣迫使後者離開了何騰蛟,最終並沒有形成合力共同應對南下的清軍。

1645年形勢圖

李自成余部的另一路——西路軍則在李過(李自成的侄子)、高一功(李自成的妻弟)的率領下選擇接受明朝湖廣巡撫堵胤錫的招安,堵胤錫還為李過、高一功等降將向南明隆武皇帝請求封爵,然而此事卻在朝廷中掀起了一場大的波瀾,內閣大學士蔣德璟、路振飛等人認為:「李賊破北京,罪在不赦,其黨安得封拜?」李自成犯下了攻破京城、逼死崇禎皇帝的死罪,他的黨羽怎麼還能夠封侯拜將呢?這恐怕是當時很多明朝大臣的內心話。好在隆武帝是個明君,知道必須利用這一支生力軍,於是封李過為興國侯,將大順軍余部改編為「忠貞營」。但是由於「忠貞營」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最終也未能取得很大的成果。

隆武帝

而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則不同,可以說隆武朝之後的南明全靠大西軍余部支撐,沒有張獻忠余部,南明永曆帝也做不了十六年的皇帝。前文提到,張獻忠有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大養子,在張獻忠死後,這四個人成了軍隊的主心骨,而且起初他們頗為團結,推舉孫可望為盟主,在張獻忠死後沒多久大西軍余部向貴州、雲南轉移,並以雲南為根據地休養生息,為後續發展保留了實力。

張獻忠

孫可望頗有治理能力,經過幾年的治理,雲南經濟得到發展,而大西軍余部也得到了壯大,壯大之後的孫可望聯合了南明永曆帝希望能夠共同抗清,雖然在朝廷上也存在諸多的反對聲音,但是無奈此時的永曆朝廷已經被清朝打得只剩下廣西和貴州一部分了,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和之前的仇敵——大西軍合作。1651年,孫可望派遣馮雙禮從貴州入湖南,出兵抗清。1652年,又派大將李定國出滇抗清,李定國在廣西、湖南分別擊殺了定南王孔有德和清敬謹親王尼堪,打破了八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時間士氣大振,頗有反轉乾坤之勢。可惜,慾望膨脹的孫可望想取永曆帝而代之,最終爆發了孫可望和李定國的火拚,大西軍勢力大大下降,而最終清朝也穩住了形勢,並且最終將李定國和永曆帝趕出了國境,南明名存實亡。

1652年形勢圖

南明選擇與大西軍余部通力合作,並一度取得了較大的勝利,而不是與李自成的大順軍合作,並不僅僅因為李自成逼死了崇禎皇帝,而是形勢決定了一切。此前,與大順軍合作時,南明隆武朝還佔據半壁江山,而到了與大西軍余部合作的時候,南明永曆朝只能佔據西南一兩省而已,說到底還是形勢所迫。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顧誠《南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這個明朝皇帝起用閹黨,視東林黨為禍水,卻不被看作是昏君
言官建議崇禎打壓太監,崇禎不聽導致亡國,死前他要求如此下葬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