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少數群體
這是我近期在微博上推過兩三次的片子,也零零散散的寫過一些想法。然而在終於把兩季都看完後,還是想特意寫一篇安利,隆重把它推薦給所有人。
「從某個維度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少數群體。尊重每一個處於弱勢之中的人,因為這就是在尊重我們自己。」
《不可說》(You Can"t Ask that)是澳大利亞國家電視台對少數群體的採訪記錄,在網路上徵集了一些平時礙於政治正確或者禮貌不太好開口的尷尬問題,希望藉此增加不同人群的溝通和理解。每個片子的時間都不長(不到三十分鐘),雖然受限於樣本限制和時間限制,也在某些時刻受限於鏡頭前的「政治正確」,但依然帶來了許多有價值的討論。
《不可說》在片頭中給這些被採訪者的定義是「被誤解的邊緣化的澳大利亞人」。在翻看整個系列到底訪問了哪些「少數群體」的時候,一下子讓聯想到了劉錚的攝影系列《國人》,兩者關注的對象驚人的重合,甚至都幾乎符合高夫曼所提出的「蒙羞者」(Stigmatized Individual)這個概念。高夫曼在五十多年前提出,「現代社會中的『蒙羞者』是……不符合常規秩序的異類,他們不僅僅包括精神殘缺和身體不全的人,也包括民族和種族上的少數、同性戀者、吸毒者、以及罪犯和有前科的人。有些人蒙受羞辱是因為出生的狀況或者命運的驅使,另一些人則是因為對社會和道德秩序的違背。」[1]
借用巫鴻老師對劉錚《國人》系列的分類,我也依照訪談的人群把把22集做了簡單的分類。 (括弧內S代表季,E代表集。S01E01就代表是第1季第1集,中文譯名按照B站上果醬字幕組的翻譯)。在每個分類里再分別談談一些感受。
[1] 歐文, 戈夫曼. 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J].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壹
殘疾與疾病:
輪椅使用者("Wheelchair Users",S01 E02),
盲人("Blind People",S02 E01)
唐氏綜合征("Down Syndrome", S02 E09),
身材矮小者(Short Statured, S01 E01),
面部異常("Facial Difference" S02 E12),
這個系列是我看完覺得感觸最大的系列,而這一類群體其實也是我們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群體。
我是到英國以後才忽然意識到,我們身邊有著數目如此龐大的這樣一群人(這也是許許多多留學生都有的感受)。全球的殘疾率約為10%,也就是說幾乎每十個人里就有一位殘疾人。但在國內環境下,他們幾乎「消失」了。我在英國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在公共場所見到的殘疾人就比國內20年見到的還要多,更為重要的絕大多數的他們都是獨立出行。
我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在馬路上見到一位盲人小姐姐的觸動。那位小姐姐穿著很漂亮的花裙子,踩著高跟鞋,一個人過馬路,進地鐵站,然後在地鐵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搭地鐵….如果不是她帶著盲杖,我幾乎不會意識到她有視力障礙。更讓我幾乎驚呆了的是去看賈科梅蒂雕塑展的時候,見到一位帶著導盲犬的小姐姐,身邊陪伴著一位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在為她講解。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她們不僅可以獨自生活,正常工作,還可以用特殊的方式去「看」展覽,去做許許多多的其他的事。此後我留心觀察才發現,英國幾大博物館都有為殘疾人設置的特別導覽,每月都會有為他們專門設置的活動,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歷史與美…..也正是這些經歷,才讓我漸漸思考有關他們的問題,他們如何生存,如何生活,我們應該怎樣交流與溝通?
這一組是我在這一系列中最喜歡的幾集,因為比起有些所謂虛幻的理想與主義,這幾集談了更多的現實問題。他們如何自己讀書,獨立生活,工作?他們如何尋找愛情甚至性生活?如果遇到他們,我們要上前幫助嗎?他們怎麼看待「身殘志堅(你激勵了我)」這樣的話?…..節目也選取了儘可能多樣的例子,比如盲人那一集里既有先天盲人,也有後天致盲;面部異常者有先天各種奇怪的疾病導致面部殘缺的,有因為皮膚疾病導致面部問題的,也有因為燒傷後天「毀容」的….這些問答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如何克服自身的困難,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和他們相處與溝通。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表現出了樂觀與豁達,絕大多數都可以被我們所受教育里稱為「身殘志堅『(雖然他們中的有些人並不願意被貼上這樣的標籤)。也許我們常常會不自覺的用同情的眼光注視他們,但他們更希望得到平等的關注。儘管不可避免的,這些面對鏡頭的人大多依然屬於群體中的「幸運者」,他們可能出身在良好的家庭,接受了較好的教育,他們可以接受自我,最終活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我們依然還在為應不應該專門為殘疾學生修建無障礙設施爭執的時候,我們還有著太長的路要走。
貳
性少數群體?
跨性別 "Transgender" (S01 E03),
同性家庭子女"Children of Same-Sex Parents" (S01 E04),
S&M (S02 E07),
多角戀 "Polyamorous" ( S01 E05)
這個系列裡最想推薦的是有關同性家庭子女的那一集,以在這樣長大的孩子為焦點探討了LGBT收養的問題。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爭論上,有關孩子一直是爭論的焦點。而這些在不同家庭情況下成長的孩子,現身說法來討論他們所獲得的愛與成長中的困惑。最讓人驚喜的莫過於過於幾個年紀更小的孩子,明顯表現出了更為開放與輕鬆的態度,讓我們看到社會確實正在變得更加寬容。那些常常所謂的同性家庭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很大程度上給予這些傷害的難道不是充滿偏見的社會而不是這些愛他們的人么?
跨性別這一集當然也很值得看。不過這裡面最有意思的一點是跨性別群體談了男女平等的問題。無論是跨性別男性還是跨性別女性都提到,感受到作為男性時掌握更多特權,擁有更多自由。兩位特別有意思的小哥提到了作為男人收入更多了,待遇更好了的問題。而跨性別女性則講述了遭到漠視的經歷。作為經歷過兩種性別的人生的他們,談論這個問題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不過這一集的被訪者的年齡分布有一點點令我困擾。因為幾位跨性別男性都很年輕,而幾位跨性別女性明顯年紀都要大很多,不知道除了主觀的受訪者選擇之外有沒有什麼別的原因。
叄
社會懲戒和偏見:
前服刑人員"Ex-prisoners" (S01 E06)
性工作者"Sex Worker" (S01 E09)
吸毒者 "Ice Users" (S02 E03)
賭徒 "Gambling" (S02 E06)
無家可歸者 "Homeless"(S02E08)
戰場歸來的退役軍人"Recent War Veterans" (S02E11)
難民 Refugees"(S02E02)
這幾集涉及的問題大多挺複雜也挺沉重的,很多都涉及到很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人道主義援助,社會福利,邊緣人員回歸社會等等…很多都是長期留存在社會的疑難問題。
「難民」這集看完我其實有點意外,因為這確實是歐洲現在很關注的一個問題(我最近看的許多藝術展都有這一類作品出現。)但我其實一直沒怎麼仔細了解過這個問題。我所一直以來接受的信息都是歐洲難民所帶來的種種社會治安問題,但回過頭來我發現對「難民」的定義都不了解。
聯合國難民署對難民的定義是「一群或許會因為自己的種族,宗教,國籍,參與的社會組織,以及持有的政見,而被迫害的群體。」而節目所採訪的人群並不是我第一反應中的中東地區(尤其是敘利亞)難民。這些接受採訪的群體範圍其實廣,並且都已經在澳大利亞生活了很長時間,莫種程度上已經融入了當地社會,他們中有「偷渡」者,也有「合法難民」,既有因為戰爭離開,也有因為宗教迫害、政治迫害等原因被迫離開。這一集把更多的焦點放在了他們如何進入澳大利亞社會,很大程度迴避了難民所帶來的種種治安問題。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戰爭結束,你會不會回去」的問題挺具有深意的。
「戰場歸來的退役軍人」是另一集推薦的。這一集里是那些真正上過戰場的討論他們的軍旅生涯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如何反思戰爭。這一集字幕組翻譯的是「剛退役軍人」,但實際上這些被採訪者並不僅僅只是退伍軍人,還是剛剛從戰場歸來的退伍軍人。再次讚賞節目組在尋找被採訪者的時候所儘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個體,有女兵,有戰地醫生,有情報人員,有空軍,有在戰場上傷殘了的軍人。他們探討了戰爭的傷害,戰爭到底有沒有意義,以及他們如何回歸社會。戰爭離我們並沒有那麼的遙遠。
肆
少數民族和宗教人士:
原住民"Indigenous" (S01E08)
穆斯林"Muslims" (S01 E04)
這兩集在reddit上爭議都很大。不過msl這集作為一系列字幕組發布後消失的視頻之一,很諷刺的被屏蔽了(看來是真的不可說)
伍
生存與死亡:
百歲老人 "Centenarians" (S01 E05)
自殺倖存者 "Suicide Attempt Survivors" (S01 E10)
絕症患者( "Terminally Ill" S01 E10)
剩下還有三集本來我覺得不是很好歸類,就單獨放了一列。仔細一琢磨才發現,其實這三集都有關生存與死亡。我們常常很避諱談死亡,但我們應該學會談論。
百歲老人應該是這一系列裡最輕鬆的一集。聽聽那些經歷過百年人生的老人的感悟。
「自殺「則又是一個高度敏感又很嚴肅的社會話題,並且這一集片頭和片中都反覆的穿插了應急救助熱線。可以看出社會依然對心理疾病缺乏認知是導致卻多悲劇的原因。而這些勇於面對鏡頭的人都希望以自身經歷告誡後來者。
而絕症患者則是相當沉重卻又完全感受不到沉重的一集。他們所表現出的樂觀,堅持,讓你會不禁相信奇蹟會出現。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在節目播出之時,這些採訪者里就已經有三位去世了。
這兩集放在一起看,顯得尤為的沉重。
這就是所有採訪的22個少數群體。也許極端情況下你的生活中從來沒有遇到過他們,但這從不代表他們不存在,只是很好的隱藏了在你的身邊。
再次把這個紀錄片五星安利給所有人。
同理心,理解,尊重,包容,就是我從這些對話中所學到的。
社會中有種許許多多與我們不一樣的人,也許你不理解,但不代表你可以不尊重。而從另一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那個「少數群體」。尊重那些少數群體、弱勢群體,其實就是在尊重你自己。
文/編輯 by 小魚
感謝果醬字幕組的視頻翻譯
TAG:一隻萌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