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盤點春秋戰國各國的都城,他們在哪裡,你知道嗎?

盤點春秋戰國各國的都城,他們在哪裡,你知道嗎?

哈嘍大家好,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都城發展的重要階段,後世城市的一般功能和規劃布局在這時都顯露了雛形。這些都城,尤其是東周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都城,不僅在當時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裡選擇幾個主要的都城作一介紹,以便於我們對當時都城盛況的了解。

洛邑:本作雒邑,三國魏時改為洛陽。在我國七大古都中,洛陽的建都時間之早僅次於西安。早在滅殷以後,周武王就看中了洛陽優越的地理位置,認為這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但是周武王第二年就死了,未能遷都洛陽。此後,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了商朝舊貴族的叛亂,更加意識到洛邑對周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性,於是把象徵王權的傳國之寶九鼎遷到洛邑。在經過仔細勘測後,開始在此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從此,西周有了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載,成周城內小城方1720丈,即大約4.5里,大城「郭」方70里。平王東遷後,這裡就成為東周首都。春秋時,諸侯都要尊周天子為共主,洛邑受四方貢,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多富商巨賈,與臨淄、咸陽和郢並稱天下首富。洛邑文化發達,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長期在此任史官。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各國,佩過六國相印的合縱家蘇秦,亦是洛邑人。大梁:公元前361年,魏惠王為了稱霸中原,將魏國都城自安邑遷到大梁,開封開始了建都的歷史。魏都大梁的第二年,便利用附近的有利條件,開挖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溝通了當時黃河和淮河間的主要水道。從而大梁成了交通樞紐,對外聯繫四通八達,並很快成為一個工商業中心。城內人口眾多,人民車馬往來,川流不息。這裡還是人才輩出之地,戰國名相名將商鞅、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吳起等人都在大梁受過教育或活動過。

臨淄:齊國是周初最有名的功臣呂尚(姜子牙)的封國。從公元前9世紀中葉齊獻公遷都於此,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臨淄作為齊都長達600餘年。全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大城周長14公里,小城周長七公里,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城是一般居民區,小城是宮殿區,手工業作坊主要分布在大城的東北部和小城的南部。現已探明城門11座,有10條道路和兩處排水系統。戰國時臨淄有七萬戶居民,為列國中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史記·蘇秦列傳》描寫說:臨淄的街道上,車與車相撞擊,人與人肩碰肩,衣襟相連成帳子,衣袖舉起如幕布,人們揮揮汗便如同下雨一般。臨淄也是東方文化中心,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荀況、鄒衍都來過這裡。秦漢時代,臨淄仍是我國北方的重要城市。西漢初年人口達10萬戶,成為臨淄的全盛時期。曲阜:商代這裡稱奄,曾為商的都城。周武王滅商後,封他的兄弟周公旦為魯國公。周公旦在朝輔政,派他兒子伯禽到此建魯國,開始創建曲阜城。經過西周、東周幾百年的經營,到戰國時已是東方的大都會了。當時曲阜城呈扁長方形,東西約四公里,南北約三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現在的曲阜城只及其1/7。四面11座門,城內有八條交通幹道。城中心是宮殿區,城的東、西、北三面為手工業作坊和居民區。近10餘年來,通過對曲阜故城的制陶、制骨、冶鐵、冶銅等作坊遺址和居民區遺址的系統勘探,使人們了解到當年的魯國都城已經相當繁華。曲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誕生在這裡,據說孔子在此教過七十二賢人、三千弟子。

雍:從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自平陽(今陝西寶雞縣東)遷都於此,到公元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富平縣東南),雍作了280多年的秦國都城。全城東西寬3.3公里,南北長3.2公里,有的城門寬達10米左右。主要的宮殿和宗廟建築,都在城內偏向西南的中部。現今發現的建築遺址,都有較大的規模。其中的馬家莊三號遺址和一號遺址,分別是目前所發現的秦統一以前最完整的宮殿布局和宗廟遺址。前者包括外朝(國王處理政務的地方)、內廷(國王起居生活的地方)的朝廷以及寢宮,四周有圍牆,從南到北分成五進院落。後者分別由祖廟(祭祖先的場所)和另兩座廟宇組合成「品」字結構,平面呈「凹」字型。獻公以後,由於雍城過於偏西不便向東發展,秦國都城向關中平原東部遷移,但仍沒有廢棄雍這個長期建設的舊都,宮殿和宗廟依然繼續使用,有些重要的禮儀還是要到雍的祖廟來舉行。直到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還在此為22歲的秦王政舉行成年的冠禮。咸陽:公元前350年,即遷都櫟陽以後的10餘年,秦孝公又將都城遷到咸陽。到公元前207年秦亡止,咸陽共作了144年的秦國和秦朝都城。它位於關中平原東部,著名的渭河渡口上,交通便利,有利於秦國向東方的擴張。在遷都後的一個多世紀中,秦國發展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咸陽成為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秦滅六國後,咸陽又成為我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的都城。秦初都咸陽時,所修城垣、宮殿都在渭河之北,東西六公里,南北約7.5公里。秦始皇在滅六國過程中及統一後,在此建造了具有關東各國建築風格的大批宮殿。據說,咸陽附近200里內,宮殿達270多處,橫跨渭河兩岸。著名的阿房宮就在今西安市和咸陽之間,宮的前殿東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樹立五丈高的旗子,其東、西、北三面都築有宮城城牆。都城人口也達到七八十萬。但是,好景不長,10餘年後即發生秦末農民戰爭,咸陽被項羽軍隊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燃燒了三個月,將之化為廢墟。不過,繼秦而起的西漢建都長安,長安城即位於咸陽故城之南,僅一水之隔,咸陽對於西漢長安城的建設有著直接的影響。

邯鄲:從公元前386年趙國自中牟遷都於此,到公元前228年秦滅趙,趙國定都邯鄲158年。邯鄲城形制特殊,建築雄偉,有後人稱為趙王城和大北城的兩個城址。趙王城由三個小城連接組成,可能是宮殿區。大北城在趙王城北,可能是郭城,東西寬約三公里,南北長近五公里,為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區、居民區。趙王城東北角的叢台高達26米,是趙國早期宮殿所在。趙國是華山以東強國之一,作為其都城的邯鄲工商業發達。傳說郭縱以冶鐵致富,富比國王,趙國舞女也以婀娜動人而名聞遐邇。一直到漢代,邯鄲仍被列為全國五大都市之一。 新鄭:鄭國的封地原來在今陝西華縣以東,西周末年隨同周平王東遷到洛陽以東,春秋初年建都新鄭。戰國初年韓國滅鄭,將都城從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遷到新鄭。因而,新鄭連續成為鄭、韓兩國的都城。新鄭城東西長約五公里,南北長約4.5公里,中間有一道南北向的隔牆將城市分成西「城」和東「郭」兩部分。西「城」建築較早,東「郭」的城牆是後來修築的。至少在春秋前期已有郭和郭門,郭門內的大道稱「逵」,大道旁設「市」。鄭國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地理位置優越,工商業發達。韓國則是戰國七雄之一。因此,作為它們都城的新鄭城內,有規模很大的冶銅、鑄鐵、制骨等手工業作坊。

薊:從公元前11世紀召公奭〔shi式〕受封定都於此,到公元前226年秦破燕國,薊共作了七八百年的燕國都城。戰國時,燕國雄踞河北北部,並將勢力伸入遼東半島,薊也成為北方重要的商業城市。它的貿易聯繫範圍,除燕本國外,遠達今山東、山西、河南的一些地方。城內有規模宏大的宮殿,見於記載的就有元英宮、曆室宮等。薊的遺址至今還不能確定,有關城內布局也不很清楚。除薊外,戰國時燕在武陽設下都。武陽遺址東西長八公里,南北寬四公里,城區面積達32平方公里,為現存最大的戰國遺址。城牆最高達10米。分東、西兩城,由一條縱貫南北的河道隔開。東城是內城,面積大於西城,宮殿區、居民區和作坊區主要分布於此,地下還埋設陶管下水道。由於下都是軍事重鎮,東城內有不少遺址可能是兵營。西城從西面護著內城,居民較少,主要具有軍事上的意義。武陽城僅僅是陪都已具有這樣宏偉的規模,作為國都的薊應更加雄偉壯觀。郢: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到此。以後,除楚昭王曾短期都都〔ruo弱〕城外,在公元前278年楚國因秦軍進攻被迫遷都以前,郢一直是楚的都城。因其在紀山之南,後代又稱之為紀南城。城為長方形,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近16平方公里。共有七個城門,其中五個是陸路城門,兩個是水路城門。城四周有護城河,寬達40米。城內有人口密集的居民區,有生產多種手工業產品的作坊區,城郊有許多貴族墓地。楚國為當時大國,郢城市面十分繁華。桓譚《新論》說,郢都內,車撞車,人碰人,人們早上穿新衣出門,晚上回來衣服已擠破了。郢城地下曾出土過色彩艷麗的絲織品和巧奪天工的漆器,反映了手工業的發達。這裡是覆蓋南方廣大地域的楚文化的中心,它不僅造就了戰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而且也是當時的音樂之都,既有隻被少數人所理解接受的高貴典雅的音樂「陽春白雪」,也有流行於廣大人民之中的大眾音樂「下里巴人」、「陽陵採薇」。據說「下里巴人」、「陽陵採薇」往往是一人唱而千人和。楚國滅亡之後,郢都被夷為平地。

吳: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helu盒驢]即王位,決心富國強兵,於是採納伍子胥「先立城郭,設守備」的建議,經過精心選擇,於今蘇州市修建都城,又稱姑胥城、闔閭城。後長期定都於此,直至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越絕書》記載說,吳城有大小兩城,小城周12里,大城周47里。此外還有外郭城,周68里。城池呈長方形,分水陸門各八座。城外有寬闊的護城河,城內還有護城壕,由水城門相接,與郊外河湖港汊相通,便於船隻進出,體現了南方水網地帶都城的特點。這裡的手工業特別發達,著名的幹將、莫邪劍就是在此鑄成的。吳國是當時的大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吳也成為當時江南著名的都城。會稽:古于越族本生活在今浙江紹興市以南的會稽山地,公元前505年以後,具有雄才大略的越王勾踐,為求往外發展,始將政治中心安放在會稽。公元前490年,越國利用當地的八個孤丘,建成一座周二里余的城邑,稱為小城。設有陸門四處、水門一處。小城附近又築大城,周20里,設有陸門三處、水門一處。勾踐以此為基地,發展農業和冶煉、造船、製鹽等手工業。他卧薪嘗膽,終於消滅強大的吳國,並北上中原爭霸。公元前472年越國將都城北遷琅邪(今山東膠南市南),但會稽仍為于越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公元前334年,越國復以會稽為都城。秦統一以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會稽都是錢塘江以南地區的政治中心。

如果大家對文章感興趣的話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孫子兵法謀攻篇——戰爭目的「全」
你真的知道「春秋戰國」名稱的來歷和劃分嗎?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