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創」見未來

北京「創」見未來

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長按可複製)

文/徐曼曼 李留申 李天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要求北京緊扣城市功能定位發展,放棄「大而全」的經濟體系,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集中力量抓好「三城一區」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努力打造北京發展新高地。

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把握「舍」與「得」的辯證關係,深入實施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努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2017年底,經過深入研討論證分析,北京市圍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立足「三城一區」主平台,聚焦「綠色、集約、智能」產業發展方式和「減重、減負、減量」的發展要求,選取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人工智慧、軟體和信息服務以及科技服務業等10個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分別編製了指導意見,並向社會公布,傳遞出「北京要發展而且要發展得更好」的明確信號。

發展高精尖產業,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的積極響應和具體落實。此次挑選出來作為重點扶持發展的十大產業,也不負眾望,在北京創新發展基礎良好,具備比較優勢,有條件創新突破。比如,全國集成電路領域引進的「千人計劃」學者中約1/3集中在北京,中科院與此相關的研究所約有50%設立在北京,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在全國舉足輕重;在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等領域,北京高精尖產業也正代表北京、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一個科技創新「新高地」在北京這片土地上快速崛起。

繪製「高精尖」產業創新「路線圖」

什麼是「高精尖」?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給出的答案是:「高,就是今後幾年能實現高速增長、帶來強勁發展後勁的行業;精,就是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重要知識產權的頂尖企業;尖,就是承接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和具有國際水平的前沿科學技術。」 同時,2017年12月26日,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的《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個高精尖產業的指導意見》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經信委聯袂解讀的10個高精尖產業指導意見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北京重點發展10個高精尖產業,有基礎、有優勢,也有條件實現創新突破。例如,北京市累計推廣純電動汽車17萬輛,推廣規模國內第一;新材料領域科技資源豐富,整體研發實力和研發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北京人工智慧研究基礎深厚,聚集了一批人工智慧骨幹研究單位,擁有10餘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神經網路晶元、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慧關鍵技術國際領先;科技服務業已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呈現規模大、貢獻高、輻射強的特點……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和產業基礎,北京大力促進高精尖產業的發展,全面啟動智能車聯、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製造等20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在人工智慧、材料基因等領域組建5家研究院。著力承接轉化「三大科學城」原創成果,全球首個5G大規模天線設備、國際唯一脊柱全節段手術機器人系統等一批高精尖產品集中面世。中芯北方12英寸集成電路項目生產線建設進入收尾階段,項目投產後,將實現月產能11萬片,產能提高2倍。京東方新產品在國際高端市場佔有率接近40%,大型液晶面板出貨量首次成為全球市場龍頭。北汽自主品牌累計突破110萬輛。小米自主研發晶元「澎湃S1」正式發布並實現量產。

在推動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程中,北京市堅持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同時,堅持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存量科技資源、現有計劃規劃的銜接配套,從而提升技術創新整體效能。

近年來,北京在技術創新方面湧現出大批原創科技成果,推動了北京市的高新企業迎風飛揚,經濟不斷向前邁進。

一批原創成果不斷亮相。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院士領銜的團隊自主研製出世界上成形能力最大的激光增材製造成套裝備;大唐移動成為首家研製出5G 256大規模天線的廠家,其大規模天線的峰值速率超過了4Gbps,目前排名全球第一;世界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寒武紀」和國內首款嵌入式神經網路處理器(NPU)「星光智能一號」研發成功並實現量產;支持建設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北京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創新基地。

一批技術成果改進民生福祉成效顯著。首條磁懸浮地鐵S1線開通試運營,燕房線全自動駕駛系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進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實現食品安全檢測監測全覆蓋。持續開展十大疾病防治科技攻關,提升養老技術服務創新水平,保障市民健康。在交通、環保等領域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加快智慧城市建設。開展二氧化碳人工造雪節能環保技術示範應用,為冬奧賽事提供支撐和保障。

一批科技型企業落地開花。截至2017年底,全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萬餘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全年總收入預計超過2.2萬億元,科技型企業超過50萬家。獨角獸企業達67家,在全球僅次於矽谷。北京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列全國省區市首位。英國《自然》雜誌刊登「2017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北京市在全球500個科研產出城市中居於首位。

一批企業「走出去」發展,為京津冀等區域乃至全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凸顯出北京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十二五」期間,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70%的技術合同輸出到其他省區市和出口,為「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戰略提供支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快構建,簽約共建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2017年,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1.5%。全年新經濟實現增加值9085.6億元,同比增長 9.8%,佔全市經濟的比重為32.4%。

在新技術、新產業的引領下,北京市加快動能轉換。機器人整機在汽車製造、物流搬運、醫療健康、文化教育等領域廣泛應用;生物醫藥產業成為新的千億元級產業,銷售利潤率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

技術創新撬動北京未來和夢想

人工智慧、3D列印、5G技術……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科技成果,其魅力正在於它們身上所凝結的難以被複制的核心技術。而在技術創新的高速賽道上,北京正向外界展露出其「領跑」的雄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北京技術創新捷報頻傳,在若干領域開始成為全球創新的並跑者甚至領跑者。全國「領跑」世界的技術成果中,在北京產生的技術成果佔55.7%。北京作為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的位勢更加鞏固。

技術創新正在改變生活。聽上去十分「高精尖」的技術創新,不是只有「高大上」的一面,事實上,它距離普通人的生活並不遙遠。

比如賽格威機器人研發的「路萌」產品可以變成用戶的「小跟班」,跟著用戶在家裡或者室外走來走去,甚至它還可以用豐富的表情、動作和聲音來跟用戶進行互動。

作為市民綠色出行的重要選擇——軌道交通的技術發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推動燕房線實現國產化及全自動駕駛自主,先後完成全自動運行系統總體架構及各系統間介面、行車綜合自動化、運營場景等六項關鍵技術,成功應用於北京地鐵燕房線,成為我國第一條應用自主化全自動運行系統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在京完成全球首個LTE-M系統綜合承載商業案例,開創了城市軌道交通車地通信綜合承載信號、綜合監控等4類核心業務的先河。

2017年底,隨著燕房線、西郊線、S1線3條軌道交通新線路的開通,北京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增加到22條,運營總里程增長到608公里,以「北京速度」形成了三環、四橫、六縱、十放射的運營網路。

腦起搏器在醫學上被稱為「腦深部電刺激器」,是植入式神經刺激器的一種。由清華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品馳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向「腦起搏器關鍵技術、系統與臨床應用」課題發起了攻關。

清華大學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李路明介紹,研究團隊在北京市科委的持續支持下,歷經10餘年,從基礎研究、原理樣機研製、關鍵技術攻關,到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最終實現了註冊審批、產品上市,形成了系列化產品。腦起搏器的應用,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癥狀,提升了病人的生活質量。截至目前,研究成果已在全國80餘家三甲醫院應用,產生了重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創新創業打造北京發展新氣質

作為首都,北京有全國頂級的科研人才和院校,91所高校、1000餘家科研院所、近800名兩院院士雲集,400餘家國家級創新基地活力旺盛,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保持在6%左右,平均每天誕生200多家科技型創新企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京有扛起科技創新大旗的責任和義務。

而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一個個創新創業項目從夢想變為現實,並成為北京科技實力的一個個鮮活註腳。

如今,中關村示範區活躍著2萬多名天使投資人和670多家創投機構,管理的資金總額超過1.6萬億元。

數據顯示,北京共有各類孵化機構(包括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大學科技園在內)400餘家,總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累計服務企業及團隊36000餘家,吸納就業近30萬人。截至2016年底,入駐企業及團隊獲得融資超過700億元;累計擁有發明專利數11300餘個。2016年,孵化機構全年收入超過1200億元。

北京市各區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海淀區形成「一城三街」等研發服務、技術轉移、創業孵化集聚區;朝陽區形成798、電子城科技園、北京財富中心等科技文化融合、知識產權、科技金融集聚區;東城區著力打造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初步形成研發、設計、交易等高端產業鏈;西城區形成金融街、設計大廈、新華1949等科技金融、設計產業、文化科技融合集聚區;丰台區努力建設研發總部企業基地、軌道交通和軍民融合創新中心、智能控制產業和知識產權示範區。石景山重點發展文化創意和科技金融推動國家級綠色轉型發展示範區建設,目前北京保險產業園等項目正如期推進。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為創新創業降門檻、強激勵、添活力、優服務,是北京市科委這幾年來著重推進的一項重要任務。

出台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探索與世界接軌的科研管理與運行機制。設立科技創新基金,北京市政府出資200億元,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投資高端「硬技術」創新。在分層管理、交易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推進「新三板」改革邁出關鍵步伐。制定發布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的指導意見和實施細則,規範新業態發展。出台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16項配套措施。通過出入境便利化改革試點為662位外籍人才辦理永久居留「綠卡」。

如今,「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為北京擘畫出蔚為壯觀的未來新坐標。

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時間表: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35年,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中堅力量和引領世界創新的新引擎;2050年,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高地。

風正起,北京這座古都已經揚起科技創新的風帆,譜寫新的科創傳奇;筆正落,北京科技創新「新高地」快速崛起,秀美的新畫卷正在鋪展延伸,賦予北京一種全新的氣質。

總監製:羅海岩、吳亮

監製:程瑛

責任編輯:王婷、楊萌

任何事宜請後台留言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國家周刊 的精彩文章:

誰說東北人選擇了海南?明明是海南選擇了東北人!
新材料:構築研發轉化創新高地

TAG:財經國家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