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興義哪裡人?26個鄉鎮中哪裡人最多?
你是興義哪裡人?
快來為自己的家鄉投一票
看看在這裡能看到你多少同鄉人
桔山
桔山是以興義市特產「興義大紅袍」——紅桔命名的街道。前身是1992年1月設立的桔山鎮,2003年,興義市人民政府正式設立桔山街道,國土面積52.38平方千米。
按照省委、省政府、州政府提出的把興義市建成百萬人口的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中心城市的要求,桔山街道定位於建設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百萬人口大城市的中心城區,黔西南州和興義市的行政辦公、金融信息、文化體育、旅遊服務、交通物流的「五中心」和山水園林宜居城區。
坪東
坪東在明代屬於黃坪營,數百年來,它只有屯寨名,沒有行政區劃名,1953年,興義普選民主建政,興義縣人民政府將新聯路兩側的坪寨和東壩組合成「坪東」,坪東正式成為興義的行政區劃名。
坪東街道位於興義市城市中心區西北面,處於城市上游,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交通極為便利,是黔西南州最具潛力的熱土之一。
豐都
豐都街道位於興義市東部,2010年6月10日,正式成立興義市人民政府豐都街道辦事處,2013年,為加快興義市建設成為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擁有百萬人口的現代化中心城市和商貿物流中心,市委、市政府決定「開發豐都新區,再造一個興義城」。
豐都是未來興義城市的重要板塊之一,更是興義發展大教育、大醫療、大會展、大文化,打造國際品質城市,實現區域文化中心、心理依賴中心的重要抓手。
木賈
根據《興義府志》記載:清嘉慶16年,黃坪營轄東革、木賈、燕子窩等115個屯寨。興義人習慣將木賈的"賈"字讀成「qiǎ」(當地讀音)。據說這一帶樹木較多,後來逐步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木材交易市場,所以取名為「木賈」(普通話中"賈"讀作"jia")。
2010年6月,興義市委、市政府正式成立木賈街道,興義市以打造現代化百萬人口大城市及黔滇桂三省區商貿物流中心為發展目標,圍繞大商貿、大物流的發展戰略,促進商貿物流產業健康發展。
下五屯
下五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軍功封襲的屯地,地名最早見於《興義府志》。明代,稱「花閣五屯」,屬黃坪營;清代,花閣五屯直屬興義府。興義市人民政府於2003年設立下五屯街道辦事處,是通往南部片區14鄉鎮(街道)的必經通道,也是通往廣西、雲南兩省(區)的交通要道。
下五屯街道是興義市城市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下五屯街道辦事處在「著力開拓新城區,穩步改造老城區,保護山城特色,創造優美生態城市」目標的指引下,以天然的山水和文化優勢,努力將下五屯打造成集旅遊服務業、居住、商貿、娛樂、餐飲等一體化的現代化田園式城區。
萬峰林
萬峰林街道位於貴州省興義市,辦事處成立於2010年6月10日,由原下五屯街道辦撤出建立,距離興義市中心區8公里。萬峰林地處「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美麗的峰林」國家AAAA級景區萬峰林腹地。
萬峰林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地處黔、桂、滇結合部,典型的喀斯地形地貌,旅遊資源異常豐富。依託萬峰林的資源優勢,峰林辦現在大力發展優勢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以此來促進全辦旅遊業的發展,以旅遊業推動「農家樂」、「農家旅館」等服務行業發展。
黃草
黃草壩,其名始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因該地盛產名貴中藥材金釵石斛(又名黃草)而得名;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設普安州判於此,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石城,形成集鎮,已近300年。民國時期,先稱義和鎮,後改稱黃草壩鎮。
黃草街道是興義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之一,相距公路里程均在360公里左右,是黔西南州委、自治州人民政府、興義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轄區內有(中央、省、州、市等各級)企、事業單位240家,是黔西南州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
興泰
2010年6月,因城市發展建設的需要,興義市政府把富民社區併入興泰新區,同時成立興義市人民政府興泰街道辦事處。
興義市興泰街道的地名含義是「興城繁城,泰市安民」,「興」即興城繁榮,「泰」即「泰市安民」,建設定位:打造興義市百萬人口大城市的核心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建設高品位的城市商住區。
威舍
威舍鎮位於貴州省興義市西北部,是興義市重點開發建設的城鎮,全國城鎮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全省重點建設的四大省際周邊集鎮之一。
1992年,撤鄉建鎮,正式組建威舍鎮。興義市威舍鎮具有交通、區位、資源三大優勢。1997年,橫貫黔滇桂三省(區)交通大動脈南昆鐵路建成運營後,相關的產業迅速集聚,10多年時間,形成了煤炭加工、冶金、物流三大產業。
烏沙
興義市烏沙鎮素有「滇黔通衢」、「滇黔鎖鑰」和貴州「西大門」之稱,是雲貴兩省重要的商貿雲集之地和商品聚散地之一。烏沙鎮是興義市的下轄鎮,是興義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跨越式發展試點重鎮。在興義市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具有東西對接、雙向開發的戰略性區位優勢。
隨著汕昆高速公路在興義烏沙境內通車,更加拉近了烏沙鎮與興義市市區的距離,從烏沙到興義市區的時間縮短到十分鐘,烏沙鎮已被列入興義的城區建設範圍。
敬南
明代以前,彝族土司對閉塞落後的少數民族村寨實行散漫管理,「敬南」沒有行政區劃名。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實行「調北征南」政策,為了維持地方的經濟發展,明統治者以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次第設場期,敬南以「戌日」趕集,稱「狗場」。清嘉慶三年,新增布雄、畢亮場,但人們仍將老場壩稱為「狗場」。後來,清政府在興義設置靖邊營(有300餘人把守),「狗場」剛剛處在靖邊營的南面,因此,將「狗場」改稱「靖南場」。
國民21年,興義國民政府為了防止百姓鬧事,按照「綏靖政策」要求,將「靖南場」改為「靖南鄉」(意思是「平定了的南方鄉鎮」)。這時,敬南才步出深閨,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靖南」稱謂沿用了33年。1958年「大躍進」期間,當地人認為「靖南」具有封建色彩,遂將「靖南」改稱「敬南」,1992年設鎮,稱「敬南鎮」,行政區劃名稱沿用至今。
南盤江
興義市南盤江鎮原名巴結鎮,2012年5月11日,巴結鎮正式更名為興義市南盤江鎮,鎮政府坐落於延伸進萬峰湖的半島上。是「中國民族民間出土文物」八音坐唱的發祥地。
興義市南盤江鎮(巴結鎮)屬亞熱帶低河谷氣候,年平均氣溫18-19℃,地處萬峰湖的龍頭位置,湖岸線長近300公里,水陸交通發達,是黔桂邊界的物資集散地之一,南盤江鎮自古以來就是南盤江畔溝通黔、桂兩省的商旅要津。
魯布格
魯布格,原名發玉,位於興義市西南部,距興義市城區61公里。
境內有集雄、奇、險、秀為一體的魯布格小三峽風景區;有正在開發的雲湖山深湖谷風景區和魯毗彝族風情園,有工藝精湛、富有民族特色的毛家墳群和彝文碑,鎮內商品貿易繁榮、電力資源豐富、旅遊資源開發前景誘人,居住環境幽雅,是興義市西南部的窗口重鎮。
清水河
清水河鎮位於貴州省興義市北部,國土面積161.22平方公里。清水河鎮原名品甸鎮(品甸是一個象形地名,俗傳古人以青山環繞三個凹塘為「品」字,在荒涼的品字上開墾種田、屯糧,加上橫穿右拐的山脈為「甸」字,故稱品甸屯而得名。
興義市清水河鎮現為貴州省重點開發地區之一,是集化工,水泥,火電,水電為一體的興義市工業重鎮,電力資源供應東部沿海城市。南昆鐵路廊的兩個火車站坐落在境內,擔負著清水河礦產資源的輸出。興義清水河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是全省20個產值100億元的工業園區之一,園區內已進駐興義電廠、水泥廠等項目21個,初步形成能源、建材、化工三大產業,園區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億元,工業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
馬嶺
馬嶺鎮地處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首府興義市東北部,是興義市城市中心區第六片區,距興義萬峰林機場12公里、興義火車站9公里。309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近年來,馬嶺鎮黨委政府按興義市委、市政府「三化一業」的發展戰略,堅持「一河兩岸,三化並進,四輪驅動,縱深發展」的發展思路,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4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預計「十二五」期末總產值達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5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泥凼
據《興義府志》記載:明洪武調北征南期間,北方的大漢民族從北方來到泥凼,為了維持地方的經濟發展,在泥凼設市場,以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對應,牛場為場期,清嘉慶三年,興義建置,泥凼有五個屯寨,設有三個場市,狗場(布依語叫額上)、兔場(布依語叫「巴羅」)、牛場(布依語叫「額表」),從那時起,泥凼就叫「牛場」。
泥凼鎮位於貴州省興義市區南部,距市區約39公里。在泥凼的歷史上,有8年是「應欽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應欽鄉」複名「泥凼鄉」;1992年撤併建時設立「泥凼鎮」,行政區劃名稱沿用至今。
白碗窯
白碗窯鎮原屬烏沙區管轄的白碗窯鄉、大水井鄉,一九九二年撤區並鄉建鎮時由兩個鄉合併加上佳克鄉劃撥的納崗村,新建白碗窯鎮。
白碗窯鎮位於興義市西南面,距市區31千米,國土面積119.42平方千米。轄2個辦事處1個居委會13個村。鎮內有3個水庫,2個水塘和一些小水窖水池。礦產資源以煤礦為主,儲量約4億噸左右。陶土、黃金、鐵也較為豐富。通電率達99%,有裝機容量200千瓦水電站一座,35千伏變電站一座。通村公路100%,通組公路達70%。
七舍
七舍鎮位於貴州省興義市西南部,全鎮國土面積116.6平方公里,轄區森林覆蓋率達48%以上,有3萬餘畝可供種植優質茶葉的山地和輪息土地,全鎮平均海拔1880米,最高海拔2207.5米,年平均氣溫14.5攝氏度,年降雨量1600毫米,自然環境優越,水土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與生態條件。
對於「七舍」的 地名來源,民間眾說紛紜:一說是明洪武年間,這裡最早搬來謝、朱、鄧、嚴、郭、劉、王7大漢族姓氏。因為建有七棟房子,所以當地土著居民便把漢族定居的地方稱為「七舍」(認為七舍即7大姓氏或7棟房子)。一說是調北征南期間,南路(黃草壩通往廣西的捧乍鎮段茶馬古道)土地資源成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爭奪對象。雙方為了搶佔地盤,少數民族用草打結為界,漢族立石為界。少數民族的地界相對不牢靠,他們的土地逐漸被漢族佔領。後來,謝、朱、鄧、嚴、郭、劉、王七大姓成為地主,村寨逐漸向外擴張,少數民族被擠兌到新寨塘(現青菜塘),漢族和少數民族積怨很深,兩寨人經常在外出交易途中發生衝突。南路人為了化解矛盾,自行在南路交易,並按照「陰陽刑德有七舍」的古訓取名為「七舍」。
倉更
倉更鎮位於貴州省興義市南部邊陲,素有「板栗之鄉」的美譽,距興義市區65公里。
倉更鎮是貴州省板栗的主產區之一,全鎮板栗種植面積5萬畝,加之輻射帶動的周邊鄉鎮,整個倉更板栗基地板栗種植面積已達18萬畝,掛果約8萬畝,年產板栗5000餘萬斤,產值9000多萬元。整個板栗基地運作方式:以戶為單位,農戶合作經營。板栗大面積採收期為每年9月份。目前基地內有氣調保鮮庫3家,可儲藏板栗800噸。
捧乍
興義市捧乍鎮數百年前為苗、彝族人民的聚居地,素有「江南苗廳」之美譽,因其地勢險要,是滇桂兩省進入興義乃至黔西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有「西南屏障」之稱,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至今保存完好的「西南屏障」石刻,陰陽互補的太液天池依然折射著捧乍厚重的歷史文化。
興義市捧乍鎮解放後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鎮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精誠團結,勵精圖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產來調整步伐加快,農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
三江口
三江口鎮(原名恫利鄉,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1999年12月15日更名為三江口鎮)位於興義市西南部,地處南盤江上游黔、桂、滇三省(區)結合部,東與本市洛萬鄉接壤,西與雲南羅平縣魯布革鄉隔河(黃泥河)相望,北與本市捧乍鎮和魯布格鎮接壤,南與廣西西林縣馬蚌鄉隔湖相望,素有「雞鳴三省」之稱。
全鎮轄1個辦事處,4個行政村,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000餘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34%,主要分布在梅坪、安沙、紅落萬三個村)。鎮境內風景秀麗,民族風情淳樸、濃郁,是旅遊休閑的好去處。
則戎
則戎鄉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東南部,國土面積約108平方公里。興義市則戎鄉屬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區,70年代中期被譽為「貴州砂石峪」。境內生物資源種類多,林地面積大,有金銀花、石斛、小火清風藤等中草藥。
興義市則戎鄉具有「雄、奇、險、秀、美、幽、壯、闊」八大景觀特色的東峰林(萬峰林東部)大部分在境內,1987年定為縣級風景區,1989年升為省級,1994年升格為國家級,是興義國家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和前景。2015年,省政府批准設立萬峰林現代服務業開發區,實行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各項政策。興義萬峰林現代服務業集聚規劃範圍擬包括豐都街道全部行政區域、興巴公路以東的萬峰林街道部分區域、則戎鄉安章壩子和馬嶺河峽谷、萬峰林、萬峰湖三大景區。
雄武
雄武鄉原稱雄武公社,屬七舍區管轄,1992年全市撤區並鄉建鎮後成立雄武鄉,受興義市政府管轄。雄武鄉地處興義市西南面,位於南盤江河畔,魯布格發電站上游,距興義市城區42公里,與雲南省羅平縣鐘山鄉隔河相望。
全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金、鐵、鉬、銅、鈾等多種礦產資源分布。目前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24億噸,鐵75噸,黃金4噸,是興義市重點產煤區和黃金的主要產地,有「興義聚寶盆」的美稱。
洛萬
洛萬鄉位於興義市西南部,萬峰湖畔,距興義市區80餘公里,東與倉更鎮、滄江鄉毗鄰,北與捧乍鎮接壤,西與三江口鎮緊連,南與廣西西林縣八大河鄉隔湖相望。轄6個行政村73個村民組,共2913戶13118人。
鄉境內居住有漢、布依、苗、彝、壯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數的44%,民族風情濃郁。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有板栗、油桐、生薑、甘蔗等;主要礦產有金、銻等。森林植被主要是以雲南松為主的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
滄江
滄江鄉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南部,南盤江中游,距興義市區80餘公里,地處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滄江鄉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鄉糧食農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麥、油菜為主,經濟林發展主要以板栗、小葉榕、桉樹為主。
全鄉下轄2個辦事處(滄江辦、壩達章辦),6個村民委員會(滄江村、新寨村、祭山林村、小米村、壩達章村、坪堡村),51個村民小組,人口10456人。民族結構以布依族、漢族為主,布依族佔全鄉總人口的32%,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鄉鎮。
豬場坪
豬場坪鄉與敬南、泥凼、倉更、捧乍、七舍等五個鄉鎮相接壤,距興義城區48Km。
豬場坪鄉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全部為石山和半石山,全鄉總面積99.2平方公里,北部相對較高,海拔1674m;南部相對較低,海拔1246m。全鄉平均海拔1560m,地形崎嶇起伏較大,以酸性土為主。屬亞熱帶季風型和高原型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年無霜期310天左右,全年平均氣溫16℃,最低氣溫-4℃。
不管你是興義哪裡人,我們都是興義人。
來源:走進興義
TAG:走進興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