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心目中的張學良

我心目中的張學良

張學良,這個近代史上充滿傳奇色彩,卻又爭議頗多的風雲人物。如果沒有他和他所做的事,中國的歷史肯定會被改寫。就事實而言,對張學良的評價有很多人是讚揚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態度的。下面的內容,我們一起來翻看這位風雲人物的人生履歷,談談我心目中的張學良。

成長經歷

談到張學良,就首先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也就是他的父親——「東北王」張作霖。奉系軍閥首領,先後任東北省巡閱使,北洋軍政府陸海空軍大元帥。很多人都會認為張學良是一個「官二代」、「富二代」,是一個紈絝公子。但是事實上,張學良並不是富出身。少年時代的張學良是多災多難的。他是張作霖的長子,當年張作霖不怎麼得勢的時候,帶著張學良東跑西走,吃了很多苦,也遭了不少罪。生母趙氏也因為最後沒有錢治病,在張學良十一歲那年病逝。所以在張學良的人生經歷中,他也比同齡的孩子多了一份早熟,立事也比同齡的孩子早。17歲時在父親軍中服役,19歲就讀東北講武堂,20歲畢業任衛隊旅旅長,父親張作霖也成為了他人生當中的第一個「長官」。

22歲的第一次直奉大戰,張學良任奉軍第二梯隊司令,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指揮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在奉軍西線潰敗的情況下,張學良率領自己的部隊,以兩萬於眾,在東線山海關頂住了直軍六萬人的進攻,最後有序將部隊撤回,成為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當中,奉軍唯一取勝的部隊。24歲的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奉軍的完勝而告終。北洋政府自此進入了張作霖的時代。

這時候的張學良活動在關內,也結識了很多的一流人物。他曾得到過孫中山先生為他親筆題寫的「天下為公」四個字。當時的張學良也意識到中國不應該是現在這樣軍閥割據的情形,認為中國應該統一。這樣的內心思想也成為他日後「東北易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東北易幟

這是張學良當家做主後做的第一件大事。1928年6月3日,因前線戰事不利下達總退卻令的張作霖乘專列由北京返回奉天,6月4日清晨,專列途徑皇姑屯時被日本人事先埋放的炸藥炸成重傷,當日便逝世了。彌留之際,對身邊人說:「讓小六子(張學良)速回奉天。」恰巧,這一天,是張學良的27周歲生日。

後張學良在張作相等老臣的擁護下,接任東北軍保安總司令,成為了東北真正意義上的「少帥」。這並不單單因為他是長子,而是張學良在整個奉軍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兩次直奉大戰,確立了張學良在東北的地位。但事實上,張學良在當時之所以出類拔萃,更多的是倚靠他的老師,郭松齡。張學良在奉軍中取得的所有成就,都離不開他。軍中的用人行政、作戰計劃、戰術戰略、調動事宜等一切軍政大事都交給郭松齡去管,可以說,功勞是記在張學良的身上,但卻是郭松齡打下的。

此時的張學良身背殺父之仇,不顧日本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於12月29日發布通電,宣告東北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從此,中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

堅決擁護國家統一,反對領土分裂,從這一點上來說,張學良功不可沒。後張學良被蔣介石任命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從這時起,張學良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二個「長官」——蔣介石。

在日後的回憶中張學良曾這樣說到:「我的一生中有兩個長官,一個是我的父親,另一個就是蔣先生。」

難忘「九一八」

這是張學良人生履歷中飽受負面影響的一件大事,也是困擾了少帥一輩子的奇恥大辱。很多人提到張學良,首先想到的便是這個令舉國蒙羞的事件。「不抵抗」的罪名讓他飽受了人民的唾罵,成為了民族的公敵,成為批判他的最有利的把柄。特別是對於那個時代生活在黑吉遼土地上的人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生的痛。

但是,我們事後理性的分析這個事件,我認為如果單用這件事來評判張學良,給張學良下「民族敗類」這樣的定義,我認為是片面的。首先我們想,張學良搞「東北易幟」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實現全國的「統一」,以全國力量來對抗日本和蘇俄。但當時的「中央」,蔣介石並沒有對日本作戰的想法和準備。「不抵抗」的命令是張學良下達的,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所謂的不抵抗,在我看來,是張學良希望爭取早日喚醒全國人民共同抗日。他認為只有全國統一才能對抗日本,而非東北一隅之力。在東北軍裝備不敵日本軍的情況下,貿然開戰是會遭受很大損失的。而且戰事一開,之前與蘇俄在東北作戰失利的例子證明,國民政府為了保護中央的實力和削弱東北軍的意圖,是不太有可能給予支援的,這都是需要考慮的。

再退一步通俗的說,張作霖是死在日本人的陰謀之下,對一個有殺父之仇的人,我認為沒有哪個做為兒子的會不想著報仇。如果張學良本意就是「不想抵抗」,那就與他當初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日本人最初是想扶持張學良做「偽滿洲國」皇帝),堅持易幟統一的做法就自相矛盾了。

1990年,在一次採訪中,張學良針對當年的不抵抗行為這樣說到:「我認為當時日本是故意的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東北軍進行挑釁,妄圖激怒我們,讓我們先開槍,他們好找借口進行開戰,我當時以為就是不給他們開戰的借口,所以強令東北軍遇事不得開槍,一切要忍讓,以忍讓行動作為最大的抵抗,哎,事後看,我以為這只是小規模的地方摩擦衝突,沒想到日本人會有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我判斷錯了。」

這是少帥一生的痛。他後來說,當時如果早知道,就不會讓家鄉父老承受如此之屈辱。

由此可見,張學良並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缺乏對軍事行動的敏感程度,發出的命令,也讓東北軍上下感覺莫名其妙,最終放下了武器,導致了這一悲劇的發生。所以有的人事後假設,假設當時堅決抵抗了,說不定戰爭早就結束了,就不會有後來的14年抗戰。我想,有這種想法的人,這是對當時形勢判斷的一個錯誤,這與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三元里抗英是一個道理。並不是說廣東福建哪個地區的人民抵抗了,戰爭就結束了。本質問題沒得到解決,光治理表面是起不到根本作用的。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給張學良洗清罪名。不論有什麼理由,不抵抗就是民族恥辱。抵抗打不過是為國捐軀,不抵抗便是民族罪人。但也正是因為有了九一八,才有了後來的西安事變。

重獲新生

在往下說西安事變之前,我要在這裡插進一個事件,那就是少帥戒毒。

張學良最早染上毒癮還要追溯到第二次直奉戰爭。那一年,張學良統帥數萬大軍,與直軍作戰。這對於一個僅僅24歲的年輕人來說,壓力之大,實在是難以承受。在這期間,張學良染上了鴉片。初試毒品時,張學良覺得精神大振,心力充沛。後來事情發展就不受控了,張學良徹底淪為一個癮君子。

在父親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更是覺得失去了重心。後來,九一八事變發生,此時張學良已經深陷毒癮不能自拔。或許九一八事變,也與張學良身染毒癮有一定關係。試想,一個頹廢的統帥怎麼可能頭腦清晰,指揮作戰呢?毒品的植入,對他的精神力,對事情的判斷力都是大打折扣。一個僅僅30歲的年輕人,卻像一個60歲的老人,面黃肌瘦,骨瘦嶙峋。

1933年3月,在飽受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張學良來到了上海。準備出國「考察」。臨行之前,宋子文對他說:「漢卿,出國之前,我勸你一定要戒除毒癮,這不僅是為了你本人的健康,而且也關係到國家的體面觀瞻!你不要忘了,日本人叫我們是東亞病夫!」

是啊,自己雖然被迫出洋,但作為中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在外國人眼裡,他仍是整個國家的代表,如果真的給人一副 「東亞病夫」的病容,勢必影響到國家形象。於是,為了報國讎,報家恨,少帥找來了米勒醫生,選擇毅然決然的戒掉毒品。

戒掉毒品的過程相當煎熬,除了醫生的治療,更多的是依靠少帥自己頑強的意志力。但是,少帥,做到了。他也將那一天做為自己的生日,因為他,重獲新生。

「如果沒有米勒大夫為他戒毒,少帥是活不到一百零一歲的。當然,也就沒有了後來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可以說是少帥一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對於張學良來說,他做這個事情,比別人的心理情況要複雜的多。因為日本人對於他來講,既是國讎,也是家恨。父親死在了日本人手裡,東三省也全部淪陷了,自己也承擔了全國人民的罵名。他最希望的就是,全國上下統一戰線,共同抗日。但是張學良本人又有著封建主義的君臣思想,他認為既然服從國民政府,服從蔣介石,就要對他忠心,所以對於「兵諫」、「事變」這種忤逆的事情,張學良內心也是不情願的。

所以與其說是「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倒不如說是「楊虎城、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因為楊虎城是主謀,張學良只是從旁協助。兩位愛國將軍在當時都認為全國應該統一戰線,共同抗日。但是蔣介石的戰略是「攘外必先安內」,但張學良認為應該是「先攘外、再安內」。這一點,他與蔣介石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在勸說蔣無效的情況下,1936年12月12日清晨,東北軍活捉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通電全國,逼蔣介石抗日。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12月26日,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回到南京之後,張學良主動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隨後便開始了長達50餘年的囚禁生活,直至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也就是從這一時刻開始,少帥的政治生涯就結束了。他在後來的回憶中自己也說到:「我的人生,就到36歲。」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周恩來總理評價張學良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關於張學良的一生,他所經歷的幾件大事,在這裡我對他有一個簡要的評述:首先,張學良是我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愛國將軍,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並不像他父親那樣「有雄才、無大略」、很強勢的軍事長官。他沒有太多的軍事能力,兩次直奉大戰的成果多數依靠的是郭松齡。對軍事行動的不敏感、分析錯誤也釀成了東北的悲劇,所以他算不上是一個有擔當的軍事家。同時他也不像蔣先生那樣「有大略、無雄才」的國家元首。在關鍵問題的決策上,常常瞻前顧後,優柔寡斷。也算不上是一個有能力的政治家。但是亂世中,把一個本為「紈絝公子」的他推上了歷史舞台,作為當時東北的最高領導人,很多事情他不想決策他也要決策。用少帥自己的話說:「迎面飛來的權力,他只是雙手接住了而已。」由此來看,這是少帥的歷史悲劇。

很多人對張學良都是批評指責的態度,但是我們翻看他的履歷,還是要客觀的來評價這個世紀人物。少年多難,生逢亂世,17歲從軍,22歲指揮人生第一場戰爭,28歲接管整個東北。其實換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在同齡的時候,同處在那個時代,是否也能做的到像少帥這個樣子呢?我想並不見得。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作為後人,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利去指責這樣一個「世紀人物」。誠然,少帥在九一八事變上的關鍵決策錯誤使整個東北凌辱,使整個國家蒙羞。但在後來的西安事變他也做到了自我救贖。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西安事變,國共的內戰恐怕還會繼續,損失的仍然是我們自己的國防力量,抗日戰爭的勝利也將推遲數年甚至十數年,歷史也將因此重新書寫。因此,九一八事變的不抵抗是張學良一生最大的錯誤,但卻也抹殺不了他所做的偉大功績。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張學良,這個後人評判不一的人物。每個人的想法也一定有所不同。本人此文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並不做為對張學良的評判依據。總之,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世紀人物:千秋功過,榮辱一生;是非對錯,後人評說。

我有幸在2017年暑假之時,來到瀋陽市張氏帥府參觀遊覽。最後我借用在陳列館看到的一段話來為整文收尾:張學良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巨星,雖歷經滄桑,始終光彩照人,儘管他不是完人,世人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但作為一個能為國家、民族敢於捨棄一切的勇者,一個熱愛生命,追求自由的強者,人們是永遠不會,也不該忘記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不想談戀愛了,他們都照顧不好我
食記之魚丸記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