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到民國,發生了什麼?
網上對這本書的批評很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治學不嚴謹,某一些說法和其他研究者不一,史料整理和考證方面比較匱乏。
第二,這是閹割版的版本,相較原文刪掉的幾近三分之二,才在國內出版。
第三,與我們經常所理解的事實不符,有惡意中傷之嫌疑。
但對於我個人來說,讀罷此書,還是覺得有趣,有用。
或許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此書有多處硬傷,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但對於愛好歷史的人來說,讀這麼一本書,也是從側面了解中國的歷史,了解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也能了解中國人所經歷的苦難與悲痛。
在讀書的過程中,有幾個場景尤其氣憤。
1900年7月15日,當俄軍於黑龍江畔的海蘭泡開始越境時,華軍稍事抵抗,俄軍便一舉將兩岸華民男女老幼5000餘人悉數屠殺,棄屍江中,江為之塞。其後俄人在江東六十四屯一帶和其他城市中的燒殺,據各方報道,死傷華人20餘萬。
我們現在紀念最多的是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死於日軍的屠刀之下,可能也有很少人知道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死傷軍民3500餘萬。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抗日戰爭的勝利,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死傷的軍民人數,絕對不止這麼一些。因此每次讀著這些以萬計的數字,就會想像那麼多無辜的生命瞬間消失,也就更能感嘆國家強大的需要。
甲午戰爭之前,大清帝國的海上武裝居世界海軍的第八位,排名僅次於英美俄德法西義七大列強。而在海戰爆發不出數周,我艦艇竟然一敗塗地,全軍盡墨。當時慈禧太后當年一天的生活費,大致是紋銀40000兩,宮廷半月之費,就可買吉野級巡洋艦一艘,兩月之費,可購一超級主力艦,一年之費,至少可以準備一直高踞全球六七位的海軍艦隊。而在此時,戶部宣布以太后萬壽需款,海軍停購艦艇兩年!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回事,海軍在兩年之中,是否能多購一些當時最先進的艦艇,保持清朝海軍的排名,這樣在甲午海戰中,清朝就不至於完敗,如果不至於完敗的話,日本忘我之心是否就會消失殆盡,後來的侵華戰爭也就不至於發生。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就像我們不能假設如果沒有秦始皇,我們朝代的發展與更迭到底會是什麼樣子。
可心裡還是會覺得惋惜,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而且甲午海戰就恰恰發生在慈禧太后六十歲之前,不知是巧合,還是日本通過研究或者調查而計算出來的時間。
因此,讀史書,尤其近代歷史,會有更多的代入感,總是會假設如果。可每個人都知道,沒有如果。假設如果,只是對於當時掌權者無能的控訴,對於遭受深重苦難的國人的惋惜。
其次,在書中,作者還對幾個歷史重大事件進行了剖析,從前因後果了解一件事情產生的社會環境,發展的社會誘因,以及滅亡的社會壓力。就像作者所說,寫歷史的目的是保存一段歷史的真相,傳之後世,警惕將來。而我們讀歷史,也是希望我們未來不再遭受苦難,讀史以明現實。
而中國,也不再是那個在風雨中搖曳,任人分割,任人踐踏的舊中國。
在列強侵略的過程中,各種屠殺暴行絡繹不絕。德軍當時在山東之橫行,更是筆難盡述。當地百姓如對若輩稍事抵抗,動輒全村被焚,老幼難逃。在中外衝突中洋人如有一人殞命,無辜華民就要以千命「相陪」。庚子年間,死掉任何一個洋人,都是驚天動地的「慘事」,死掉千萬個華人,甚至連「統計數字」都沒有一個。
每次遇到侵略,掌權者都信誓旦旦將侵略者趕出中國,遇到抵抗或者失敗,總是歸結於大臣。對於在這種情況下揭竿而起的義和團也是一樣,一方面想利用拳民來驅逐洋人,另一方面又怕洋人干涉,不敢公開庇護拳民。最後自己導演了義和團在北京的燒殺搶掠,以至於最後慈禧太后因為杉山彬之死和「蔣干偷書」的假戲,重賞義和團攻打天津租界和洋人的使館,洋人沒有打死,卻落下了對十一國宣戰,簽訂《辛丑條約》的結果。
當然,歷史只是過去已經產生的結果,歷史之外,卻有更多值得學習的部分。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具體的真假,就由史學家去慢慢討論,而對於我們來說,歷史是真真正正發生了,我們真真正正受欺負了,結果真真正正形成了,這才是事實。
-END-
圖片:花瓣網
TAG:趙文強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