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而立之年:為何而活
2018年,我恰好30歲。想起以前有人問孩童時代的我,你知道你媽媽多大了嗎?我總是稚氣地回答「28歲呀」。這個28歲貌似在我的腦海里持續了很多年,以至於媽媽笑我傻,說「你是不是沒有年齡的概念呀,哪裡有年年的28歲」。
時間飛馳,現在,我自己的30歲在無聲無息中將要翩躚而至。
想過很多次,我的30歲會以怎樣的方式到來,我又會在怎樣的地方。那時候的猜想是,在一個大城市裡,有孩子會有穩定的工作,微微擔憂著中年危機吧?那一刻真的來了,我會傷心青春易逝吧?會不會看著臉上的皺紋想哭?
結果全部都錯了。30歲的我,在美國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鎮里,被課程大綱里的閱讀材料壓得透不過氣,為第二天上課要進行的討論而緊張得汗流浹背。當然臉上還是逃不過歲月的痕迹,眼角的魚尾紋也隨著每一次笑容而熱烈地綻放著。這一刻即將到來,似乎也並沒有什麼儀式值得我去慶祝或者悲傷,就這麼自然地、坦然地進入了而立之年。
「我們為什麼而活?」這個問題,我不止思考過一次。陳丹青所說,活著是沒有意義的,畢竟我們的父母沒有徵求我們的意見就把我們生下來。在我看來,他想表達的是,人活著沒有統一的意義。正因為沒有統一的意義,才會湧現出無數口口相傳的歷史和故事。
但是作為個體的我自己,30歲的我為什麼而活?
為愛而活
澳大利亞大堡礁心形島
有人一定笑了吧?為愛而活,別開玩笑了,你還青春年少做著春夢嗎?
The longing for love,不僅僅是羅素,也是我活著的最大意義之一。用更有文採的網路用語來說,愛之於我,不是一蔬一菜,她是我平淡生活里的不竭夢想。
20歲時候如此,30歲亦未曾變過。
但是愛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每個人都會遇到愛,可是究竟什麼是愛?
20歲,我心中的愛是山崩地裂的,希望在電光火石之間愛上一個人。他一定是高大帥氣又優秀帶著好看的微笑,讓我心跳加快幾拍。可惜我燃盡了整個大學的青春,也沒有遇到一個讓我渴望熱烈地愛著,能把自己都忘記的人。
25歲那年,沒有規劃地談了第一場戀愛。原因還挺簡單,對方追我追得太久了,久到了我已經習慣了生活里有他緊跟在後面的腳步聲。在得到的欣喜和失去的痛苦中,漸漸明白,其實我是不會愛的,也沒有人教我怎麼去愛。我不知道如何維持愛,也不知道如何表達愛。我更不知道什麼是愛,我需要怎樣的愛。
25歲之後,年齡長了,迷茫並沒有減少。我考慮的問題開始從愛情拓展到婚姻。婚姻等同於愛情嗎?為什麼我們上一代的婚姻,看似穩定,可是大多數夫妻卻連聊天都不願意?為什麼明明應該是溝通,而走入婚姻卻要被教育需要「忍」呢?他們真的還相愛嗎?
多年來,我一直被各種渠道教育著「找個愛你多一點」的人,我看了很多雞湯,口中心中也念著要找一個三觀一致的人,可是什麼是三觀一致,我並不清楚。為什麼我的父母教我的擇偶觀是「老實、穩重」,可是這樣的人到底有什麼意思……從小到大,我從沒有上過一門關於愛的課程。對於愛這個考試題,我真的就像一個學齡前兒童,完全無法下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學習。
一把年紀到了30歲,在一路的磕磕絆絆中,我才真正開始慢慢懂了,什麼是愛,什麼又是長久的愛。
Lemondrop夫婦是大家艷羨模範夫妻。Lemon自己也經常在群里秀出她幸福,我有時羨慕,有時卻覺得,這樣的生活也並非遙不可及,對於我來說,其實是一種非常自然舒適的狀態。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在付出愛,每一個家庭成員也在感受愛,舉手投足之間,愛就這麼自然地流淌著、傳遞著。
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尊重、理解、寬容、能善意溝通。我終於知道,愛與文藝無關,與優秀無關,甚至與婚姻無關。愛是感性而脆弱的,長久的愛或者婚姻之愛,是寬容、理解、溝通與相互尊重。在我們愛的過程中,表面上看是在與對方相處,實質上是在加深了解自己。不斷審視自身的缺點,既要接受有缺點的自己從而坦誠內心所需,又要不斷磨掉自身稜角的一部分。
這個世界就是對立統一的,愛尤其如此。感性與理性的對立統一,他人和自我的對立統一,激情與平淡的對立統一,簡單與複雜的對立統一,道與術的對立統一。
我始終都是相信愛的,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因為愛,我身負責任,因為愛,我感受到了來自他人的暖意,讓我在面對生活的寒冬時充滿了勇氣。
我為什麼活著?因為我想體驗這世間最單純卻又最複雜的美好情感。
為感受失敗而活
看到這個小題目是不是又覺得不可思議想罵我了?不想感受成功想感受失敗?
此時的我笑著說,是啊,追求成功彷彿成了一種政治正確,能感受且正視失敗,卻是大多數人做不到的,有時候,越優秀越做不到。
我們的教育,已經功利到自己都不自知。華科百景園餐廳赫然掛著「世不長無名之草」的標語,難道,每一棵草都要長成參天大樹才算成功嗎?這樣功利的文化教我們一定要努力拚搏獲取想要的東西,唯獨忘了教會我們怎麼接受失敗,承認失敗,承認自己其實很平凡。
18歲高考失敗之後的很多年裡,我努力地考研、奮鬥,天天都在死磕自己不是名校出身。其實我並不愛這樣的過程,我更在意的是他人對我的評價,我這個人,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完美。在這奮鬥的過程中,我一點都感受不到自己進步的快樂,而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焦慮中。我的室友曾在日記中記錄了一段描寫我的一段話:
像不像一個焦慮的媽媽在教育孩子?
17歲的我拒絕接受自己不擅長物理和數學的事實,堅決不選擇文科,因為在高中生不成熟的觀點裡,認為選擇文科是一種失敗,我不能接受這種失敗。不光是我,今天依然有人高喊著「理科沙文主義」,認為大多數選擇文科的人並非出於興趣,而是由於不夠聰明「數理化學不明白」,你學文科是因為「你是一個無法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失敗者」。學業的失敗感影響了我的青春直到中年,讓那些本應該快樂享受知識、愛情的日子裡充滿了憂鬱和痛苦。到今天,想起那時候一臉倔強的自己,我想問:親愛的,承認你的不擅長又如何,你失去什麼了嗎?
我們太害怕失敗,功利的社會裡每一次失敗都彷彿是不可原諒,每一次和別人相比較,沒有那麼成功彷彿都是失敗。害怕升學失敗被那個「隔壁的孩子」鄙視,但是這社會上的每一個職業,每一個階層都需要有人去填補,不是嗎?害怕感情失敗而不敢愛。感情的失敗又有什麼?喜歡了錯誤的人,又如何?被拒絕了,又如何?除了能證明的是自己仍有爬起來愛的能力,其他有什麼重大的後果?
我們活在別人的眼光、評價里,忘記了自己人生的道路都是自己在走,誰也不能替代你一步。
人生80年,說短也短,說長也長。我時常羨慕一帆風順的人,看他們遊刃有餘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走著,痛恨自己只能在泥潭裡撲騰,經歷那些失敗的時候如同泡在苦水裡,全身沒有一個細胞能夠自由呼吸。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誰都避之不及。可是如果沒有了生死,哪裡知道生命的可貴?沒有求不得,哪裡懂得珍惜已有?沒有離別,怎會體會再見時的喜悅?
人為什麼活著?為了體驗除了美好之外的遺憾、挫敗、難過,笑中帶淚。我很平凡,可是真實而豐富,完滿而立體。
為了感受世界,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活
愛與失敗,究竟賦予我們什麼呢?
我想是為了讓我們感受這個世界,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謂好,該如何定義呢?從我來看,是從不同的經歷中獲得人格的成長,世界觀的拓展。
2015年,我有幸一個人在歐洲的兩個國家逛了一圈。在維也納的小鎮上,我第一次和旅館的印度老闆接觸,發現印度人並不是我腦海中又臟又臭的刻板印象,他們經營的旅館乾淨、整潔,做的糖心雞蛋還非常好吃;
當我碰到難民很害怕嫌棄的時候,那些歐洲本地人,就像對待親人一樣安置他們,給他們麵包,還有警察和難民的小孩子一起玩耍;
第一次喝歐洲最好的直飲水(維也納),第一次看古堡,第一次吃巧克力黑森林,第一次登上了阿爾卑斯山頂……
超喜歡這張閉眼睛的
以此為契機,我開始接觸到傳說中不同於古老東方文化的另一種文化。
國外,真的像別人傳說中一樣,很好呢!我像很多人一樣,心裡默默想著。
2016年,我來到紐西蘭,上帝的後花園,美如仙境的地方,據說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
在Talk to Aucklander的活動里,我碰到了Ching爺爺,跟我講了好多冒險的故事,我碰到了一位小學老師的奶奶,在我最難過的時候給我了一個擁抱,說「孩子,讓我抱抱你,你不容易。」
可是我也發現,在這個最安全的國家裡,我居然會在馬路上碰到指著我罵髒話的本地白人,會碰到搶我錢的黑人,會碰到買電影票都給你甩臉色的毛利人。
然後我來到了美國,這個自詡高等教育和通識教育全球頂尖的國家,我卻經常能感受到上課效率的低下,學生通識知識的單薄。
我發現,世界上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都處於正態分布的兩端。當你深入了解一個地方,一個社會,亦或,是一個人,你永遠都會發現ta有缺點。社會的分層在任何地方都存在。公平、正義是大眾的追求,然而彷彿如芝諾悖論里的烏龜,永遠不可能完全達到。
在不斷的變動中,我開始將我之前的很多價值觀,打碎、碾平、重塑。
我又曾以為,看過世界的人一定是更好的人。或者,看又大又廣的世界是走遍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後來發現,並不是這樣。那些看過世界的高學歷人士,有時會非常狹隘可笑。
在公開場合歧視女性,站在道德制高點隨意judge他人,沒有同情心,亦沒有同理心,數不勝數。
單純遊歷這世界,用眼睛看到的,始終只是風景。真正又大又廣的世界,是內心的那個世界,包容天下的世界。經歷只是經歷,收穫卻需要智慧、需要反思。
社會文化、社會結構猶如一條巨流河,很大程度上推動並幫助我們塑造價值觀。我們生來帶有太多的偏見和刻板印象,觀點總是要受經歷局限。愛這件小事,教會了我們如何付出,寬容他人的不完美,懂得人性的多樣性。失敗讓我們學會處理慾望和現實,接受不完美、不優秀的自己,知道自己內心的多面性。那麼用心感受世界呢?
我想,是讓我們認識到世界的複雜性,和堅定自我價值觀重要性。當更深入地看這個世界,我們會發現,所謂的理所當然並非理所當然,眼睛看到的事實也並非一定正確,文化認知是我們腦海中最深刻的制度要素。跳出自己的局限,用更多元的角度看問題,是不易的,需要很多的努力。在多元的價值觀中,堅定自己的價值觀並堅定地走下去,更是需要很多的勇氣。
我想,所謂的更好,不單是利益的收穫,更多的是指一種狀態:對他人和自己都懷有感恩、理解、寬容之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和諧統一;保持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激情。
有句流行的話叫「不念過往,不懼未來」,還有一句雞湯叫「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我想,都表達了這樣一種狀態吧!
尾聲
回到主題,生而為人,活著究竟是為什麼?
我想,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體會這多彩的世界,感受這純潔的愛,經歷這獨有的只屬於自己的酸甜苦辣,讓自己的生命不斷充盈。
2018年,我30歲,享受為人的樂趣與自由,享受生命賦予我的自由,珍惜身邊每一個人並努力愛著他們。
我和生活握了個手,暗暗地說,謝謝你,活著真好。
TAG:穿行於世界的子夕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