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中國在7000年前就有了
牙雕印度教神像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文明的迴響: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寶》展覽,在成都博物館展出已有一個多月了。對於這個大展,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個金光閃閃的黃金王冠。但在展廳中,還有一抹低調溫潤的白色,那是貝格拉姆遺址出土的一系列象牙製品。無論是刻著印度佛教傳說的象牙飾版,還是女神雕像,人們都能從上面繁複的花紋中,看到那時象牙雕刻者巧奪天工的手藝。
《自然雜誌》曾在2003年刊登了一個重磅的考古發現:德國考古學家在德國一個名為Hohlenstein-Stadel的洞穴中,發現了一尊獅子人雕像。據考證,其是由史前人類用猛獁象牙雕刻而成的,距今已有3萬年曆史。這意味著,獅子人象牙雕成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雕塑。
象牙的工藝品美則美矣,但需要謹記的是,當下,人們為保護大象免遭殺戮,已經出台了許多政策和條例杜絕象牙貿易。早在1973年,就有21個國家和地區的全權代表,受命在華盛頓簽署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該公約嚴格限制象牙貿易,中國於1981年正式加入該公約。為擴大禁止象牙製品範圍,中國於2016年3月20日起禁止合法象牙進出口。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1979年時,非洲大陸還有130萬頭大象,如今僅存約41.5萬頭。大象數量銳減,意味著象牙貿易在世界範圍內受到人們強制或自發性的抵制。貝格拉姆出土的系列象牙雕刻品,也就成了千古絕唱,成為歷史留給人們仰望的珍寶。
印度牙雕:
具有濃郁的佛教藝術風格
說到盛產象牙的國度,就不得不提到印度。印度是亞洲象從古至今的棲身之地,所以亞洲象又被稱為印度象。
印度人喜愛大象,他們尊崇印度象神迦尼薩,迦尼薩是印度神話和民間中知名度最高、最受崇拜的智慧、財富之神,無論在宗教還是非宗教場合,都受到普遍崇拜。
在印度,為期10天的象神節,是一年中重大的節日。信徒們去寺廟膜拜象神迦尼薩,或請一尊象神放在家中供奉。節日結束時,人們抬著象神一路遊行,最後將象神沉入水中。
印度是亞洲象生存的寶地,催生了象牙雕刻藝術的發展。早在古印度時,象牙雕刻的分布就十分廣泛並作為貿易的一部分,傳播到世界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四川的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都曾出土過大批象牙。這些象牙到底來自何方?能夠出產大量象牙的地方,從未有史料指向過成都平原。
相反,《史記》等諸多史料,卻記載身毒等地盛產大象。身毒,指的就是古代印度。在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段渝教授看來,這些象牙正是來自於印度地區。
這意味著,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印度地區的象牙就出口到了古蜀。
印度牙雕藝術有著悠久的傳統,貴霜時代的佛教藝術中心馬圖拉牙雕已達到很高水平。
當時馬圖拉的牙雕作品可分兩類:一類是用於室內裝飾的淺浮雕象牙板,如桌椅傢具的裝飾貼面;另一類是表現宗教題材的高浮雕或圓雕神像。
印度的象牙雕刻,內容多為宗教傳說中的故事和神靈。正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一系列「本生經象牙飾板」,雕刻的內容就是來自於印度的佛教寓言故事集《本生經》,這批雕刻品皆出土於貴霜帝國時期的貝格拉姆遺址(今阿富汗喀布爾以北)中。
一般認為,該遺址中出土的象牙製品都來自於印度,由貿易傳播到了貝格拉姆。
在本生經象牙飾板中,可以看到當時超高的象牙雕刻技術水準。此象牙飾板大量採用鏤雕的方法,同時也有陰刻的飾板和圓雕的技法,用線條勾勒出圖像的輪廓。
飾板中還零星分布著洞眼,專家分析,飾板作為傢具上的裝飾品,開鑿洞眼是為了方便固定在木頭材質的大型傢具上,這樣就可以把這些精美的象牙雕刻品安裝在箱子、衣櫃、桌子等傢具上了。
專家還認為,當中的飾板都是在印度製作,然後運到貝格拉姆再組裝到傢具上,於是大量象牙雕刻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
腓尼基:
壟斷古代地中海象牙工藝
襲擊奴比亞人的牝獅
印度作為象牙的產源地,擁有鬼斧神工的象牙雕刻技術,早已盡人皆知。
除印度外,還有一處不為人所熟知地方,其象牙工藝稱霸於西方世界,那就是處於古代地中海地區的腓尼基。
腓尼基位於地中海沿岸,地理位置大致在今敘利亞和黎巴嫩境內,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形成的一個古國。
腓尼基雖然很少生產象牙,但憑藉從印度地區進口的象牙進行雕刻加工,誕生了成熟發達的象牙工藝。
早在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腓尼基的象牙工藝已相當成熟。
到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腓尼基的象牙製品,壟斷了整個地中海區域。當時有大量的象牙工藝品出口,本土也有相當多的象牙作坊和職業工匠。
雖然腓尼基象牙工藝十分發達,當時國外的皇宮都曾邀請腓尼基的工匠去專門製作象牙,但由於腓尼基的象牙製品幾乎都是出口,所以本地很少有留存。
腓尼基的象牙工藝品大多用於裝飾和觀賞,所以人們很少見到用象牙雕出來的瓶子或實用型容器。
同時,其象牙雕刻的整體風格,是當地所獨有的腓尼基風格,何謂腓尼基風格呢?
在約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200年,腓尼基在政治上受埃及控制,史稱為埃及時代,所以在藝術上也深受影響。
所謂腓尼基風格,就是古代埃及的風格加上古代西亞的風格而組合形成的風格,造型和裝飾都十分簡括洗鍊。
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末,大象在兩河流域及敘利亞地區逐漸消失,腓尼基人經由阿拉伯,從遙遠的印度買入象牙材料,導致象牙成本增高。由此,象牙製品的功能,也轉為主要用於宮廷觀賞和陪葬。
腓尼基代表的象牙雕刻品有兩幅。其一為象牙飾板,雕刻的形象為斯芬克斯,即獅身人面像。人們能從這幅作品中,感覺到鮮明的腓尼基風格:首先,獅身人面像最初來源於古埃及神話;其次,飾板所呈現出的造型的簡括與緊湊感,也是對此風格最直觀的詮釋。
還有一副名為《襲擊奴比亞人的牝獅》的象牙版,同樣來自於腓尼基。版上對人物的頭髮與衣飾都做了鍍金工藝,使得這個作品看上去額外閃耀奪目。同時,象牙版上還有一些著色處理,顯示腓尼基象牙工匠們高超的水平。
中國新石器時期:
7000年前出現象牙雕刻品
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器
談到象牙雕刻工藝,還有一個地方必須要提及,那就是中國。
在中國,象牙雕刻是一門有著悠長歷史的傳統手藝,也是一門民間工藝美術。牙雕藝術,與玉雕、琺琅、雕漆一起,並稱為中國工藝品的「四大名旦」。
中國象牙雕刻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出土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首,是目前我國所知的最早牙雕製品。
該遺址中有許多以象牙雕刻為代表的原始藝術品,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名為「雙鳥朝陽」的紋象牙雕刻件,現存於浙江省博物館,是該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文物正面用陰線雕刻出雙鳥與太陽紋的圖案,代表了當時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初露鋒芒的牙雕工藝。
在距今6000多年的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中,在墓葬中也出土過象牙雕筒、象牙琮等多件牙雕製品,其中包含了兩件做工精良的象牙梳。
據考證,這兩把象牙梳,是迄今為止原始社會保存最為完好的梳子,距今已有4500多年。其中M26號墓葬中出土的象牙梳,不僅保存得完好無缺,還有著繁複鏤孔的雕刻圖案,異常精美。
象牙質地堅硬異常,在上古時期要把象骨刻成梳齒,並鑿穿形成3個孔,那是非常困難的。這把梳子的出土,反映了大汶口的雕刻藝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
大汶口遺址出土的象牙梳
到夏商周時期,象牙逐漸被廣泛應用,其雕刻工藝也日趨純熟。
商代的牙料豐富,象牙雕刻十分盛行,更注重技藝的運用。牙雕匠人採用鏤刻、彩繪、染色加鑲嵌等技法,使象牙工藝品色彩艷麗,對比強烈。
據史料記載,商朝的滅亡還與一雙象牙筷子有著微妙的聯繫。
《韓非子·喻老》中說:「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講的是商紂王繼位不久後,命人為他琢了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擔憂不已地說:「今天用象牙筷子,明天就要用玉杯呀……帝王追求奢華的享受,國家隨之而不振,會日漸衰亡的。」
結果正如箕子所料,紂王沉迷於驕奢淫逸,最終導致商朝滅亡。
周朝建立後,開始有了象牙工坊。
本生經象牙飾板
《周禮·天官·大宰》中記載,當時周代的手工業分為8個種類,稱為「八材」,分別有「珠,象,玉,石,木,金,革,羽」。其中,「象」指的是象牙雕刻。
同時,象牙也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在當時只有諸侯才能用象牙製成的笏。
漢儒鄭玄的《禮記註疏》卷三十有云:「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
從中可見,笏作為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用於記事的手板,其製作材料有著嚴格規定。這也表明,在周朝,象牙是非常珍貴和奢華的,只有高級官員才能使用。
明清時期:
中國象牙工藝達到頂峰
雖然中國的象牙雕刻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但在漢朝後經歷過一段低谷期。
到了明清,中國象牙雕刻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其間,象牙雕刻不僅形成了眾多流派,民間的象牙雕刻技藝還迎來了高速的發展。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以及和與沿海諸國的聯繫,使得象牙這種珍稀的材料能夠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原,解決了原料稀缺的問題,所以明代民間的象牙雕刻發展迅速。
明代的皇室也在官府設置了專門製作牙雕等工藝品的機構,並從民間大量網路手藝高超的雕刻匠人,為皇室雕刻符合其口味的工藝品,以彰顯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風範。
在當時,象牙雕刻形成了宮廷藝術風格流派,明代早期的象牙工藝品以龍紋、荷蓮紋、蟠螭紋等紋飾居多,尤以人物為著,常見有仕女、現音、八仙、福祿壽三星和十八羅漢等形象,更注重觀賞性。
明代向來多文人雅士,象牙雕刻成的工藝品逐漸成為他們鍾情的文玩。在書房的案幾中,放上用象牙製成的用具,成為文人爭相追逐的時尚單品。
在民間,明代的象牙製品以文房用具、陳設品等實用品為主。受文人的風雅之氣所影響,風格大多立意清新而格調高雅,不少文人還親自參與到雕刻品的設計製作中。
明代的象牙雕刻,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以洪武到弘治(1368-1505),正德至崇禎(1506-1644)為後期,早期牙雕製品以宮廷藝術風格流派為主,雕工精美、氣勢恢宏;至中晚期則以梅、蘭、竹、菊及松石人物圖案紋飾居多,古樸典雅。
到了清代,象牙雕刻徹底迎來了鼎盛時期。不僅技術上登峰造極,還在清代中期陸續形成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主要以廣州、蘇州、北京為代表,各大流派的雕刻風格與技藝,也大相徑庭。
廣州牙雕最愛炫技,追求各種高難度的雕刻技藝,最富於代表性的是多層象牙鏤雕技術和象牙劈絲技術。著名品種如象牙球,就是使用了多層象牙鏤雕技術,能做到11-13層,每層似蛋殼般薄,還層層能轉動且滿雕花紋,令人嘆為觀止。
台北「故宮」博物館南院,曾展出過一件清代中晚期廣東地區所製作的雲龍紋套球,人們從中能感受到廣東流派的牙雕技藝精湛到了何種地步。
北京牙雕是晚清以來牙雕的重要流派,最擅長的是雕刻人物。
康熙年間,政府設立造辦處,是清代製造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造辦處中的宮廷牙雕,更是代表了當時中國牙雕的最高水平,因為那裡聚集了全國各地最著名的牙雕工匠。
在中央電視台熱播的《國家寶藏》中,曾吐槽乾隆帝的「農家樂」審美,因為乾隆帝喜愛工藝品大多花紋繁雜,色彩艷麗,這同樣體現在了象牙雕刻上。
康熙時期的牙雕比較清雅,到乾隆時期,就將象牙染色進行雕刻,並且該時期的牙雕喜歡堆砌,看起來額外繁雜。
在大象數量不斷銳減的當下,它們的生存也愈發受到挑戰。人們在欣賞象牙雕刻品的精美絕倫時,也應該銘記,這個種群曾因人類的貪婪而瀕臨滅絕。
人們也需要明白,象牙質地堅硬且能恆古流傳,但大象卻不能。
※資陽加大曝光力度 首次集中曝光教練車交通違法行為
※駕校考試的是金城武?警方「潑水」:長得太像,系一位本地駕校學員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