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出土的這件文物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今年火了!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國家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基礎,特別策划了一場「瑞犬納福——戊戌新年館藏文物展」。
此次展覽以「吉慶春節和生肖狗」為主題,分為「迎歲——春節年俗文化」「興旺——人類生活中的犬」「通靈——民俗文化中的犬」和「賞伴——文學藝術中的犬」四個單元。展品包含了陶器、銅器、瓷器、玉器、繪畫和民間工藝等種類。
在展出的文物中,這件山東省膠州市三里河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狗形陶鬶(guī)極具特點,足證中國「狗馴養史」之久遠。
小編搜集了有關資料,「科普」一下這件文物。
狗形陶鬶(guī)造型生動形象逼真,一眼看去正如一條正在仰頭長吠的獵狗。拉長的頭部和細長的嘴顯示了它作為獵犬的身份,流暢的身體線條讓人不禁聯想到晉代傅玄《走狗賦》中「蓋輕迅者莫如鷹,猛捷者莫如虎。惟良犬之稟性,兼二俊之勁武」的描述。有趣的是,這件器物的造型正與同樣產自山東的知名獵犬山東細犬形象相似。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龍山文化紅陶鬶
鬶,是一種炊、飲兩用的陶制器具,主要用於燉煮羹湯鑊溫酒,做好後作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這種器具主要流行於新石器時代。這件狗形陶鬶本身是一件模擬動物形象製成的「擬形陶器」,同時作為一件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它的身上也具備了禮器的特性。
這件器物可證明這一時期的狗對於人類的意義已不僅僅是某種動物,而更多承載了當時人類的某種自然觀念:從追逐自然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們的先祖通過馴養狼、野豬等野性的生靈,逐漸在華夏大地落地生根進而走上了食物鏈的頂端。
膠州三里河遺址
三里河遺址位於膠州市三里河辦事處北三里河村。60年代初,山東大學歷史系劉敦願從一件題有高風翰詩序,畫有插蓮花三足陶器的繪畫條幅中發現線索,按圖索驥,找到這處古遺址。
出土文物中最珍貴的是蛋殼黑陶,經修復完整的有25件,其中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量只有39克,口沿部分厚度僅有0.3毫米,在制陶史上,堪稱絕代佳作。另有3件獸形陶,一為豬形,一為狗形,另一件形狀奇特,莫可名狀。
三里河遺址的發現,解決了學術界多年來關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先後關係的爭議。2006年三里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今日,狗的形象依舊出現在剪紙、雕版印刷、印章石刻、吹糖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以獨特的方式陪伴著我們。
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文化,有奪目的前景,膠州人更加倍感幸福。
部分圖文來源人民網、百度百科、山東省史志辦
全媒體出品
製作:新媒體團隊
責任編輯:傅鴻宇
副總編:劉潔
總編:姜蕙真
※10年回憶,我眼中的膠州丈母娘!手機拍的,超感人…
※「膠州文明眼·歡樂中國年」攝影大賽繼續升溫!快來參加吧!
TAG:我愛金膠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