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書法大家,往事已非哪堪說
在中國書法歷史上,有四位以楷書著稱的書法家,合稱「楷書四大家」,他們是唐代歐陽詢(歐體)、唐代顏真卿(顏體)、唐代柳公權(柳體)、元代趙孟頫(趙體)。前三位皆為唐人,唯有趙孟頫為元朝書法家。
說到趙孟頫,他可謂中國歷史上一位頗有影響力的書法家,其書法集晉、唐書法之大成,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對後世的影響也極為深遠。
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的十世孫,史書記載,他「幼聰敏,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14歲時「用父蔭補官,試中吏部銓法,調真州司戶參軍」。基於南宋對宗室子弟的「照顧」,加上趙孟頫確實有才,少年時代的他便早早進入官員候補梯隊。如果南宋不滅亡,他很可能度過安逸的一生。
宋朝將亡未亡之時,青年趙孟頫也曾心似火煎,恨自己不能成為兩晉時王猛、謝安那樣的人物。這種情緒,在其《和姚子敬秋懷二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時世總是弄人。南宋滅亡後,他的命運發生了極大轉折。能像文天祥那樣,高唱著《正氣歌》慷慨赴死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漢人還是選擇了妥協之路。對於他們來說,如何在新生的國家中活下去,這才是最現實的問題。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為了鞏固統治,「搜訪遺逸於江南」,已回故鄉閑居的趙孟頫拒絕任職。幾年後,元朝庭再下江南搜訪,對於趙孟頫來說,再次拒絕出仕必然引來殺身之禍,因此,出仕元朝似乎成為趙孟頫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唯一選擇。
趙孟頫自江南進入元朝政治中心後,作為南宋遺民,其政治上是遭受打壓的。他歷任五朝官員,曾官居一品,名滿天下,死後謚號 文敏 ,在古代,死後被皇帝賜予謚號可謂官員最大的榮耀之一,然而,對於趙孟頫來說,這一切並不代表皇帝重用他。可以用政治花瓶來形容他一生的仕途,現實中的他做官做得很鬱悶也很委屈,經常遭到其他官員刁難排斥,而皇帝對他的優待只是表明了元政府對南宋遺民和征服地區的親善態度而已。終其一生,趙孟頫的仕途並不得意,而這種情緒在他的書畫作品中都有體現。
趙孟頫在官場的所作所為確有逢迎之嫌,但這未嘗不是他的尷尬心靈寫照。不過,若論他的書畫作品,在他心中一貫堅持的中國文化之傳統意味從未改變,而日久天長之下,這種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元朝統治階層的文化氛圍和審美情趣。就這樣,或許在寄情筆墨的歲月里,趙孟頫的內心才能得到些許解脫,與此同時,他將自己的文化與藝術理念融入其中。
TAG:彼岸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