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散寒止嘔吐
紫蘇出自陶弘景:(紫蘇)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其無紫色、不香、似茬者,名野蘇,不任用。
紫蘇在中國種植應用約有近2000年的歷史,主要用於藥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葉(蘇葉)、梗(蘇梗)、果(蘇子)均可入葯,嫩葉可生食、作湯,莖葉可淹漬。另外,在南方地區,在泡菜罈子里放入紫蘇葉或桿,可以防止泡菜液中產生白色的病菌。
藥理研究表明,紫蘇有解熱、升高血糖、促進免疫功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減少支氣管分泌、緩解支氣管痙攣等作用;水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王輝武《中醫百家葯論薈萃》)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經、脾經。
【功能主治】發表,散寒,理氣,和胃止嘔。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頭痛無汗,氣喘,胸腹脹滿,嘔惡腹瀉,咽中梗阻,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解魚蟹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克。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臨床運用】
1、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方如蘇葉黃連湯(清·薛生白《濕熱病篇》)。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朴同用。
2、用於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
3、用於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薑,白芷煎服。
【單方驗方】
1、治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飲證。證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苔白,脈弱。參蘇飲(《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香蘇散 (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附炒,去毛 ,紫蘇葉各20克, 炙甘草10克, 陳皮15克。水煎服,2日1劑,1日3次。
3、治食魚蟹中毒,嘔吐腹瀉、腹痛。紫蘇葉30~60克,水煎頻飲。1~2劑後癥狀可消失至愈。
4、治咳嗽痰喘,方如三子養親湯: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9克,水煎2次,將藥液混勻,分2~3次溫服。每日1劑,連用數日即可見效。
5、治胎動不安:紫蘇梗、桑寄生各12克,黃芩3克,白朮6克,續斷9克。水煎服,每日1劑。
6、治胸腹脹悶、噁心嘔吐。紫蘇梗、陳皮、香附、萊菔子、半夏各9克,生薑6克。水煎2次,早晚溫服。每日1劑。
7、治療尋常疣:鮮紫蘇葉外擦患處,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一般3~5次可愈。
8、紫蘇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治寒瀉。
9、紫蘇葉、黃連、生薑、竹茹各9克。水煎服,每天1~2劑。適用於胃氣不和所致的嘔吐。
10、紫蘇、杏仁、前胡、枇杷葉各9克。水煎服,1日1劑。適用於肺寒咳嗽之胸悶、痰多稀白。
11、蘇梗、橘皮各6克,生薑3片,水煎溫服。適用於呃逆。
12、蘇子10克,煮水漱口,每日3餐後各漱一次。適用於口臭。
【禁忌】氣虛、陰虛及溫病患者慎服。
TAG:杏林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