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難道天生就該是失敗者——習得性無助

你難道天生就該是失敗者——習得性無助

01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有這樣一個形成過程:頻繁體驗挫折——產生消極認識——產生無助感——出現動機、認知和情緒上的損害。

02

習得性無助的癥狀

那麼,當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一個人消極地面對生活情況,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成因不單是生活情況的改變,或是特殊的生活體驗,服用藥物有時也會造成這種心理困境。

在很多造成習得無助感的成因當中,最明顯的是大環境的改變,如戰爭、饑荒、旱災都會造成一個人出現習得無助感。例如心理學家曾研究二次大戰猶太人屠殺時的集中營倖存者,發現他們開始拒絕關心和鼓勵自己。《活出意義來》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在書中就談到獲釋後的俘虜心理是「其實,我們早就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必須慢慢再學習才行。」

現代社會中容易造成習得無助感的環境則有:精神病院、孤兒院或是安寧療養機構。

當人類得到習得無助感時,通常會從三個角度來處理問題:

個人(Personal):他們會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傾向於針對問題來內化自己。認為什麼都是自己的錯,會降低個體的自尊。

普及(Pervasive):他們會認為問題影響了生活中每個層面,使得失敗的影響會泛化。

永恆(Permanent):他們會認為問題是不可能被改變的,使得失敗產生更長久的影響。

上述這三點看問題的角度,通常被稱為「3 Ps」,這三個論點同時也幫助了具有習得無助感的人們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不過有的時候,當面臨巨大的危機時,人類也有可能自動走出習得無助感的枷鎖。在著名小說《歌門鬼城》中的主角泰特斯·格蘭原先是一位消極處世的貴族,但當家園有難,就馬上轉變成積極學習應戰的態度,當危機解除,則又回來原先消極處世的情境。

通過現代科學研究,長期的無助感也是導致抑鬱症的一個誘因。

03

「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

那麼,"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除了客觀的大環境之外,還有那些個人原因呢?

一、生活、 學業不良狀態的長期積澱

"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絕望、抑鬱、意志消沉等心理現象,正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

比如一些人由於家庭變故導致的經濟困難,舉步維艱的在維持生活,心中充滿無助和絕望。雖然,也想通過努力改善,可是依然收效甚微,從而喪失了信心;還有一些被拐賣的女性,喪失了通過正常渠道維權的機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命不好」,也就認命了;還有一些學生在學業不良狀態的長期積澱導致了情商的弱化,雖然曾經努力過,卻常常失敗,很少甚至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一次次的失敗,促使他們對此做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

也有一些人,曾經取得過自認為可以的成績,但是往往不如他人,也很少得到老師、父母、領導的表揚,長期被忽視,便逐漸喪失了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

由此可見,無助感與失尊感均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無數次的重複、無數次的打擊以後慢慢養成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

二、不恰當的評價方式

有很多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行為採取不恰當的評價方式。比如在語言上給於過多負面評價「你真笨!我白養你了,你就是個白眼狼!學了這麼長時間還不會,腦子進水了嗎?」等。

這些負面語言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情緒,同時也對自己產生否定,對探求新事物的熱情逐漸降低,產生信心不足,造成了所謂的膽小怕事,行為退縮。

所以,家長和老師的不恰當評價方式是在強化「習得性無助」的趨勢。

三、不正確的歸因

"習得性無助"現象產生的主要根源在於一個人的歸因方式。

當一個認為造成他學業、心理問題的因素,是自己的性格不好,長相不好,學歷太低,脾氣太大的時候,就容易感到內疚、沮喪和自卑。這也就是為何有很多女孩子有條件希望去整容,做成「明星臉」,認為只有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才大。

因此,不願意在內在提升上下功夫,而將轉變寄托在外在的改變上。

04

生活中的「習得性無助」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跳蚤在桌子上跳,發現跳蚤跳起來的高度是身高的100倍以上。接著,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讓跳蚤來跳。並不斷的降低高度,跳蚤為了適應高度,也不斷的降低了高度。當玻璃罩接近桌子的時候,跳蚤就不能跳了,只能爬行。跳蚤已經喪失了跳躍的能力。所以,這「種自我設限」的無助感就是後天習得的。

有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遭受外界太多的批評、打擊和挫折,生活的熱情被淹沒,面對失敗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狹隘、自卑、孤僻的精神狀態。

新加坡曾經拍過一部影片《小孩不笨2》,影片中的湯姆和傑瑞,總是被大人否定、指責、批評,時間一長造成了親子關係的惡化,同時在父母面前沒有絲毫價值感和自尊感,導致學習的態度也不積極,最後受到黑社會小青年的蠱惑去偷東西,幸好良心發現,才懸崖勒馬。

其實,他們就是在學習上沒有得到家長和老師恰當的鼓勵和肯定,總認為自己不行,乾脆破罐子破摔,造成了無助感,才一時迷了人生的方向。

05

「習得性無助」帶給我們的啟示

通過和大家分享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學常識,想必你也可以對照自己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來自我檢視一下。那麼,我們該如何調整「習得性無助」呢?

要想克服生活中的「無助感」,大家可嘗試以下小方法:

1、檢查歸因模式:是不是將暫時的困難誇大成永久的困境。

2、鼓勵自己進行新的嘗試: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嘗試。

3、及時慶祝自己的微小成功:在生活中及時鼓勵自己。

4、當消極念頭來臨時,問自己:這是真的嗎?這百分之百是真的嗎?

當我們認識了「習得性無助」,就可以克服它,找到好方法來改變。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如有懺悔文可投稿到此郵箱

更多正能量知識

編輯:木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戒邪淫 的精彩文章:

我曾經是鬼,現在是人——一個26歲青年人的邪淫實例
戒色506天,月入過萬,來給你講講如何保持精進!

TAG:戒邪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