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有假貨嗎?古人「造假」「打假」那些事兒

古代有假貨嗎?古人「造假」「打假」那些事兒

導讀: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 ,每年的今天,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我們身邊都會開展一系列打假曝光的活動。那麼,中國古代有沒有假貨呢,如果有,國家又採取了什麼措施呢。

古人「造假」「打假」那些事兒

答案當然是有,我們可以從歷代各種形式的歷史記載中尋找端倪。

《禮記·王制》是記載中國上古時代政治制度的儒家經典,其中就有以下記載:「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兵車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度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奸色亂正色,不粥於市。」也就是說商品如果不符合一定的標準,質量不達標,就不能在市場上售賣。這條記載也就側面證明了當時已經出現了假貨和次貨,因而需要出台規定加以打擊。

兩宋時期,中國商品經濟極為發達,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汴梁城熙熙攘攘、繁華無比的街市場景,那麼,這裡面有沒有「假貨」呢?

南宋詞人周密在宋亡後寫了一部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武林舊事》,便在「游手」一節中列出了當時臨安城中的各種犯罪行為,其中有一種叫做「白日賊」。什麼是白日賊呢?周密寫道:「有賣買物貨,以偽易真,至以紙為衣,銅鉛為金銀,土木為香葯,變換如神,謂之白日賊。」所謂白日賊,就是那些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奸商,他們用紙冒充衣服,用銅鉛冒充金銀,用土木冒充香料藥品,能夠做到神不知鬼不覺。明明買的是金銀珠寶、錦衣華服,到家卻發現變成了一攤廢銅爛鐵,怎不讓人又驚又氣。

明清時期,造假的風氣仍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不僅是普通百姓,一些達官貴人,學者名士也難免中招。清代大學士紀昀就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中記錄了自己一系列被騙的血淚史。日用品有假貨:買名牌「羅小華」墨十六鋌,結果發現是用你吧捏成的,外面染了一層黑色;吃的有假貨:買烤鴨想大快朵頤,結果發現只是個鴨架,在裡面填了泥巴,外面裹了一層染成烤鴨顏色的紙;穿的有假貨:買了一雙兩千文錢的高級皮靴,發現鞋幫是紙糊的,鞋底是漿糊粘的破棉絮,穿了一次就散了架。

面對這些造假的行為,國家採取了什麼措施呢?中國曆朝歷代的法律中都有針對造假的條例。我們可以以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也是集大成的一部法典《大清律例》為例,在其中《戶律·市廛》的條目中就有以下規定:通過私造秤尺手段缺斤少兩的,處以杖六十的刑罰;以次充好,如器用之物不牢固,絹布薄短的,處以笞五十的刑罰;在傍高下比價,以相惑亂而取利者,也就是通過拖兒欺騙消費者的,處以笞四十的刑罰;等等。可見,國家對於造假行為採取了非常嚴厲的打擊措施。

不過有些時候,國家也會主動採取一些「造假」行為,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種情況是為了政治目的製造輿論,比如在武則天準備稱帝之前,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邁開了走向稱帝的重要一步。

另一種情況則是出於經濟目的掠奪財富,比如王莽篡漢前後進行了一系列貨幣改革,發行了三種新貨幣: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金錯刀)。一枚大泉五十相當於50枚五株,一枚契刀,等於500枚五株,一枚金錯刀,等於5000五株錢。然而錢的實際價值與幣麵價值相差十分懸殊,稱之為「假幣」也毫不為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文化二十四品 的精彩文章:

文房四寶知多少——燕正言

TAG:傳統文化二十四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