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五種心理學理論,告訴你人為什麼會被催眠?

五種心理學理論,告訴你人為什麼會被催眠?

何謂「催眠」呢?就是以人為誘導(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像等)所引起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的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強調一點,我們不會徹底喪失自主意識,若指令和我們的原則、道德、價值觀發生巨大衝突時,催眠往往會失效,被催眠者在情緒激烈中會轉醒。

催眠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暗示效應」——我們的無意識對某些事情或命令進行不自主的相信或服從,這被認為是催眠的基礎。所以不是任何人都會被催眠,一般了解催眠機制,或者暗示性較差,催眠感受性低的人是很難被催眠的。年齡在7歲到成人之間的人催眠感受性較強,進入中年和年長之後就很難進行催眠了。

一、生理學理論——巴浦洛夫學說

巴浦洛夫認為,催眠是覺醒和睡眠之間的過渡狀態。催眠是部分的不完全的睡眠,或稱局部睡眠。當大腦兩個半球的皮層沒有阻礙的進入完全抑制狀態時,我們就會處於普通睡眠階段。但如果在催眠狀態下,與言語暗示內容相關的皮層細胞群,從大腦皮層普遍抑制的背景下解脫出來,而形成一個孤立的,局部的興奮區。這個興奮區和催眠師保持單線聯繫,除了這個區域間接和外界聯繫外,被催眠者的意識和外界都是隔絕的。試想一下,當一個暴力者在沒有制約的情況下會產生多麼大的破壞力。同時,缺乏抑制的興奮區也是這樣。於是催眠師暗示刺激引起的興奮反應就具有了巨大的,幾乎不可遏制的力量。被催眠者在這種力量下,對暗示做出各種反應。神奇的催眠現象就發生了。

二、操作理論——信息加工

巴勃用信息加工原理對催眠現象進行了解釋。根據信息輸入——輸出理論,被催眠者在催眠狀態下做出的催眠行為(輸出反應)與被催眠者原有的狀態(輸入情況)有著重要的關係。這些輸入變數有:個體特徵,對催眠的態度,對他人所指出的活動的期望和任務激勵,催眠師的語詞音調,暗示的手法等。這些變數作為輸入條件都會影響輸出反應,表現出故意忍耐疼痛,選擇性遺忘,幻聽幻視等反應。因此,催眠實際上是一種情境——行為反應。

巴勃做過一個有趣的對比實驗,第一次實驗時,實驗者對接受催眠的人介紹:先前一些優秀的人在同樣的實驗中,很輕易且完美的完成了要求的任務。於是被試們為了證明自己也是優秀的人,以自身的人格因素,積極態度和任務激勵作為輸入因素投入到催眠過程,然後努力體驗和想像實驗者所要求的事項。結果這些別催眠者很容易產生了實驗者所期望的反應。

幾天後,實驗者對原先的被試們做了第二次實驗。實驗者避免了那些不客觀的參考價值——沒有提出有些優秀的人很好的完成了實驗,要求被試「誠實報告」,強調了絕對誠實報告他們的體驗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於是在第二個實驗中,一些被催眠者糾正了他們以前的幻覺報告,否定了某些體驗。這個實驗很好的證實:被催眠者的態度,期望與任務獎勵這些輸入條件對輸出結果的影響。

你也永遠都無法催眠一個不願被催眠的人

三、精神分析學說

催眠是古典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來源之一,同時精神分析也促進了催眠的發展。精神分析對催眠現象進行解釋的基礎是「移情」。弗洛伊德認為人們被催眠是因為自己的情感出現了無意識轉移。被催眠者對催眠師幼兒般的依附態度,是因為他們對催眠師產生了移情,把催眠師當做自己兒時能滿足自己願望要求的父母,從而對催眠師表現出盲目的依賴和順從。

移情(empathy)

後來精神分析學派又補充了兩個觀點分別是「適應性退行」和「自我接受」。所謂「適應性退行」就是自我服務性意識水平向幼兒期倒退。個體為了加強對內心的掌控,受術者通過與現實隔絕,從而啟動、控制和終止心理回歸。這也就造成思維過程容易被操縱,接著會進入「自我接受」狀態——人們像處於白日夢,各種鬆弛狀態,感覺剝奪狀態,夜夢,冥想,精神專註和精神病性的幻覺狀態(即意識變更狀態)一樣,喪失了正常狀態時對信息進行主動加工和操縱掌控的能力,而是被動的接受加工信息,出現被控制現象。

四、角色扮演理論

心理學家沙賓提出並詳細闡述了角色扮演說。他認為,催眠現象的出現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他對角色的定義為:受到催眠師的指令和暗示引導,根據這些指示和暗示,被催眠者知道該怎麼扮演,如何行動。被催眠者進入角色後,受術者不是有意扮演某種角色去矇騙別人,而是在信任催眠師的條件下,漸漸進入角色,全神貫注於某一意識領域以致失去了現實的自我意識。正是由於進入角色,可以放開去想像,受術者才真正相信的確經歷著所接受的暗示指令。

沙賓以大量的實驗研究證實了自己的理論。他對一些擅長演戲的人和不太扮演角色的人進行催眠,結果發現,那些會演戲的人都能根據催眠師的指令去想像體驗,將自己沉浸在劇情中,忘卻了自己。但是那些不會表演的人就很難進入角色,難以對催眠師的描述做出相同程度的催眠反應。

所以,只有當我們信任催眠師描繪的表象,相信自己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進入深層次的催眠。

五、意識功能解離論

此觀點認為,人的意識有執行運作和監督反饋兩種基本功能:執行運作功能可以使我們發出和規範自己的行為;監督反饋功能可以讓我們覺察調節自己的行為。在正常情況下,意識的兩種功能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兩種功能之間的聯繫斷開,這也是能夠進入中深度催眠的必要條件。進入催眠狀態後,個體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其執行運作功能正常工作,接受催眠師指令,但是監督反饋功能會受到抑制從而弱化,甚至消失(這要看催眠深度,程度越深,弱化越強)。

希爾加德也證明了這個理論,他提出了「隱蔽觀察者」的觀點。「隱蔽觀察者」就是我們意識的監督功能,是不受意識覺察的感知記憶的部分。當被催眠時,個體內部的「隱蔽觀察者」被解離出來,只受催眠師的控制,自己卻意識不到,從而出現催眠現象。需要強調的是:不是我們不會做出反應,而是忽略了這種反應。

希爾加德在實驗中讓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以後,將其左手置於冰水中。通常數秒鐘後感受的刺痛是無法忍受的。這時問受術者是否疼痛,受術者回答「不痛」但是讓他右手扶在按鈕上,如感到左手疼痛就馬上摁下。結果,即使口頭報告不痛,可右手總是將按鈕按下。

這個神奇的實驗說明了,我們在意識解離狀態下不是完全沒有監督反饋意識,而是意識的統整功能失去了作用。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催眠狀態下,我們對反道德行為的阻抗了。

講了這麼多理論相信大家對催眠的原理都有了一個具體的了解。但是上述理論除了生理學理論反駁較少之外,大多數心理學家支持的是角色扮演理論和意識功能解離理論。那麼,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有沒有受到啟發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呢?

來源:心理學與讀心術

學會鬼谷子讀心九術,輕鬆讀懂人心!
找出兩個嫌疑人里易過容的犯人!

TAG:推理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