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藏寶不若藏書:胡適、魯迅、胡喬木等「藏書家」

藏寶不若藏書:胡適、魯迅、胡喬木等「藏書家」

現當代許多著名學者都有較多藏書,或者說他們同時就是藏書家。這說明,讀書與藏書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藏書與一個人的事業、人生之間的緊密聯繫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藏書幫助學者更好地完成具體的學術研究課題。學界公認胡適對中國古典小說名著《水滸傳》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包括對《水滸傳》版本的研究。而胡適之所以能在《水滸傳》研究中作出如此傑出的貢獻,與他對各種《水滸傳》版本的竭力搜羅、收藏是分不開的。魯迅的情況也類似。許廣平在《北行觀感》之四《藏書一瞥》里這樣描寫魯迅的藏書:「國學方面的各種類書、叢書也佔了一些地位,但似乎沒有什麼難得的海內孤本,不知是原來沒有呢,還是偶有一二亦不能保?或則因為魯迅先生平時對善本、珍本的購買力未必很多,而他的記憶力強和圖書館的徘徊恐怕對他更易藉助。」從許廣平的敘述可見出,魯迅藏書主要是為了閱讀,並非某些藏書家單純的「為收藏而收藏」。魯迅每次要研究某個古典專題,總是將該專題相關的著作版本儘可能搜羅詳盡。比如研究阮籍,便有明刻本《阮嗣宗集》三種,另有張傅評本《阮步兵集》等;魯迅校點《嵇康集》,收有明人汪士賢校刊本《嵇中散集》兩部,還有一部《四部叢刊》初編本《嵇中散集》等等。

藏書幫助學者更好地怡情養性,享受生活的快樂,領略人生的美好,感受生命的魅力。胡喬木的秘書黎虹介紹說,胡喬木家裡有4萬多冊藏書。其中,有的是別人送的,有的是他在舊書攤上找到的。胡喬木沒有別的嗜好,唯一的嗜好就是看書,只要不寫東西就看書。看書成為了胡喬木的「嗜好」,也即成為了他的人生享受。李元洛在散文《上有天堂,下有書房》中寫道:「一介書生的我,不惜冒犯民謠,斗膽唐突勝地,逕自改俗諺口碑為『上有天堂,下有書房』,因為上個世紀後期我有幸擁有一間書房以來,我天天文學於其中,文化於其中,精神食糧於其中,其喜洋洋者矣,樂不思蜀也樂不思那虛無縹緲的天堂。」把書房與「天堂」相比,可謂道盡了書房的無窮魅力。胡適在家的活動場所主要是在書房,遇著疲倦時,讀些詩詞,看些小說,很少到庭院中散步。他晚上出去有事,無論什麼時候回來,總要在書房中看一陣書再行睡眠,這是他的習慣。胡適和李元洛一樣是把書房當成了「天堂」。

藏書既有助於學者的學術事業和人生,同時也是在為整個社會的藏書和文化傳承作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任繼愈逛舊貨市場,看到清末大藏書家澄庵的書櫃堆積在古舊傢具中,無人問津。任繼愈仰慕澄庵的藏書,便花錢把25個殘破的柜子買下,修理完好,擺在自家的書房、花廳中。從1996年開始,任繼愈將自己收藏的《十三經註疏》《西學基本經典》《中國佛教經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重要典籍捐贈給了自己的家鄉平原縣圖書館。胡繩在1995年春,將自己的14478冊藏書贈送給襄樊圖書館(抗日戰爭時期,胡繩在襄樊主編過《鄂北日報》),他幽默地說:「這好比是為我的女兒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婆家。」襄樊圖書館專門設立了「胡繩藏書室」。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1997年4月,胡繩來到「胡繩藏書室」,慈愛的目光停留在「女兒」身上。這裡的許多書已跟了他大半個世紀,戰亂中,許多東西都丟了,而這些圖書卻像命根子一樣,跟著他顛沛輾轉,須臾不可分離。任繼愈、胡繩等傳承下來的是書櫃和書籍,更是精神和文化的精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孫犁:《金瓶梅》雜說
清版《欽定二十四史》入藏 襄州區檔案館始末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