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路單刀手刃6名叛匪,斃一鬼子耗彈30發:功夫怎樣練出來的
作者:獨俠客
1939年,八路軍正在組織騎兵訓練。在騎兵們的指揮下,戰馬乖乖側身貼地,不吭不鬧,人和馬高度默契。這是八路軍騎兵適應平原作戰特點,隱蔽自身以及躲避敵人火力的一個基礎訓練課目。這支部隊的指揮員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照片的拍攝者也是呂正操。
抗日戰爭開始後,八路軍、新四軍發展壯大,但隊伍分散游擊,集中性、正規性訓練少。1944年,八路軍在「在不妨礙戰鬥和生產的條件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間隙,輪番整訓部隊」,掀起了訓練熱潮。當年這樣的越障訓練,是很多人沒有見過的。
戰爭年代,一切都盯著打仗來訓練。即便條件簡陋、環境惡劣,也廣泛開展搶山頭、追擊、射擊、刺殺、投彈、爬竹竿、過獨木橋、越障等訓練。
在軍事整訓中,以射擊、刺殺、投彈三大技術為主,以游擊戰術和攻堅戰術為輔。其中,射擊作為打仗的看家本領,而且在子彈緊缺的情況下,愈加受到重視,越重視培養神槍手,以提高子彈的使用效率。八路軍可以做到斃1名日寇平均耗彈30發,而正面戰場則需2000發,這和八路軍對射擊訓練的重視和嚴格密不可分。
在抗戰初期與日軍肉搏時,八路軍吃了不少虧,因此越來越重視刺殺訓練。重視到何種程度?老八路回憶,當時「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拼刺刀」,白天練了整整一天,晚上的操場依然殺聲震天。戰士們比著練,你刺200槍,他刺300槍,我非刺上400槍不可。
到了抗戰中後期,八路軍可以「一輪對刺,一排的鬼子就倒下」(當然,這和日軍在後期拉大戰線、兵力緊缺而狂征新兵,導致兵員素質下降大有關係)。在1959年雪域高原的平叛作戰及1962年反擊戰中,有的老八路,單刀可以手刃五六名叛匪和敵人,蓋因抗戰時期嚴格的刺殺訓練和你死我活的白刃戰打下的底子。
這是冀中軍區部隊訓練團投彈優勝者余福錄在作投彈示範。在缺少遠程火器的情況下,手榴彈就是八路軍的「重兵器」。怎麼做到既投得遠又投得准,需要經過艱苦的訓練。老八路回憶說,當時搞投彈訓練,目標是30多米的城牆碉堡槍眼。《亮劍》中李雲龍組織對日軍進行「手榴彈覆蓋戰術」,當年確有其事。
山東軍區部隊進行爆破訓練。八路軍每個師,建有連級規模的工兵分隊,各軍區也有爆破組、爆破骨幹,在實戰中攻堅爆破能力提高很大。在八路軍爆破技術骨幹的指導下,敵後戰場的軍民發明了「土地雷」,演繹了神奇的「地雷戰」,讓日軍吃盡了苦頭。
這是八路軍在組織山地進攻演練。相較於大量反映八路軍作戰的圖片,這樣的演練圖片很罕見。
抗戰時期,八路軍有了炮兵部隊。以當時的條件,八路軍根本沒有製造火炮的機床,這些火炮只能是「敵人幫我們造」。日軍只要有一門山炮被八路軍繳獲,就意味著方圓百里的炮樓工事都面臨嚴重威脅。
所以曾出現過這樣的奇事:鬼子一門山炮被我敵後武裝繳獲後,千方百計帶話,願以30支步槍換回。這樣的交易是很有誘惑性的,因為敵後武裝最缺的是槍,而不是炮,有了炮也未必會用,會用也沒有炮彈供應。當然我方忍住誘惑,拒絕了日軍提出的交易。大家都不笨,這樣的大殺器即使自己用不著,也不能交給日軍。
騎兵是八路軍對付日軍的精銳。在八路軍騎兵部隊,新兵就得掌握乘馬卧倒射擊、馬後上鞍等技能,而後再學馬上劈刀、馬上投彈、乘馬越障、馬上救護等,再練衝鋒隊列、包圍隊列和掩護隊列等戰術。
八路軍戰士在訓練間隙,進行角力、掰手腕等比賽。訓練不只是艱苦緊張,也有歡樂和笑容。
※二戰中有種武器讓日軍聞風喪膽,寧可被炮彈炸死也不願遇到
※二戰終結之役,十萬勞工被日軍機槍滅口,楊靖宇部參戰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