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收藏是抑制人性貪婪的過程,應當遵守這三大原則

收藏是抑制人性貪婪的過程,應當遵守這三大原則

造就第268位講者 沈知晏

觀復博物館理事

我叫沈知晏,來自觀復博物館,今天來到造就,給大家講講收藏的原則。

大家或許覺得收藏有美學原則、有實用原則、有商業原則等等,這些都沒錯,但我想用簡單地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收藏是文化的積累

收藏是每個人內心中的文化積累,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積累,收藏既關乎個人,又關乎民族和國家。正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既有私人博物館,又有國家博物館。

首先,我想先來聊聊自己的收藏經歷。我從小學3年級起就喜歡集郵,到了高中又喜歡收集古錢幣,那個時候我沒錢,買那些都只能靠過年大人給的壓歲錢。後來大人們告訴我,老靠壓歲錢不行。

他們說,我買了兩套郵票,郵票在剛剛發行的時候便宜,等過一兩年就貴了,我可以賣掉一套然後再買一套,這樣就形成一個「以郵養郵」的良性循環,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以藏養藏」

任何一個收藏,只買不賣,那是什麼人呢?除了皇上,一般人可做不到。


收藏第一原則:量力而行

我給大家講的第一個原則叫量力而行原則。什麼叫量力而行呢?這指的是,收藏一定要用自己的錢,不要借錢

收藏是長線行為,而投資更偏向於短期套現。並且,收藏的喜好也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變化,就像我最初喜歡集郵,後來喜好收集古錢幣。

此前,我曾因搬新家買傢具被人騙得一塌糊塗。賣家告訴我那些傢具是康熙、乾隆年間的黃花梨、紫檀、紅木,等我買回去後發現是假的,回頭去找那個賣家,對方說,康熙、乾隆年間的古董能賣你這麼便宜嗎?

那個賣家還說,而且我也沒騙你呀,這木料就是紫檀和黃花梨,只不過是不同種類的黃花梨罷了,你去翻翻王世襄先生寫的書,這就是照著康熙那大案子仿出來的,我沒賣錯你呀。

當時我心裡很難受,覺得還是自己閱歷太少,知識儲備不足,才導致被騙。當下我就覺得一定要認真地學,收藏這件事情,你不認真學,不量力而行是不行的。

為什麼說量力而行?的確真正的黃花梨條案和紫檀方桌確實沒有那麼便宜,所以要用自己的資金去買東西去收藏,一定要量力而行。假設你手裡有40萬,對方卻開價50萬,我勸你放棄,除非剩下那10萬你在很短時間內能掙到,若你還要借錢去收藏,那生活壓力就會很大。

世界上有很多諸如張伯駒先生這樣的偉人,他在民國時期特別想買西晉書法作品《平復帖》,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件傳世書畫,但當時需要花費20萬大洋,那時他實在是沒有財力,也沒有舉債去買。

直到溥儀的弟弟因為母親去世降價到4萬大洋,張先生把祖宅賣了才買得這件作品,還連同李白的《上陽台帖》一起,最後也都捐給了國家。

還有一位很有意思的人,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王世襄先生。王先生愛好收藏,當年的工資很低,雖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的工資比較高,但他也是傾其所有去買東西。買到什麼程度呢?

他曾花幾個月工資買了一對明代或者清早期的黃花梨大櫃,現在這東西很貴了,但當年還不貴。他一個故宮的研究人員買了這大櫃放在家裡,最後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了,兩口子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睡在這大柜子裡頭。

你們可以想像一個收藏愛好者傾其所有到什麼程度嗎?這都是我們歷史上一些很著名的收藏家,當然也有一些例外。你如果說帝王想要什麼,那太容易了,和氏璧要嗎?要!帝王拿地拿城和你換,這種收藏是咱不能比擬的。

歷史上有兩位皇帝非常愛收藏,一個是宋代的宋徽宗,中國第一個中央美院就是宋徽宗成立的,他親自任美院的院長,叫宣和畫院。宋代還有一幅名畫叫《清明上河圖》,它的第一個收藏家也是宋徽宗。咱們現在看到的此畫都是一級一級傳下來的。

帝王的收藏咱們是肯定不能比的,拿城市換一塊玉,在普通人眼裡都是不靠譜的事兒。再看這件汝窯,動不動就賣1億多,且全世界只有67件,大家看看就行了,這也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所以說,量力而行是收藏的第一原則。


收藏第二原則:不貪便宜

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會利用信息不對稱、文化知識不對稱去撿漏和佔便宜。

有這麼件事,有個人到農民家吃飯,看到農民在院子里拿個元代的青花瓷盆當雞屎盆,由於農民不懂古董,不知道雞屎盆的價值,那個人就拿100塊去買了那個盆,他買的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撿了個漏。

那樣的事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是不可能發生了,撿漏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買便宜,在今天,收藏要貪便宜,在這個行業那叫吃藥。

我特想問問大家,世界上什麼樣的藏品最貴?世界上什麼古董最貴?大家說雞缸杯是不是?劉益謙買的大紅毯子是不是?都挺貴的,都上億了,但他有錢,他買得起。

其實,世界上最貴的古董就是你買的仿品。劉益謙買的那個東西,不管是貴還是便宜,只要他買對了,就沒有貴和便宜的問題。但是如果你買錯了,買到假貨,意味著什麼。

我認識一個很著名的演員,他曾告訴我這麼一件事。有一個古董商知道他要去吉林拍戲,大老遠地拿著個黃花梨筆筒追到片場,說,哎呀我特別崇拜您,這個筆筒呢市面上賣16萬,我呢就要您9萬,有這樣的原則嗎?

世界上有這樣的商業原則嗎?你作為一個買家,他作為一個賣家,你們沒有互利的關係,也沒有父子兄弟關係,也沒有過命地朋友之間的交情。在這種情況下,他憑什麼賣你便宜東西?誰給我解釋這個邏輯?講得通嗎?講不通,最後他好面子,買了。

買回去後他跟我說,小沈啊,你知道嗎?我在睡夢中被筆筒炸裂的聲音給驚醒了。我說,那根本不是老的筆筒,也不是黃花梨材質,它就是一個新做的紅木筆筒。因為新的東西木性不穩定,在北方天氣太乾燥就炸開了,這是很普遍的木傢具現象。

很多人說我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能夠識別出真假來。大家看看,這是帶沁的古玉,沁是怎麼回事呢?沁是古玉隨葬埋在地下以後,受水銀或者人身體上的血浸染影響,經過千百年後變成了黑色。

古人喜歡佩玉,認為玉代表君子的美德,從君王到貴族或者員外,所有有知識的人都喜歡佩玉,而且從清代開始就有人給玉造假了,這可不是今天才有的。

古玉怎麼作假呢?大家先來看看這個羊,古人會雕琢出一塊新玉,然後把活羊的後腿剌開,把玉埋進去,再把傷口縫上,玉在羊腿裡頭經過很長時間被血滲透後,他們再把玉拿出來埋在道路底下,一埋就是三五年。

鮮血在地底下受潮濕、金屬、鐵各種各樣東西的影響,慢慢地就會變成前面這個顏色。而埋在路中間是因為當時很多馬車會從道路上跑過,會導致玉的震動,加速玉里鮮血的吸收。這就是古時候在玉上的造假。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1997年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利用「熱釋光」解決了瓷器真偽的鑒定難題。什麼叫熱釋光?任何一個物體,比如瓷土、石頭,都在自然界中接受到射線,一般把它們加溫,它們身上的所有射線就都沒了。

比如說一千年前在景德鎮燒的一個瓷器,你用熱釋光去測它,會看到一片黑暗,沒有任何光線,但是再經過200年、500年、1000年之後,這件瓷器會再次吸收自然界里的射線。

如果我們用光譜去分析,會發現漢代秦朝的東西光線很長,宋代稍長,到明代就很短……用這種方法去測試一件瓷器的年代,現在可以做到正負二十年的誤差,放到漫漫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比如說這件瓷器是個青花,鑒定出來是600年上下二十年,也就是580年到620年。從造型花色來看,它一定是元代的,不可能出現在別的朝代,所以你說這個技術高超吧。

但你知道我們現代人幹了什麼嗎?他們把一件新的瓷器放到CT里,再用強烈射線去照,這個東西測出來就會有很長的光譜,但這些瓷器光譜不穩定,有的會特別長。比如一件看上去是清代的瓷器,測出來居然是上古時期,這個造假不就漏洞百出了嗎?

但是他們就這麼干,大家都知道,瓷器的成本不高,這個東西它可能燒出來就一兩百塊錢,燒一百件再照一百次,不行就全砸了也沒多少錢,但如果這個東西一旦做出來,最少要賣幾百萬人民幣。

但大家要知道,世界上真的沒有漏可撿


收藏第三原則:學習實踐

任何一個搞收藏的人都要不斷地學習並加以實踐。如果你很喜歡一個系列的藏品,比如景泰藍的瓷器和傢具,建議你先看書,看完書後再動錢去買。不買是不可能的,「不斷學習+實踐」才能形成你收藏的一個前提條件

大家看看這幅畫,它是達芬奇的《救世主》,全世界最貴的藝術品,幾個月前剛剛以4億5千萬美金的價格被賣掉了,買主是一個中東的土豪博物館。達芬奇的這幅原畫很糟糕,這是經修整過的,還賣了這麼多錢。

為什麼能賣出這麼多錢呢?那我要講一講這個土豪的心理。

假設有3個很有錢的人:

一個人說,我剛剛賺到一筆錢,在銀行里存了五千萬英鎊,我覺得自己可以退休了;

第二個人特別瞧不上第一個有錢人,他說,我剛剛用五千萬英鎊買了一幅梵高的畫,此時大家用特別崇拜的眼光看著他,覺得他不僅有錢,還有品位,有知識。

第三個人呢,說這幅畫我也買得起,但是我覺得擁有可能很快樂,而且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梵高的一生,看到梵高從27歲才開始畫畫,直到37歲死掉,他畫了1000張畫,他可不是科班出身,他是一個藝術家,創造了很偉大的藝術。

所以呢,錢、藝術品、知識和文化,大家應該崇拜什麼?這是作為收藏人都會一步步經歷的事情。從一開始地買、買、買,到收藏、收藏、收藏,我有那麼多東西,收藏是為了什麼?


收藏是為了什麼?

收藏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對文化的渴望,也有炫耀和自我認可的心理。誰也不願意說我有很多錢,但誰都願意說我有一幅梵高的畫,這是一個很正常的收藏心態。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任何一個搞收藏的人都會收藏上癮。什麼東西會促使人上癮?人性的貪婪、對物質的佔有慾。

你知道嗎?在收藏里,能買卻又買不起一件東西是最讓人糾結的,但如今我已經修鍊完成從人性的貪慾到內心的平衡這一過程。比如《救世主》我買不起,我心裡特平衡;汝窯我買不起,我也心裡挺平衡;我朋友誰買了,我還挺高興。

人性怎麼平衡?我拿到了我想拿的東西,滿足了我的慾望,我心裡就平衡了。我想做到高管的位置,今年想上市,所有事情達到目的了,人心就平衡了。而收藏是一件特別不容易讓人平衡的事,因為很多東西達不到,收藏者會備受煎熬。

你必須要從你買不到東西的那種抱怨里走出來,雖然你買不起,但你看過這個東西,你就很幸福。當你完成了這個心理轉換,最後你收藏的時候,人會變得很平和。

什麼叫平和?今天我有錢了,這個東西我買得起了,我也可以放棄它。當一個人不再想著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心理需求時,他就會過得很平靜。

收藏的過程就是不斷抑制人性的貪婪,它幫助你保持情緒的平衡,達到內心的平和,最後到達覺悟的彼岸。

收藏是每個人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什麼呢?是最終的文明在你我這樣的人身上薪火相傳,永載史冊。

收藏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們與文化一起遠行。

謝謝大家!

*本次活動為「造就·火星計劃」第一場

特別鳴謝:中信出版集團 ,AIA友邦保險

編輯:方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這種正在瘋狂擴散的小龍蝦,到底是吃貨的福音,還是生態災難?
任何一個面向未來的好奇者,都不該錯過今天這場演講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