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廣府文化奇葩之「三粵」藝術

廣府文化奇葩之「三粵」藝術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語言育一方文化」。四季常青的嶺南大地,孕育了眾多堪稱瑰寶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以粵語(廣州方言)為主體語言的廣府,更有被稱為藝術奇葩的「三粵」——粵劇、粵曲、粵樂(廣東音樂)文化。

經曆數百年的傳承發展,不單在省內、國內,乃至「世界上凡有粵籍華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聽到粵劇、粵曲和廣東音樂的鑼鼓歌樂聲。」而且均已先後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粵劇更被命名為聯合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粵文化藝術影響之深遠,國人乃至世人,均有目共睹。

九聲的粵語與四聲的普語相比,不僅毫不遜色,反而更顯地方特色的風姿多彩。粵語與大捲舌的北京話、吳儂軟語、火辣的川渝之音,均有著明顯的區別。而正因粵語的九聲,它有濃郁的風格特點,也正因為九聲,為要求「字正腔圓」的粵劇粵曲填詞帶來了一定的限制和規律。

粵劇

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紅豆」的廣東粵劇,在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至今仍是影響力最大的藝術劇種。清咸豐四年(1854年),粵劇藝人李文茂率紅船弟子揭竿起義,配合太平軍反抗清廷暴政,時達八載,威震南疆。田漢先生曾有詩曰:「宋元明代源流遠,東北西江傳統多。反清革命李文茂,千古英雄足楷模。」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後,經歷了重重考驗的粵劇終於迎來了粵劇發展過程中最蓬勃生氣的年代。湧現了一批老倌名家,從千里駒、靚元亨到萬能泰斗薛覺先、一代宗師馬師曾、「小生王」白駒榮、千面笑匠廖俠懷、金牌小武桂名揚等五大表演流派。從粵劇當代的代表人物紅線女到羅品超、靚少佳、郎筠玉、曾三多、文覺飛、陳笑風、羅家寶、林小群、陳小茶、關國華、鄭培英等前輩老師都曾為使這個古老的劇種在文藝百花園中呈放異彩作出過出色的貢獻。「紅腔」、「蝦腔」、「風腔」至今傳流不息,仍為廣大粵劇愛好者在各種場合乃至比賽中爭相競唱!及後有獲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的馮剛毅、丁凡、姚志強、梁耀安、歐凱明、倪惠英、瓊霞、梁淑卿、曹秀琴、曾慧、黎駿聲、蘇春梅等和彭熾權、郭鳳女、盧秋萍等老倌(排名不分先後,定有遺漏,絕無不敬之意!)。正體現了在粵劇發展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十年」之名言。倘算一人一套代表作或成名作,就已經足夠羅列一番了,更何況能成為老倌名家者,又何止一人一套戲呢?!

倪惠英鳳冠照

這些都是在舞台上熠熠生輝的名演員,我們還應提到配搭演員、後台工作人員和甘於在台後默默耕耘的大批編劇家們,名家老倌的「軍功章」,也應有他們的一半。

或如行家所說:「有戲則生,無戲則死」。如果各方面都關注到位,粵劇絕不會亡!而相對比其他藝術品種而言,粵劇還有振興粵劇和繁榮粵劇兩個基金會作堅強後盾。青少年演員也可以通過「演藝大賽」和參加戲劇「梅花獎」的角逐來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藝,使粵劇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粵曲

於十九世紀中晚期誕生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粵曲,屬於曲藝曲種。前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劉蘭芳女士在任時,在視察廣東省粵曲地區的「 私伙局」 後, 曾讚譽「廣東曲藝無淡季,萬家燈火萬家弦」。粵曲既具有傳統曲藝的特徵和韻味,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粵劇重「唱做念打」,粵曲則重「說表彈唱」,更強調聲腔唱功。粵劇濃妝重彩,穿上戲服就入了角色。粵曲則輕妝淡彩,可獨唱、對唱及隨時進出入角色的說唱、表演唱。曲牌板式豐富、唱腔音樂多彩多姿,悠揚動聽,要學要演也更為方便,也深受粵語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據資料介紹:從明代中晚期到清代中晚期,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先後誕生了木魚歌、龍舟歌、南音(完全有別於福建南音)和粵謳這四個獨立的曲藝曲種。後又吸收粵劇的梆子、二黃及部分弋昆牌子曲的腔調, 融多種戲、曲的聲腔為一體,從而形成了粵曲。

而最早演唱粵曲的為八音班,成員每位樂師又是演唱者:拉二胡的唱旦、彈琵琶的唱生、彈三弦的唱凈、拉椰胡的唱末、掌板的唱丑,其他行當分由各樂師擔任。

著名粵劇文武生羅品超

至清末民初,以演唱粵曲為職業的失明女藝人(又稱「師娘」)隊伍興起,據載為1862年至1917年近六十年時間。在1917至1918年期間,有非失明藝人進入唱曲,粵曲亦進入「女伶」時期。從1918至1949年長達三十年,逐步完成了從「一幾兩椅座彈唱」到「站著唱請樂師伴奏」的重大改革,歸併各類唱腔為子、平、大三種喉腔,改舞台官話(中州音調)演唱為純正地道的粵語方言演唱,逐步形成了粵曲樂隊的五種組合。湧現了熊飛影、小明星、張瓊仙、張月兒、徐柳仙、張蕙芳等多位代表人物。至1956年,更有李少芳、關楚梅、譚佩儀、白燕仔、黃少梅、李丹紅及寶刀未老的袁妙生、黃佩英等。1958年,廣東音樂曲藝團正式成立。經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先後有楊達、黃俊英、何紫霜、黃錦雲、袁雪珍、崔凌霄等及獲得過中國曲藝各種獎項(含中國曲藝「牡丹獎」)的黃少梅、李丹紅、陳玲玉、梁玉嶸、何萍、李敏華等,他們演繹的大批優秀的傳統作品與新作,為粵曲的傳承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梁玉嶸演唱的雛鳳新聲頌偉人(蔡衍棻撰曲、湯凱旋音樂設計)榮獲文化部第七屆文華新節目獎、表演獎,至今無出其右。現今的粵曲界青年演員可以通過廣東省政協的省港澳四洲杯粵曲大賽(至今已舉辦了十屆)及省曲協舉辦的曲藝大賽,業餘社團更可以參與廣東省文化廳舉辦的私伙局大賽爭取各種榮譽,一展風采。

粵曲同粵劇一樣,除了演員自身的努力外,也要靠劇、曲助人。我們不應忘記在幕後辛勤勞動,付出心血的撰曲家,如蔡衍棻老師等,有曲在各種舞台大放光輝時,也請不要忽視參加唱腔音樂設計的音樂家們,別讓他們的勞動得到的是從未被提及的「終生遺憾獎」吧。

對粵曲存亡問題,我持的是樂觀的態度:經數百年嶺南沃土孕育的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消亡。我更堅信:只要還有粵語的廣府文化存在,粵曲仍會得到傳承和發展。放眼港澳乃至世界各地有粵籍華人居住之地,也將如此!

廣東音樂(粵樂)

粵樂又名國樂、廣東音樂。經四五百年的孕育,到超過一百六十年的形成發展,已經成為了粵語地區音樂文化的主體。廣東簡稱粵,但粵劇、粵曲都只是以廣府文化語系中心的廣州方言稱為粵語(如港澳地區仍有放映的粵語殘片),不包括潮語、客家話等,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同樣,廣東音樂也不能理解為「廣東的音樂」或「廣東省的音樂」。

據載:1860年左右,廣東音樂出現了兩位最有代表性的奠基人物:何博眾、嚴老烈。他倆分別是琵琶、揚琴名家。何博眾傳藝其孫何柳堂、孫堂弟何與年、孫侄何少霞,後人並稱為「何氏三傑」。至1920年—1936年間,更湧現一大批著名演奏家兼作曲家:如享有「四大天王」美譽的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程岳威(後為何浪萍)。成就超著的還有丘鶴儔、沈允升、易劍泉、陳德鉅、梁以忠、陳文達、陳俊英、林浩然、譚沛鋆、邵鐵鴻等。這批集演奏與創作於一身的名家,自20世紀二十年代初起,錄製了一大批廣東音樂唱片,乃至當時的無聲電影《火燒紅蓮寺》《晨鐘報曉》等都播放廣東音樂唱片作配樂。加上廣東音樂優美的旋律,特有的演奏風格特點,易受國人之喜愛,更不受劇曲的語言限制,所以短期內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大受歡迎而被譽為「國樂」。中國音協專職副主席、著名音樂家徐沛東就曾錄製過一張廣東音樂專輯CD,碟名就叫《國樂飄香》!

至於廣東音樂之名,據傳源於上海。當時一批旅居上海的廣東音樂家,如呂文成、陳德鉅等創作和演奏廣東音樂,其風格和韻味大異於當地的江南絲竹,便被稱為「那班廣東人奏的音樂」。按中國文字的濃縮習慣,到1955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曲譜集,定名為「廣東音樂」。於2006年,廣東音樂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筆者於2009年被任命為該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粵劇《黃飛虎反五關》

1954年, 黃錦培、梁秋、方漢、朱海四位名家到羅馬尼亞參加了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其演奏節目獲得了廣東省自新中國成立後的首個國際藝術比賽獎項。1959年,廣東民間音樂團出訪蘇聯、匈牙利,並成為中國首個進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廳演奏的音樂團體,蘇聯音樂評論家在文章中讚譽廣東音樂是「透明音樂」。現今省內唯一專門從事廣東音樂演奏的廣東音樂曲藝團成立於1958年,擁有劉天一、朱海、方漢、梁秋、陳萍佳、蘇文炳等一批音樂名家,從創作改編到演奏都在國內享有盛名。

至1980年後,先後有餘其偉、湯凱旋、卜燦榮、黃日進、陳添壽、何克寧、潘千芊等舉行過個人專場音樂會。而作為廣府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的廣東音樂,更應該保留該品種的藝術特點,保住本土文化藝術的根!《中國音樂報》文章指出:「在當代中國音樂生活中,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不再是二元對立、涇渭分明的概念,也越來越少含有高低、優劣之類價值的判斷。

當代中國作曲家已經開始『找回自己』,並在『以我為主』的基礎上獲得了提升,理智地汲取外來音樂文化中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重新建立起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並提出了:「不應把西方的音樂理論,硬套在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之中,去尋找各種解釋不了的答案。」

不難發現,本文提及的粵劇粵曲和廣東音樂,只能簡單地作一些介紹,而且都只提到人名,沒有提到任何一個劇、一首粵曲或樂曲的名字。原因是現代人過度聰明,一個名劇可以改編,甚至弄成搞笑版的「戲說」或「新編」。粵曲和廣東音樂樂曲,從曲名到旋律都可以用「混搭」來解釋「亂併」,這不能稱為創新,只能說是對傳統藝術的歪曲和糟蹋。筆者曾提倡:「給前輩人以肯定,給現代人以責任,給接班人以希望。」廣府文化人會以寬闊的胸懷,去迎接各種挑戰和碰撞, 但不會認同什麼「 推普廢粵」乃至什麼「以普代粵」。以粵語為載體的三粵文化藝術瑰寶的粵劇、粵曲、粵樂可以改進、改良、改編、改革,但千萬不能改造!三粵文化藝術要傳承、要發展,應該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求創新拓展,不應提倡亂砍、亂伐、亂併,這樣才能保住以廣州為中心、以粵語為文化載體的廣府文化的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uaxiamagazine 的精彩文章:

阿爾卑斯山下的小鎮
百年巨匠林風眠

TAG:huaxiamagaz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