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家庭債務風險浮出水面 從「怕負債」到「高負債」

中國家庭債務風險浮出水面 從「怕負債」到「高負債」

愛存錢、怕欠債、謹慎消費,這是老一輩中國人的理財觀念。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資產增值速度過快,年輕人比從前更願意消費和貸款了。不知不覺,相當一部分中國民眾財務狀態已經從「怕欠債」轉變到「高負債」。

近年來,隨著收入的增加和消費觀念的轉變,黃金飾品成為不少中國民眾青睞的消費品之一。來自中國黃金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是黃金企業面臨壓力最大的一年」。儘管如此,2017年中國黃金產量仍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位,黃金消費量連續五年保持世界第一位。圖為武漢市民選購黃金飾品。(圖片來源:中新社)

有調查機構統計顯示,中國家庭槓桿率近年來逐年攀升,2006年至2016年槓桿率從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達到50%上下,10年間增長3倍。與此同時,富足生活的標準配置從「三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進化到「有車有房」,只用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昨日匱乏和貧窮的記憶還沒消退,中國就一腳踏進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隨之而來的,是消費主義的興起。中國是如何從一個「苦行者社會」蛻變為一個「消費者社會」的?

「這輩子就存錢了」

毋庸置疑,中國人是最愛存錢的民族之一,幾年前曾有個統計,說中國人每賺100元(人民幣,下同),就有46元省下來存進了銀行。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人的儲蓄率為-0.5%,也就是每掙100元要花掉100.5元。中國民眾,尤其是父母輩為何愛存錢?

香港鳳凰網報道,「對於我們這些靠工資吃飯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存錢是必做的一件事,『月光族』的瀟洒現在是想都不敢想的,那是剛工作或者啃老的小年青能奢侈的,像咱們現在這樣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存錢,遇到點事就得為錢發愁,這日子怎麼能好過?」面對存錢問題,在事業單位上班的張女士直言不諱。

「上次我老母親來,我偶然和她說起孩子的教育費用。我告訴她,現在我們已經有兩套房子了,就是說以後孩子的房子不愁了,再給兒子準備十萬元讀書錢,剩下的應該可以吃光、用光、花光了。當時我老母親就直搖頭,她告訴我,我姐家為孩子上學都計劃得花30萬元,我們家得準備50萬元,估計才能夠!因為我姐家的孩子都上初中了,而我家的孩子才上小學。當時我的心就沉下來了,覺得壓力特別大,50萬元啊,咱們得攢到什麼時候?」才三十多歲的沈女士表示存錢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孩子的上學。

為此,沈女士兩口子每個月的工資除了還房子貸款外,還雷打不動地存銀行1500元,剩下的才用於各種支出。

「看起來,每個月收入也不少,我們兩口子都在事業單位上班,每個月加起來有七八千元,但是除去房貸、存銀行的錢,剩下的最多只有一半了,加上現在各種費用、人情來往其實挺多的,花錢怎麼也不敢大手大腳。」

「存錢如今就是給兒子結婚用,現在房子有了,就等著兒子結婚辦事呢,這個需要花很多錢,為兒子備著點,都用的上。」50多歲的馬先生說。

他說:「兒子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為了順利的完成這件大事,我們事先就得做好準備。」

首先得有房子。這對女方還好說,對於男方來說,似乎是個必備的大件。「這年頭,沒有房子,誰願意嫁給你?」一套房子,首付按照30%算,也得十幾萬吧。

為了這十幾萬,做父母的,省吃儉用;做子女的,從上班起,就得交一部分給父母存著或者直接存在銀行里。雖然明知道,這十幾萬首付只是開始,以後還得還貸款,但是也不得不乖乖地把錢遞給房地產開發商。

有了房子,談了對象,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這時候,還得有筆錢用來做聘禮,置辦各種結婚必備的「小件兒」,怎麼說還得要幾萬吧。

「感覺這輩子就是在存錢中度過了,先是為了孩子讀書,後來是為了孩子結婚,現在咧,存點錢為了養老。」王大媽「總結」起來一臉感慨。

「不給女兒添麻煩」

中國老一輩愛存錢除了為子女的教育和婚姻大事未雨綢繆之外,也是為將來養老和看病以備不時之需。

香港鳳凰網報道,「退休後只能拿兩千多了,要是在崗位上,一個月能拿六七千咧,感覺一下子手頭緊了不少。」剛退休的張老顯然有點不適應。

為了攢養老錢,45歲的葉女士早已開始了行動,對於有三個女兒的她來說,存錢的目的之一就是「老了有保障,不給女兒添麻煩」。

「雖然子女也比較孝順,但是現在誰過日子容易啊,他們也得養家養孩子,還是咱們自己多攢點存點,有時候還能貼補貼補他們。」

除了養老之外,一些民眾之所以愛存錢是為了患病時有錢治病。

「以前不懂事,結婚的時候要這要那的,不知道節省,結婚後才知道,為了結婚他家借了人家一萬多塊。結婚後還得我們兩口子還,農村人苦錢更不容易。好不容易要把債還清了,孩子生病得到南京做手術,當時俺家就只有兩千元,你說是不是難死人?」家住農村的小王雖然還不到30歲,但是臉上已經開始看出歲月的痕迹。為了這樣難死人的時刻不再出現,現在她每天跑三輪,風裡來雨里去,嗓子都啞得不成樣子了。

「我媽媽這幾年做了好幾次手術,雖然有醫保,但是也得先自己墊上,而且不管怎麼說,自己也得付一部分,不存點錢不行啊。想想自己,也開始『奔四』了,也得考慮給自己存點醫藥費了。」

另據新華網報道,來自河北、今年42歲的胡建花在北京從事家政工作。她的丈夫也是從農村出來打工的,在北京做汽車修理。小倆口每個月收入近萬元。在北京這個城市,這個工資水準(打工者)不算高,但也足夠過得滋潤。

「不過,最近幾年,我明顯不敢花錢了,好像什麼東西都貴了。從前去超市,100元能買一購物籃東西,現在也就能裝滿半個。像大米、油的價錢比前幾年都漲了好多,但是工資沒漲多少。」胡建花如此說道。

她表示;「其實我和丈夫在吃飯上花不了太多錢,我們工作的地方都管兩頓飯。我們兩歲的孩子放到了農村的婆婆家。除了每個月幾百元的房租、電話費,沒有太多花銷。我愛美,沒有小孩時,經常逛街買衣服。前幾年,我逛街時看中一件衣服,就會買,不喜歡了就不穿。現在不行,經常是看中了,想一想,然後對自己說,算了!」

為什麼不能想花就花呢?「除了物價不斷上漲外,我覺得未來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孩子小,總要給她存點錢上學;父母那邊,萬一病了,或者有什麼事呢。雖然現在小孩和父母都不需要我花什麼錢,但是以後呢?」她說:「我突然發現,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了,負擔很重。關鍵是這個負擔是說不清的,孩子上學得花多少錢?老人病了去趟醫院得花多少錢?我心裡沒底。我們還沒有買房子的打算,實在太貴了,不敢想。每次拿到工資,我都必須存起來一部分才能心安。即便攢不下太多錢,有總比沒有好。」

「這年頭誰不欠點錢」

相比胡建花以及老一輩父母,愛存錢、怕欠債、謹慎消費的傳統觀念在中國年輕一代中似乎不多見了。

上海「界面新聞」報道,「這是一個周六的晚上8時57分,北京路易威登店外,一對男女從站在門口的工作人員身邊衝進店裡,『他們9點關門』,男子慶幸地說。他們徑直奔向手袋區,女孩穿著A字裙和細跟高跟鞋,男子穿著簡單的布鞋,那種在政府官員中很流行的樣式,為了和農民群眾保持一致的傳統。『你想要哪個?』她嘟囔著,讓營業員把黃色、橙色還有紫色款的Alma系列手袋給她看看。『買東西你得買特別的,別老是和別人一樣的。』男子一邊甩著髒字一邊說。女孩最後選了紅色款,和少先隊員紅領巾一樣的紅色款。男子豪刷1.2萬元,整個購買過程不過10分鐘而已。之後,兩人駕駛著奧迪車離開。」

以上是2013年8月20日《紐約時報》對新世紀中國都市新貴消費行為的一段描寫。雖不無戲謔,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的消費實力與格調。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中國就從一個「苦行者社會」蛻變為一個「消費者社會」。今日的中國社會如歷史學者葛凱所描述的:「滿街的豪華轎車,衣著時尚的中國人,無處不在的廣告填滿了城市的各個角落,大大小小的百貨大樓和零售商店幾乎讓人們分辨不出各條街道之間的區別。」正如中國知名作家余華所言,「歷史的差距讓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歐洲四百年的動蕩萬變」。

新華網報道,「中國已經進入了家庭消費時代,提高消費率有助中國經濟發展」,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著名微觀經濟學研究者安格斯·迪頓如是說。

據安格斯·迪頓分析,中國人消費和儲蓄的比例是2:1。中國的消費市場已經進入了家庭消費的時代。中國的消費者花費的40%以上家庭收入為大宗消費,因為要為孩子花錢,不到50歲很難開始存錢。

廣州《南方都市報》報道,「怎麼又到還款日了?」看著手機上的銀行還款通知,2017年6月剛成家的「90後」胡偉(化名)默默地說道。

去年結婚兩月後,胡偉和新婚妻子劉梅(化名)決定買一輛汽車作為代步工具。由於結婚時花費了不少錢,手頭不寬裕,礙於情面不好意思再「啃老」(之前雙方父母已各出80萬元作首付為他們買了一套房),兩人決定貸款15萬元買車。買車後,目前胡偉和妻子一月要還車貸和房貸共計6000元。

近日,在被問及是否感到 「壓力山大」時,「這年頭,我們這些年輕人誰不欠銀行一點錢啊,該消費就得大膽消費。」胡偉說。

同胡偉一樣,「80後」張鐵軍也是一位「不怕」欠債的主。「現在的工資幾乎不夠用,女兒一月上學(私立學校)就要8000元,再加上各種人情開支和家庭日常消費,每月要支出近1.5萬元,只能刷信用卡了。」他說。

其實,胡偉、張鐵軍只是中國千千萬萬青年家庭不喜歡存錢、敢欠債的一個縮影。

北京《半月談》雜誌報道,當代中國是一個中國人「財富大增值」的年代,也是一個家庭債務風險劇增的年代。有調查機構統計顯示,中國家庭槓桿率近年來逐年攀升,2006年至2016年槓桿率從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達到50%上下,10年間增長3倍。

中國年輕家庭近些年為何敢放開手腳欠債消費了?

《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一書曾指出,1990年代初中國社會就顯露出了消費主義的端倪,也就是幾乎與中國城市消費革命的發生同步。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到1997年開始出現了總需求不足的問題。從600多種主要商品的供求情況來看,約有1/3的商品始終是供過於求的,另外有2/3的商品供給略大於需求。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長期匱乏而走上了豐裕社會,買方市場開始形成。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民眾的腰包也越來越鼓。這最終促使消費的升級。

廣州《南方周末》報道,2016年7月,《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說,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在7.66萬-28.6萬人民幣之間)人數從1990年代的幾乎為零,增長到今日的2.25億。隨著收入增長,他們不滿足於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費偏好開始與生活品質、情感因素、個性化和設計感相關,而不再那麼重視價廉。用商品撫慰情緒,是消費主義對現代人的一個許諾,當人們跨過實用和低價的需求,開始願意為情緒、氛圍、生活品質花更多的錢,消費升級也正悄然發生。

註:本文系僑報獨家策劃專題【負債的中國人】系列之一,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僑報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工作簽證又出新規!僱傭H-1B簽證人才難上加難
2035,誰將成全球超級大城?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