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勸韓信坐山觀虎鬥,韓信怎樣抉擇?
上回說到,劉邦與項羽繼續在廣武對峙,與此同時,韓信平定了齊國,被劉邦冊封為齊王。項羽感到害怕,準備派說客來遊說韓信保持中立。那麼,韓信將會怎樣選擇呢?請聽少史公為大家講述……
文|少史公
公元前204年秋,韓信率軍從趙國出發,東渡黃河,攻破齊國,齊王田廣向項羽求救,項羽派大將龍且率軍救齊,與韓信軍在高密以西的濰水爆發了一場大戰,結果遭遇大敗,龍且被殺。
到第二年二月,韓信大體上平定了齊國,並被劉邦冊封為齊王。
韓信破齊後的天下形勢。製圖|少史公
武涉遊說韓信
由於齊國距離彭城很近,韓信破齊,就相當於砍斷了楚國的右臂,使楚漢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再加上痛失愛將龍且,一向自負的項羽,也開始感到害怕,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派遣使者去遊說韓信保持中立。
項羽派出的說客叫做武涉,老家是盱眙,距離淮陰很近,算是韓信的半個老鄉。
韓信故里淮陰。
武涉到達齊國後,這樣勸諫韓信:「天下人對秦朝的統治痛恨已久,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滅後,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邊境,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又率領軍隊開出函谷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併整個天下,不肯罷休,他貪心不足到這步田地,太過份了!」
武涉一開始,就站在維護項羽安排的天下秩序的立場上,指責劉邦挑起戰端,破壞和平,而且貪得無厭,想要一人獨霸天下,對於包括韓信在內的天下諸侯都是一種威脅。
武涉繼續說:「況且漢王為人不可信任,他自身落到項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而他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此人不可親近、不能信賴的程度,已經到了如此境地。所以說,如今足下雖然自認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但是最終還是會被他所擒拿的。」
武涉進一步挑明,劉邦是個反覆無常、不可信任的無賴,對你韓信下手也不過是早晚的事。
鴻門宴上,項羽(右二)曾經放走了劉邦(左二)。
武涉最後這樣分析:「您所以能夠延續至今而未被擒拿,是因為項王尚在,牽制著漢王的緣故啊。當前楚漢二王爭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砝碼在足下手中。投向右,則漢王勝;投向左,則項王勝。假如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輪到足下被消滅了。足下和項王有故交舊情,為什麼不反漢聯楚,三分天下而自立為王呢?如果今天放過這個時機,一心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作為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該這樣做嗎?」
武涉從天下形勢的角度,勸韓信審時度勢,重新考慮與楚漢的關係,以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古至今,武將們往往養寇自重,故意留著敵人不徹底消滅,使君主不得不繼續重用自己。武涉所闡述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但是武涉的提議,被韓信一口回絕:「我曾經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漢王授予我上將軍的印信,交給我數萬軍隊,解下他自己身上的衣服給我穿上,分出自己桌上的食物讓給我吃,對我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成就今天。人家親近我、信賴我,而我若是背叛,必然招致不祥。我心意已定,至死不變。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失望而歸。
韓信堅決回絕項羽的遊說,更多是感情層面對劉邦的感恩戴德,而並非理智層面的審時度勢。這也證明,劉邦和張良對韓信的安撫十分成功。
蒯通遊說韓信
韓信回絕了武涉的遊說,他身邊的辯士蒯通看在眼中,急在心裡。
對於當時的天下形勢,蒯通早就洞若觀火,劉邦、項羽在成皋、滎陽相持了數年,雙方都消耗得油盡燈枯,人困馬乏,而韓信坐擁齊國,威震河北,兵精糧足,銳不可當,將來的天下的走向,完全取決於韓信的抉擇。因此,現在可不是感情用事的時候,必須慎重思考,理智抉擇。如果選擇正確,則前途無量;一旦選擇錯誤,則萬劫不復。
與武涉不同的是,蒯通長期待在韓信身邊,向他進言的機會很多,可以精心營造語境,便於韓信採納他的意見。
一天,蒯通認為機會合適,就對韓信說:「在下曾經學過看相之術。」
韓信饒有興趣地問道:「先生怎樣給人看相呢?」
蒯通說:「人的貴賤生於骨骼,憂喜現於容顏,成敗定於決斷。用這三項來驗證人相,萬無一失。」
韓信十分高興,說道:「好。請先生看看寡人的相如何?」
蒯通望望四周,回答說:「希望隨從人員暫時迴避一下。」
韓信屏退了身邊的隨從。
蒯通說:「看您的正面,祿命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並不安全。看您的背相,則貴不可言。」
故宮南薰殿收藏的韓信畫像。
韓信問道:「什麼意思?」
蒯通說:「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紛建號稱王,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如雲合霧集,魚群匯聚,火焰迸飛、狂風驟起。那個時候,人們所關心的只是滅亡秦朝罷了。」
蒯通認為,秦末農民戰爭,是一個天下才智、勇武之士輩出的時代。當時,天下智勇之士同心同德,共同為滅亡秦朝而努力。
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他接著指出:「如今,楚漢雙方分裂爭鬥,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不可勝數。楚人從彭城起兵,轉戰追擊,直到滎陽,乘勝席捲,威震天下。然後軍隊被困在京縣、索亭之間,兵鋒受阻於成皋以西的山地,無法再前進,已經三年了。」
「而漢王統領數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憑藉山河的險要抗拒楚軍。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敗,幾乎不能自救。兵敗於滎陽,負傷於成皋,奔走於宛城、葉縣之間。如今這種形勢,可謂是智盡勇困了。」
劉項對峙的成皋、滎陽地區。製圖|少史公
蒯通認為,如今的楚漢僵局,天下所有的才智、勇武之士,都已束手無策,可謂智勇俱困。這時候,就必須有新的聖賢出來,才能收拾這個殘局。而這個新聖賢,非韓信莫屬。
他繼續分析:「如今,將士的銳氣被險關要塞所挫傷,倉庫的糧食被長久對峙所消耗,百姓疲苦,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無靠。據臣估計,這樣的形勢,不是天下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禍亂。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掛在足下手中。您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臣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只恐怕您不採納啊。」
韓信示意蒯通繼續說下去。
蒯通經過層層鋪墊,最後祭出他的終極殺招:「您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您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從而形成一種誰都不敢輕舉妄動的均勢。」
韓信有些困惑,蒯通進一步闡述具體措施:
「憑藉您的賢能聖德,手握重兵,坐擁強齊,威迫燕、趙,出兵楚漢兩國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後方。再順應民心,為民請命,去制止劉、項爭鬥。那麼,天下就會聞風響應,有誰敢不聽從?然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來分封諸侯。各國諸侯恢復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於齊國。到那時候,您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並進一步據有膠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
蒯通所規劃的進軍方案:綠箭頭為齊、趙、燕三國進軍路線。紅箭頭為劉邦撤軍路線,藍箭頭為項羽撤軍路線。製圖|少史公
蒯通在完整地陳述自己的戰略構想之後,用一句警語結束他的勸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是:上天賜予好處而不接受,就會反過來受到懲罰;時機到了而不採取行動,就會反過來遭受禍殃。
此時的韓信,正處於能夠左右天下命運,決定歷史走向的關鍵節點。蒯通希望韓信能夠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清醒地認清形勢,果斷地作出抉擇。一旦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必將受到命運的報復。
韓信怎樣抉擇
韓信聽完蒯通的勸諫後,深有感觸,沉默良久,然後十分動情地說道:
「漢王待我十分優厚,他的車輛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輛的人,就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就要心裡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就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命。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蒯通見韓信還是這樣感情用事,就以張耳、陳餘為例子,來告誡韓信:
「足下自認為和漢王相處友善,想憑此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臣私下認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當初張耳、陳餘還是布衣百姓時,結成了刎頸之交。後來巨鹿之戰時,因為某些事發生爭執,導致二人反目為仇,陳餘聯合田榮攻打常山國,張耳被迫逃亡,投奔漢王。漢王借給他軍隊向東進擊,在泜水以南殺死了陳餘。陳餘原先和張耳一體同心,如今卻身首異處,被天下人恥笑。張、陳二人的交情,可以說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頭來,卻都想把對方置於死地,這是究竟為什麼呢?一句話,禍患產生於貪得無厭,而人心又難以猜測。」
位於井陘的陳餘祠,陳餘就是在這裡被韓信、張耳的軍隊殺害。
蒯通說完張耳、陳餘的例子,話鋒又轉到韓信與劉邦的關係上來:
「如今足下打算以忠信之道,來保持與漢王的交情,不過是一廂情願,因為你們這種交情的牢固程度一定比不上當初張耳、陳餘的友情,而你們之間的矛盾又比張、陳之間的誤會要重大得多,所以臣認為,您斷定漢王不會危害您自己,也是錯誤的。」
韓信無言以對。
蒯通繼續援引歷史上血淋淋的教訓:「春秋時期,大夫文種、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保存下來,輔佐勾踐稱霸諸侯。然而功成名就之後,文種被迫自殺,范蠡被迫逃亡。」
他繼續總結歷史:「俗話說,野獸被獵殺光了,獵狗就會被主人烹殺。以交情友誼而論,您和漢王就比不上張耳與陳餘了,以忠誠信義而論,也就趕不上大夫文種、范蠡與越王勾踐。從這兩個事例看,足夠您斷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慮。」
兔死狗烹的典故出自越王勾踐。
蒯通鞭辟入裡,進一步闡明:以韓信如今的功績和聲威,已不可能屈居人下:
「況且臣聽說,勇略震主的人會危及自身,而功高蓋世的人得不到賞賜。請允許我說一說大王的功績和謀略吧:您橫渡西河,俘虜魏王,生擒夏說,率軍奪取井陘,殺死陳餘,攻佔趙國,以聲威鎮服燕國,以兵鋒平定齊國。向南摧毀楚軍20萬,向東斬殺楚將龍且,向西往漢王處頻傳捷報。這可以說是功勞天下無二,而謀略世間少有。如今足下頭頂震主之威,手挾不賞之功,歸附楚國,則楚國人難以信任;投奔漢國,則漢國人震驚恐懼。足下擁有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天下還有您能屈居歸附的地方嗎?身處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望高於天下所有人,臣私下為您感到危險。」
韓信聽完蒯通的話,神魂紛亂,內心鬥爭十分激烈,低聲回答道:「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韓信人生成功的起點:漢中拜將台。
又過了好幾天,蒯通一直沒有等到韓信的明確答覆,於是再次面見韓信,繼續上次的話題,勸韓信早做決斷:
「能夠聽取意見,就能預見成功的徵兆,能夠反覆考慮,就能把握成功的關鍵。不能聽取意見,而又考慮失當的人,就難以長治久安。能夠聽取正確意見的人,就不能被花言所迷惑;考慮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被巧語所擾亂。甘願做劈柴喂馬差事的人,就會失掉爭取萬乘之國權柄的機會;安心微薄俸祿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行事果斷,是智慧的體現;猶豫不決,是成事的障礙。計較毫釐小事,就會無視天下大局,有判斷是非的智慧,而又不敢決斷施行,這是所有事情的禍根。」
「俗話說:『猛虎猶豫不動,不如馬蜂、蠍子毒刺出鞘;駿馬踟躕不前,不如劣馬緩步徐行;勇士孟賁狐疑不決,不如凡夫俗子決斷敢行;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閉口不言,不如聾啞人藉助手勢示意。』這些俗語都說明,付諸行動是最可寶貴的。事業都難以成功而容易失敗,時機都難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時機啊時機,一旦丟掉了就不會再來。希望您仔細地考慮斟酌。」
但是,韓信始終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劉邦,又自認為功勛卓著,劉邦終究不會奪走他的齊國,於是謝絕了蒯通的建議。
辯士蒯通,燕國范陽人,原名蒯徹,由於要避開漢武帝劉徹的名諱,所以他在漢朝的史書中,被稱為蒯通。
蒯通的勸諫沒有得到採納,韓信日後的悲劇命運也就註定不可避免。為了防止將來的禍患殃及自身,蒯通從此裝瘋賣傻,做了一名巫師。
請看下集:
假如韓信接受了蒯通的方案,天下形勢會怎樣發展?
本文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並註明古今英雄。
TAG:古今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