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英軍頭頂的「洗臉盆」:布羅迪頭盔

英軍頭頂的「洗臉盆」:布羅迪頭盔

說起英軍士兵最顯著的視覺特徵,軍迷們都會想到他們頭上外形獨特的頭盔。這種被英國人稱為「湯米」的頭盔在世界大戰的參戰國里有很多綽號。美國人管它叫「盤子帽」、「平底鍋」或「洗臉盆」,德國人叫它「沙拉碗」。而它其實是有大名的,它叫——「布羅迪」頭盔。


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20世紀初的戰壕作戰中,士兵的頭部最易被擊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參戰國軍隊大多沒有專用的防彈頭盔,戰壕兩邊的士兵使用毛呢、皮革材質的盔帽保護頭部。

1915年,法國先是裝備了一種可以放在帽子里的金屬「碗」。不久這些「客串頭盔」很快被「亞德利安」頭盔所取代,它具備了現代人口中「鋼盔」的特徵。而鋼盔可以有效避免頭部傷害。迫於戰事,英國軍方也發出了鋼盔的採購需求。

1915年8月,約翰·利奧波德·布羅迪(一位商人兼發明家)設計的一款頭盔在倫敦獲得專利。這款以設計者命名的頭盔使用衝壓成型,在保證防護性能的同時也便於簡化生產流程。因此在一戰初期,「布羅迪」頭盔成為了英軍少數選擇之一,列裝後英軍稱之為Mk I型頭盔。


「中世紀的鐵帽子」

「布羅迪」頭盔的盔體成湯碗型,周邊有寬闊的緣。頭盔使用皮革內襯和頰帶。這種設計主要是考慮到在戰壕戰中來自頂部的傷害,保護佩戴者的頭部和肩膀免受榴彈炮彈爆炸彈片的轟擊。盔體採用厚實的鋼材,可以應對抵禦彈片的衝擊。作為一款早期的鋼盔,它缺乏頸部的保護,盔體重心偏高使用者在劇烈運動的情況下容易搖擺,影響視線和操控武器。

「布羅迪」頭盔最初的A型由低碳鋼製成,邊緣寬38至51毫米。這一型號作為試製品很快被1915年10月推出的B型產品替代。根據冶金學家羅伯特·哈德菲爾德爵士的建議,B型盔的材質改變為錳含量為12%的硬鋼,稱為「哈德菲爾德鋼」。材料的變化使B型盔防護性能增加了10%,但可以承受0.45口徑(11.43毫米)的手槍子彈在3米距離的直接射擊。

1915年9月,「布羅迪」頭盔開始交付英國陸軍使用。經過戰場實用和改進,到了1916年的夏季,已經有100萬頂「布羅迪」頭盔裝備到部隊。

1917年,同為協約國的美國從英國購買了約40萬頂「布羅迪」頭盔。從1918年1月起,美軍開始自產這種頭盔並命名為M1917。1934年,M1917重新設計了內襯和下巴帶並命名為M1917A1,總共生產了90.4萬頂。直到1942年被M1頭盔取代。

到一戰結束時,各國共累積生產了約750萬頂「布羅迪」頭盔。

活躍的「布羅迪」家族

從1936年起,「布羅迪」頭盔Mk I型配備了改進的內襯和鬆緊式下巴帶。由於技術所限,下巴帶的彈性是由包裹在帆布內的彈簧實現的。1940年,Mk I型被新型內襯的MkⅡ所取代,後者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英國和英聯邦部隊重要裝備。在此期間,英國警察、消防隊、空襲預警隊等單位也使用了「布羅迪」頭盔。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洋戰場中國駐印軍、在內地抗戰的部分中國軍隊也裝備了「布羅迪」頭盔和同類仿製品。除了槍炮坦克,這些英國味道濃郁的頭盔,也成為了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歷史名片之一。

1944年,「布羅迪」頭盔將盔體圓頂和外緣完全融合為一個曲面,稱為Mk Ⅲ。但是因為這種簡單粗暴的改良,Mk Ⅲ也迎來了「烏龜」頭盔的綽號。

「布羅迪」頭盔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它外形簡約,生產簡便,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單兵防護裝備。現在,大多數「布羅迪」頭盔已被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所收藏,成為了研究者與軍迷展櫃里的別樣風景。(兵器)

【訂閱關注「國防時報排頭兵」,縱覽軍情,聚焦熱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時報排頭兵 的精彩文章:

「風語者」:戰火中的密碼人生
冷戰年代,美情報部門對中國「核殺器」誤判頻頻

TAG:國防時報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