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做「行活」,追美仿鮮——記國家級非遺項目北京絹花代表性傳承人金鐵鈴

不做「行活」,追美仿鮮——記國家級非遺項目北京絹花代表性傳承人金鐵鈴

金鐵鈴

本報記者 胡克非

要說「花兒金」,得先從花市大街開始說起,這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街道。舊時的花市大街確如其名,是北京的花市。花市大街曾經有個火神廟,清乾隆年間,人們每月都會在廟門口擺攤賣花,所賣花色品種多樣,不僅有梅花、海棠、茉莉、米蘭等鮮花,還有不少絹花。絹花做得非常精巧,在鮮花稀少的冬天,頗受歡迎。

京師出了「花兒金」

以前,北京城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國絹花出京師,京師絹花出花市。」清朝時,花市大街上住著做絹花的藝人金桂,後來絹花手藝代代相傳,到了第四代傳人金玉林手裡時,金家的絹花手藝已名滿京城,甚至宮裡的格格都找他做頭飾花,從此有了「花兒金」的名頭。

後來,金玉林召集了身邊不少絹花匠人,成立了絹花作坊和工廠,憑藉出色的手藝和人品,金家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金玉林手藝好,做出來的文竹、「十丈珠簾」菊花,都是前代藝人做不出的,此外,他還有手絕活兒,那就是在花朵上加用水銀模仿露珠,非常逼真。1956年,金玉林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帶頭參加公私合營,將自己的絹花作坊轉為國有的北京絹花廠。在他的帶領下,北京絹花廠成了全國絹花行業的標杆,而且是當時出口換匯的龍頭企業。

那年,金家第五代傳人金鐵鈴出生了。按照金鐵鈴的話說,自己生在一個充滿花的家庭里,不僅父親是有名的絹花藝人,自己的哥哥姐姐隨手都可以把一片絲綢變成一朵花。

還沒長到與桌子齊高時,金鐵鈴就跟著父親開始擺弄絹花,父親做絹花時,他就坐在旁邊,一會兒看到父親做好了一支芍藥花,一會兒又做出一朵菊花,心裡對做絹花充滿了好奇。

正式學藝出師

1978年,金鐵鈴子承父業,從北京十三陵水庫管理處調到北京絹花廠上班。打進廠第一天,人們就認為他幹得應該比別人出色,因為他是金玉林的兒子。「雖然很自豪,但也是種壓力。」既然是「花兒金」的傳人,就得比別人幹得好,比別人更出色,「不能丟臉」成了金鐵鈴的工作準則。

帶著這樣的信念,他工作起來更加努力了,如為快速熟悉花卉製作手法,他每天加班練習,有時到深夜,手上經常磨出大水泡來,在刻苦練習下,金鐵鈴的手藝終於趕超了其他人。「雖然我有耳濡目染的基礎,但最重要的還是平時刻苦練習的結果。學手藝沒有捷徑。」金鐵鈴說。為了使技藝得以提升,金鐵鈴逢花店就進、逢花展就看,不僅如此還經常把自己做的絹花送去讓花卉種植的工人品評,看是否符合花卉的生長樣貌。幾年下來,他做絹花的技藝越來越嫻熟,絹花造型也越來越美,每一件作品都惟妙惟肖。1982年,憑藉一件菊花作品,年僅26歲的金鐵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金鐵鈴還記得自己出差去廣州參加一個展覽,那是自己第一次出差去外地,那時候剛剛改革開放,廣州有很多外貿商品,服裝鞋帽都很便宜,有的同事整箱整箱往北京買,金鐵鈴正好看到有很多南方花卉在廣州市場上賣,有梔子花還有龜背竹,那時候這些花都是北京市面上的「稀客」。他就地買了一根扁擔,挑著滿滿兩大箱子鮮花上了返京的火車。「為什麼要去觀察鮮花呢?」記者問。「只有不斷觀察鮮花,才能把絹花做好,因為每種花完全不一樣。」金鐵鈴說。

做出心中最美的那株花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北京絹花廠解散,很多人改了行,金鐵鈴卻依然堅持,而且沒有放鬆對做絹花的要求。「不糊弄、不對付、不做『行活』」是他做絹花一向的原則。「什麼是『行活』?就是看別人做了個樣子就抄過來做,看那個樣子好賣,就少幾道工序做。」他堅持用純手工技藝來製作每一朵花和每一片葉,創作自己心中最美的那株花。追美仿鮮,一直是「花兒金」的宗旨。「絹花不僅好看,寓意也好,永不言敗,不僅是說我做的花,代表著我們家傳下來的這門手藝。」金鐵鈴說。

如今,62歲的金鐵鈴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北京絹花的代表性傳承人,成為傳承人後,他經常帶著自己的作品走進社區、學校和企業,給人們講解絹花製作。「我感覺自己像在播種,將絹花手藝的種子播撒在喜歡這門藝術的人心中。」金鐵鈴說,今後自己打算再多招收些學徒,把這門手藝很好地傳承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創造力是書家必備修養——從白砥「弘濟」系列作品談起
文物故事:家書抵萬金的情節,不只發生在唐代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