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丘吉爾為何沒能連任首相?又為何隔了一屆,卻又當選了?
1945年7月,在當時德國戰敗的情況之下,美國,蘇聯,英國三國的領導人在德國的波茨坦城內舉行了會議,主要去討論對日本下一步的軍事行動,以及亞洲各國勢力劃分的事情,歷史上稱這次會議波茨坦會議。但是會議期間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事情發生,那就是在會議開始一段時間的英國所派的代表人是丘吉爾,但在會議後半程又成了艾德禮,這個小小的變化,卻引起了人們的關泛關注,到底了因為什麼,為了因為英國勞累了五年的丘吉爾,在眼看就要獲得勝利時,卻被人無情的推下了台。
還有一個人大家應該也是很熟悉的,那就是張伯倫,在二戰剛剛開始的時候,張伯倫就一意孤行,寬容對待的德國,這一個政策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德國的氣勢,給了德國可以繼續壯大自己的時間,最終德國在有足夠實力後,進攻西歐,對英國也構成巨大威脅。當時張伯倫只能被迫辭職,而丘吉爾接受命令命,擔任了英國首相。但是,就算新首相上台,民眾生活似乎也並沒有改變太多,依然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戰爭帶來的破壞是巨大的,老百姓生活也遭受了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有部分英國人甚至開始吃起了腐肉,這種東西在以前英國人是想都不會想的,他們擁有良好的物質條件,吃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但是現在一切好像都變了,雖然他們也像丘吉爾一樣痛恨德國,但他們更加渴望自己生活得到改善,所以在下一次首相選舉中,主張先改善人民生活的艾德禮上了台,成為英國首先,這也就可以解釋當時為什麼開會時,英國代表會突然換人的情況發生了。
不僅僅是在民生方面,在處理國際事物上,丘吉爾與民眾想法也有很大不同,自然也很難得到太多民眾支持。比如對待印度,印度希望獨立,但是丘吉爾則派軍隊大量去鎮壓,但是艾德禮卻不這樣認為,反而覺得應該先解決國內事務,在處理國際事務,他的主張也獲得廣大民眾支持,導致自己可以擊敗丘吉爾登上政治舞台。
對待蘇聯也是這樣,倆個人的態度也是完全相反,丘吉爾相對激進,想要打壓蘇聯,但是艾德禮就完全不同,主張安頓國內,不要太多對外擴張,這樣比較符合民眾意思,自然也會得到支持。
有人喜歡,有愛不喜歡,當英國一步步重新發展起來的時候,人們突然發現,他們的國家國際地位下降了很多,不在是曾經的帝國的形象了,紛紛又開始抵制艾德禮的行為,認為因果最近太軟弱,於是一下次的因果首相選舉中,丘吉爾再次登場,成為首相。
?
※二戰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竟在這裡?專家:怨天不由人!
※二戰題材的美國美女戰鬥宣傳畫 完美詮釋大家想像中的戰地浪漫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