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促進漢傳佛教的傳播 培養國際弘法人才是關鍵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圖:新華網)
2018年3月3日至3月20日,全國兩會於北京隆重召開。
3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佛教要復興、要走向世界,必須要有跨世紀的思想家,同時亦要有國際化的優秀弘法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寬運法師
寬運法師感慨道,過去二千年來,漢傳佛教之所以能與中國文化融合發展,就是因為它的教理能夠與現實生活結合,所以普為大眾所接受。現在我們處於歷史中重大的轉折點,漢傳佛教未來是要走向世界的,目前兩岸具有發展規模的佛學院、佛教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均要求學子學習不同的通行語言及佛教巴利文、梵文等。
近日,備受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標誌著中、港、澳三地物流運輸業將更趨緊密地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香港而言,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機遇。寬運法師表示,大灣區作為一個擁有6000多萬人口,而居民消費力亦不斷攀升的區域,加上各城市的優勢產業明顯,進一步刺激大灣區的經濟發展。
因此,寬運法師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機遇與成立「佛教研究中心」培養國際弘法人才》為題,作為今次第十三屆政協會議提案。
以下是提案的關注重點:
一、國家「一帶一路」策略與《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2017年7月1日《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標誌著「大灣區發展規劃」並不限於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議,而是由中央推動的,這值得全國人民高度關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特的雙重優勢;在大灣區建設中,這種優勢有利於香港充分發揮國家在《港澳專章》所賦予的獨特定位,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實現協調發展,並作為雙向開放的平台,與大灣區城市拓展國際領域,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策略。
據最近有關消息報導,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陸續發布了2017年經濟數據。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GDP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佔全國10.5%,財政收入達1.13兆元,成為全國首個財政收入逾兆元的省份。而2017年的香港經濟比預期中好,有3.7%的增長,比過去十年的平均增長2.9%為好,這是我們意外的驚喜。
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與廣東省及澳門特區政府緊密合作,香港的人才具備國際視野,而廣東省則有龐大的市場。因此在這方面正正可以實踐錯位發展,雙方互惠互利。
二、促進中華文化與漢傳佛教更好地向世界傳播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佛教從海道傳入中國的初地。據統計數據顯示:廣州歷史上有寺廟180多間,但由於歷史原因,大部分寺廟現已湮沒,目前廣州市登記開放的寺廟有僅有35間,其中:13間處於籌備建設階段:目前,登記認定教職人員(含男女出家二眾)有211人,佛教信眾約75萬人。
而香港大小寺廟有400多間,已登記之出家人,男眾200多人,女眾600人,信眾約100萬人。至於澳門方面,澳門大小廟宇則約有40多所,絕大多數屬於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民間信仰。其中屬於佛教系統的只有10多間;已登記之出家人,男眾約10多人,女眾約20多人;信徒人數很多,但大多信奉中國傳統民間宗教。
由此可見,目前粵、港、澳三地出家僧尼與教職人員甚為不足;可以說,佛教人才的缺乏,已明顯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培養人才,培養繼承傳統、順應時代、德才兼備的合格的佛教事業接班人這一歷史使命」,已落到了我們這一輩人的肩上。正如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居士所說:「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是故,為弘揚漢傳佛教,促進中華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傳播,為建設文化「一帶一路」添磚加瓦。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於2017年秋開始籌劃於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成立「菩提佛學研究中心」,開展天台凈土典籍之研究以及歷史文化學院「漢傳佛教海外碩博留學生項目」,培養國際佛教與文化交流人才,包括英語、國語、粵語弘法人才,以期成為溝通中外的紐帶力量。
結論:
英國著名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說:「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因此,佛教要復興、要走向世界,必須要有跨世紀的思想家,同時亦要有國際化的優秀弘法人才。佛教從原始佛教、宗派佛教,發展到大乘佛教;從印度到南傳,影響到東亞、西亞等地,就是因為歷代都有不同的大思想家與弘法大師的出現。秉承漢傳佛教的優良傳統,朝著創新科技與國際性發展的方向出發——相信廣州華南師範大學「菩提佛學研究中心」的創立,必然能為大灣區的文化及教育發展,盡一分心,獻一分力。
編輯:妙文 責任編輯:王穎
﹀
﹀
﹀
長按讚賞菩薩小編
※放下「佛系青年」的包袱 年輕的心就該在路上
※維摩詰的千年回眸
TAG:菩薩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