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讀《四世同堂》

我讀《四世同堂》

嫻靜時光里

烤著火爐

磨磨蹭蹭

安安靜靜讀一本書

原創書評

提起戰爭,首先浮現在我腦海里的是冰冷的武器,是廝殺的士兵,是荒涼的戰場,彷彿它們才是戰爭的標配。曾幾何時,我認為只有血與淚,戰火與硝煙才是戰爭,才能反映戰爭的殘酷。然而,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沒有波瀾壯闊的戰爭場景,也沒有氣壯山河的英雄事迹,他以一個大家庭,一個小衚衕的普通人的生活,濃縮了戰爭陰雲籠罩下世道的陰暗、百姓的苦難、人性的複雜,歌頌了城亡國破之際,中國人不屈不饒的抗爭精神。

《四世同堂》開始於盧溝橋事變,結束於抗戰勝利,光明普照的時刻。全文沒有激烈的矛盾,也沒有直接的刻畫,他通過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小事,使得一個個充滿個性的人物躍然紙上。雖然這本長篇小說將近80萬字,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但是內容卻精彩豐富,環環相扣,絲毫不顯得冗長繁複。

GIF

一.豐富的人物形象

小說中有正反兩派人物,這兩個大群體中的每個人又各有特點。

小說中大家庭的家長祁老人和馬老寡婦是舊中國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書中對他們的描述是"他是個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過著不至於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炮彈在空中飛,兵在街上亂跑,他也會關上大門,再用裝滿石頭的破缸頂上,便足以消災避難","她最膽小,自從盧溝橋開了炮,她就沒邁過街門的門坎"。他們短視、保守、閉塞,在他們的眼裡,家就是天地,他們侑於自己小小的一方天地而絕不肯向外看一眼。他們的身上負載著沉重的中國傳統封建思想的包袱,這個包袱使他們麻木,無論是侵略者,又或者軍閥,無論國家主權在誰手中,他們只關注自己。

祁瑞宣,祁瑞全,陳野求他們都是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卻又有所不同。他們都有愛國心,都懂得亡國滅種的恥辱。但祁瑞宣作為一個新舊過度的知識分子,始終無法擺脫家庭的束縛,無法掙脫傳統文化的羈絆。他渴望婚姻自由,又為了不違背父母,不使女子難堪,而放棄了選擇的權力。他想要逃出北平城,想要為國家盡一份心力,卻為了家族,為了親人,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他苦悶、無奈、自責,但他始終堅持自我,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與哥哥相比,祁瑞全不僅敢想,更敢於行動。書中說"在全家裡,沒有人敢頂撞老太爺,除了瑞全和小順兒",為了革命,他忍痛離開了自己喜歡著的招弟,離開了自己的家人,當他以革命者的身份再一次回到北平時,毫不留情將成為特務的招弟殺死。他與高弟是新青年的代表,與傳統對抗,與邪惡鬥爭,他們勇敢、機智、果斷並不斷成長,他們是活力所在,是希望之源。

陳野求有知識,有能力,也是愛國的,他陪著瑞宣熬了一夜並且"瑞宣相當的喜歡這個人"。他曾經對瑞宣說,"中國人的惜命忍辱實在值得詛咒!"他有廉恥心,在生活難以為繼時沒有選擇外出求食,也沒有要錢,而是借。但這樣的一個人,最終還是被家庭所累,成為漢奸。他的內心極度痛苦,並吸食鴉片,最後,他妻離子散。兒子們也因為他是漢奸而羞恥,或許這就是一步錯,步步錯。他的不幸不能埋怨別人,在於他自己的選擇。

衚衕中的李四爺、李四奶奶,長順,小文夫婦,小崔,小孫,錢詩人,白尤桐芳雖然屬於不同的階層,甚至大多處於社會底層,但面對共同的敵人,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抗爭。

亂世之下,有奮起抵抗的志士,也有苟且偷生的蛆蟲。"他說什麼,與相信什麼,完全是兩回事",老舍先生寥寥幾筆,寫出了一個厚顏無恥,空有軀體沒有靈魂的小人形象。他的心中沒有家國民族,沒有是非黑白,"為達到他的理想生活水準,他沒有什麼不可以作的事"。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向日本人告密,與世無爭的錢詩人慘遭酷刑,間接導致錢家家破人忙。他向日本人鞠躬,將錢家的房子買下租給日本人,他處處討好日本人,時時做著當走狗的美夢,他無條件地相信服從日本人,卻也將自己的性命斷送。

瑞豐是受過新式教育的人,但他的一生,卻是代表了這個時代青年的悲哀。青年們本應該扛起槍保家衛國,他卻只注意到最實際的東西和利益,"他沒有絲毫的理想",甚至冷血無情。當他得知自己的親弟弟出走抗日後,他沒有驕傲,也沒有絲毫擔心,他埋怨哥哥放走了下蛋的母雞,他害怕自己受到弟弟的牽連。甚至,他把冠曉荷、藍東陽當做朋友,幾次三番地想要分家,哥哥入獄,他也能一走了之,撇清關係。最後,他死在自己曾經信服的藍東陽手裡,對他來說,這就是一種最大的諷刺。

藍東陽是最無能的,卻有很大的野心。他虛偽、軟弱,自居為文化的工程師,卻最關心怎樣得到權利,婦女,金錢,與一個虛假的文藝者的稱呼。他平時張牙舞爪,卻被瑞豐的拳頭嚇破了膽。胖褲子與他結婚,最終拿走了他所有的錢財,他也在瑞豐的恐嚇中一病不起,在廣島被一顆原子彈結束了生命,這戲劇性的結局與他戲劇性的一生相得益彰。

李空山,高亦陀,大赤包,招弟這些人甘願做日本人手中的木偶,他們懂得怎樣欺辱同胞,卻不懂國讎家恨,他們為虎作倀,不惜相互利用,排擠打壓,他們可惡又可憐。

我最佩服老舍先生的是,他並沒有以極端仇恨的態度去對待日本人。他塑造了一號院子的日本婆婆,遊歷過加拿大,會講英文,她預見了日本必敗的結局卻無能為力,她渴望和平,希望日本人可以因為失敗而悔悟,然而個人又怎能左右國家。

二.苦難的生活環境

被佔領的北平城像一個巨大的熔爐,熔爐的外面熱浪翻滾,熔爐內的人民痛不欲生。

原本熱鬧繁華的北平城在被佔領後一片亡國的寂靜。伴隨著日本人的到來,衚衕里小崔沒法出車,孫七隻能在家裡喝悶酒,小文夫婦、劉師傅、長順一齊失業,連吃飯都成了問題,門口沒有賣糖的,街上的店鋪開著門卻沒有行人車馬。小說中寫到"今天沒法出車,而家裡沒有一粒米"。可以想像,家裡沒有一粒米的不只是小崔,還有和小崔一樣千千萬萬的底層貧窮人民。

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作為主人的中國人卻只能逆來順受。"三天一關城,五天一凈街",挖墳盜墓,沒有憑據隨意抓人,禁止中國人使用自己的錢,侮辱常二爺、祁天佑兩位風燭殘年的老人,造成他們的死亡。他們任意的胡鬧,再張牙舞爪也掩蓋不了內心的空虛,他們捕瑞宣時小題大做以顯示自己的聰明,但也暴露了他們的底氣不足。

古都北平應當是傳統文化氛圍最為濃郁,也是生活最為講究的一座城市。春天,這裡有豌豆黃、愛窩窩、柿餅子等零吃;夏天是一段果子的歷史,也是口福最深的時節;端午節有櫻桃桑椹和粽子,粽子還分為好多個宗派;然而日本人讓這一切美好都不復存在,他們佔領了北平,奴役了北平的文化。他們焚燒新書,強迫學生遊行,改編教材,規定讀物,腐蝕學生心靈,侵蝕文化血脈。

隨著時間的發展,北平人的生活愈發苦難。冬日沒有煤,沒有禦寒的衣物,兩個特使死在北平,無辜的小崔慘死。日本人強迫交鐵、茶葉、錫紙,定量供給牲口都不吃的共和面,但就是這點食物,也要靠搶才能得來。共和面是食物,也是毒藥。因為這些共和面,孫七被活埋,小妞子得了腸胃炎死在了抗戰勝利的那一天。日本人佔領下的北平,變成了人間煉獄,日本人是厲鬼,是劊子手。

與物質上的匱乏相比,精神上的折磨更令人難以忍受。李四爺,這個心地善良的老人,他想方設法幫助鄰居,卻受到大家的懷疑,甚至自己的老戰友祁老人,也向他發出了質問,"自從他當了里長,不知挨了他們多少罵"。是戰爭毀滅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情誼。幸而我們看到,李四爺的喪事來的人很多,這也體現了人們心中還有感情,也有正義與否的評判。

戰爭毀滅的不只有鄰里之情,還有友情、親情。招弟成了特務,面對想要逃出北平的姐姐,她絲毫沒有留情,"姐,好好的回家!"招弟一邊走一邊說:"你敢再想跑,我可就不客氣!"世間最溫暖的不過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而親情又是最難以割捨的,但是戰爭,泯滅了人性,最貴的親情抵不過敵人的一句命令。

我可以想像到當時的環境,缺衣少食,忍飢挨餓尚且不說,僅僅是精神的壓抑就足以使人瘋狂。血腥,殺戮,誰也無法確定自己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懷疑,提防,人與人之間好像埋下了炸彈一般。

《四世同堂》描繪出了完整的戰爭生活,通過戰爭這一特定的環境顯露出人性的複雜,人性的複雜和生活的苦難也愈加襯托出戰爭的悲慘。這本書細膩的描寫彷彿讓我置身於魚龍混雜,硝煙瀰漫的北平城,彷彿回到了那個國之不國,家不將家的年代。平和的語言背後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帶給我們震撼與感動,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品讀,深深思考。

本文僅代表作者的觀點~

責任編輯/楊 帆

圖文排版/趙 鈺

圖文來源/雨涼念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山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