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快來根據標準,衡量一下你的書法到底練到什麼程度了?

快來根據標準,衡量一下你的書法到底練到什麼程度了?

書法創作在不同的境界下,不同的境界又有不同的階梯,這主要是就書家修養方面來說。如果我們從作品鑒賞的角度看,情況又如何呢?

古人歷來有給書家和書法作品分列等次的習慣。南梁時庾肩吾在他的論著《書品》中將自漢至齊梁的一百多個書家及其作品分列為:「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中之上、中之中、中之下、下之上、下之中、下之下」九品。唐李嗣真《書後品》又分為:「超然逸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後又有人分為「神、妙、能」三品,再後又有分為「神、妙、能、逸、佳」五品。包世臣道:「平和簡凈,道麗天成,曰神品。醞釀無跡,橫直相象,曰妙品。墨守窮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調自歌,不謬風雅,曰逸品,墨守跡象,雅有門庭,曰佳品。」

康有為在《藝舟雙輯·國朝書品》把書法分為「神品、妙品上、妙品下,高品上、高品下,精品上、精品下,逸品上、逸品下,能品上、能品下」十一等。

藝術品之間的差距不能像體育中的競技那樣硬性劃一、尺度分明。藝術品的評價,可以說基本是主觀的,個體的一種神會。我認為甲作品好,你認為甲作品不行。同一幅書法作品,在一百個人的眼裡會有一百種不同的評價,甚至會產生截然相反、大相徑庭的評價。因此,客觀的、公允的評價,差不多也是一種相對一致的神會而已。書家和書法作品品位的劃分,卻比較清晰的描述了這種極微妙的藝術檔次。包世臣的「神、妙、能、逸、佳」五品劃分,是比較中肯的。明代高廉在論書畫時曾提出「三趣」,說:「天趣者,神是也;人趣者,生是也;物趣者,形似是也。」他的觀點很能解釋書法五品中的差別。神品和妙品,得的是天趣,那是造化和心原、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高度完美統一的產物,如神來之筆,自然天成,毫無做作的痕迹。能品和逸品得的是人趣。人趣比天趣要遜一等,因雖有人情生意、奇思與哲理,但同時也不免有了人工雕琢氣,便審美重心偏向心原一邊,失去了契合於大自然的那種風彩。佳品得的是物趣。物趣在三趣中最低,所以墨守跡象,雅有門庭,僅僅在形似,在於對應於客體的外觀方面有所成,尚未擺脫「為物所役」的局限。

書法名師極悟個中三味,在他們藝術實踐中以及他們的作品中,無不可看到這一點。王羲之就是極注重從自然物中領司書法真諦的。相傳也極喜歡觀察鵝,以手書換白鵝,並言書法執筆食指要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要像鵝的兩掌齊力撥水的樣子,結字如鵝穿水柳,他那個名蜚四海的「鵝」字,便如天工造化。「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包世臣的詩)寫的便是王羲之這種獨特的對自然物的感悟。

顏真卿年輕時曾在張旭門下學書,入門數月,張旭只讓顏真卿對前代名家字跡「倍加工學」,反覆揣摩,並要他多用心於自然萬象,顏真卿不禁失望,人投師一心只想取得筆法的精微密竅,找一條捷徑,成天叫「倍加工學」和「領悟自然」,何必來拜門求師?有一天,他帶著滿腑怨氣地向張旭說了這番心思。張旭聽了很不高興,但還是開導顏真卿說:我常說,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氏舞劍而得落墨神韻,除了苦學就是師法自然,哪有什麼訣竅呢!顏真卿仍以為是推托之詞,他一把抓住張旭的衣角,苦求筆法訣竅。張旭氣沖沖地斥道:「凡是要一心尋求什麼訣竅的人,永遠不會有任何成就的。」說完便袖而去,再不理會顏真卿了。顏便是在張旭的教訓中明白了書法之道的。以後他再不去尋找捷徑,而是苦學苦練,把從自然萬象中領悟到的神韻熔鑄於筆端,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可見,心師造化,是書法藝術一種極高的境界。所謂的上品中品下品,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無非也是看其在心師造化天工這個點上悟到什麼程度,師到什麼程度。「萬象為賓客」(張孝祥《念奴橋·過洞庭》句),這詞句非常準確地說出了藝術家與造化間的密切關係。唐代書家李陽冰「於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於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於雲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於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於鬚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於蟲魚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於骨角牙齒,得擺位咀嚼之勢。」(《佩文齋書畫譜》)歷代書家非常重視將觀察到的自然界中的一些優美的線條,運用到書法藝術中。以「屋漏痕」比線條自然圓泣而含蓄者;「壁坼」比喻線條險勁而生動者;「折釵股」、「萬歲枯藤」喻線條圓硬而遒勁者;「狐蓬自振」比線條瘦勁而剛健者。而筆病同樣也以「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稜角」、「折木」、「柴擔」、「蠶頭鼠尾」、「墨豬肉鴨」、「枯骨斷柴」、「布棋布算」、「春蚓秋蛇」等等作為形象的比喻。

宋代書畫鑒賞家姜白石把書法的筆劃比作人體的各部分:點,要如顧盼有神之眉目;橫豎,要如勻正之骨骼;撇捺,要如伸縮有度之手足;要如行走之步履。以人比字,還有清代的包世臣,他在《藝舟雙楫》中說:「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勢、痛癢相關。」宋代的岑宗旦在談到顏真卿的書法時說:「真卿淳謹,故厚重如周勃」(周勃為漢王朝開國功臣,劉邦說其「厚重少文」)。真是言簡意賅,前者把字與字、行與行間那種偃仰顧盼、筆斷意連的血脈關係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出來;後者則從人的氣質中揭示了書法風格的旨趣。

真是造化玉成書家。幾乎所有書法名家,差不多都受益於此。

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所以筆走蛇龍,得驟雨狂風之勢;張旭見公主擔夫爭道而得書法布局間架之意,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徹書法的節奏和氣韻,等等。心師造化,這可以說是一種無上臻美的藝術境界,所有藝術門類都毫不例外在這一點上是共通的。宗教與哲學恰恰在這一點上直接藝術通融,莊周佛祖。不也是從造化中覺悟的嗎——「庄生曉夢迷蝴蝶」、「道法自然」、「天下莫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天」;禪語中的「柳綠花紅」、「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失過斷橋水、伴歸無月村」、「白馬入蘆花」、「老婆親切」、「吃茶去」、「是亦夢非亦夢」、「平常是道心」等等,不一而足,造化中,蘊含的卻是如此深刻的哲理。與自然造化相通的藝術,應是上上品了。

最後要說我本人的書法品味到哪了,嘿嘿!還真不好說,往往是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本人不畏今人只畏歷史,所以還是等歷史去評價吧,因為歷史永遠是最客觀、最公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評 的精彩文章:

盤點明星圈子裡面的書法人,除過某大叔,其他人的書法都不錯
關於「丑」書,王鏞,沃興華這些丑書大家們都是這麼說的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