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隋、唐、宋、金、元印章
隋代統一南北,年代雖短,印章制度卻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動,印章以實用為主,印面變大,朱文印增多,印文線條開始纏繞摺疊等等。自此,隨著文人的參與,官印與私印開始徹底地分化了,併產生了許多全新的印章類型。
1、官印。這一時期的官印以實用為目的,一般用銅質印材,並以印面的大小來區分官吏的等級。所不同的是大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官印中有的會加入本民族的文字。一般而言,唐代官印的印文線條較為均勻,與邊框線條的粗細的差別不大,顯得疏朗、空靈,它作為一種古代實用印章的新的表現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朱文印式發展的先河。宋代及宋以後,官印的邊欄日漸加寬,文字則以「九疊篆」為主,顯得繁瑣造作,少有天趣。而有一種低下職位的官印——「朱記」印,由於不拘成法,自然真率,在篆刻藝術發展史上獨樹一幟。
2、私印。隋唐私印傳世極少。唐宋時期,由於皇帝雅好書畫,富於收藏,出現了專門的書畫鑒藏印。文人士大夫也開始使用並介入印章的製作,他們既不屬於一般官印的「板」,又不甘於一般私印的「俗」,當然也不滿足於先前印章的形式與使用方法,從而逐漸產生了許多全新的印章形式。除了姓名印外,還出現了收藏印、齋館印、字型大小印、詞句印等等。這些印,在形式上大致存在兩種追求,即對唐陽文官印的模仿和對漢白文印的效法,前者與唐代篆書的復興有關,後者則與金石學的興起有關。
作為實用的私印,唐宋以後,特別是到了元代,隸書印、真書印愈來愈為人們所使用,並逐漸演化為最簡樸的「元押」,它作為私印以極端簡單的形式表現,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
隋唐官印
隋唐至宋元,乃至南北朝,是中國印章藝術的相對低潮時期。隋唐官印存世極少。隋朝短祚,唐代制度據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規定要上繳廢印。一律送至禮部員外郎,先在廳前的大石上碎其字然後在銷毀,故傳世唐印更少。清以前甚少有這方面的資料,清人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錄了唐以來的官印一百多方,但只有考證,不見印文。1916年羅振玉著《隋唐以來官印集存》錄有二百八十多方,有關隋唐以來的官印方有專書著錄。
隋唐官印的一個特點是尺寸明顯增大,一般在5至6厘米見方。另一個特點是改用朱文,這是因為南北朝後紙張代替了竹木簡,廢除了泥封之制,開始用印色直接鈐蓋在紙帛上。在紙帛上鈐印,朱文的清晰醒目優於白文。又由於紙用面積都較大,以往的小印很難與之協調,印面自然也較漢魏時放大了許多。尺寸的擴大,細朱文篆體布白易失之疏散,所以隋唐以後的官印逐步脫離了漢篆風貌。為了追求章法上的勻整,對疏處以屈曲盤繞的筆畫充實之,萌發了「九疊篆"的早期形態。
隋唐官印的印文仍以標準小篆為宗,篆法圓勁朴茂,結體行刀自然流暢,體勢較為自由,顯得拙樸生動。它即不像漢魏時代那樣方正取勢、印畫布滿,轉折角度非常分明,也不像宋元以後官印那樣過於追求「九疊文」形式,而是較少模式化,印的邊欄也與印文基本相同,整體上諧調統一,氣勢渾然,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宮庭在書畫作品上鈐印,應該說始於唐而盛於宋。唐太宗曾自書「貞觀」二字的聯珠朱文印,命玉工刻成後,專門蓋在內府珍藏的書畫典籍上。之後,唐玄宗有「開元"長方印專門用作鑒藏名跡的記號。張彥遠《書法要錄》引竇皋《述書賦》載:「貞觀、開元,文止於二」。
唐宋宮廷印
宋朝皇帝徽宗趙佶雅好書畫,喜歡在御府收集的名書畫之上和自畫的作品上加蓋鑒藏印。因此,宋徽宗時代御府裝卷,常常鈐有許多印章,琳琅滿目。特劇是手卷形式,在綾天頭、前後隔水、本幅和贉尾紙等位置上,內府各印的鈐印幾乎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最多見的有「大觀」、「頤和」、「宣和」等聯珠形式的小璽印和一枚圓形雙龍印。宋高宗也有「紹興」、「御書之寶」等鑒藏印。
「朱記」官印
唐宋官印中還有末尾不用「印」,而用「記」或「朱記」的,後人謂之「朱記」。當然,這個「朱記」與泛指唐宋以後印章蘸紅色印泥,鈐於紙帛上,顯得殷紅醒目的那個「朱記」是兩回事,可以說這兩個「朱記」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唐宋朱記,具有特定的格式,它的主要特徵為:不全用篆書入印,而出現以隸書或楷書入印;印文較少盤曲摺疊,章法結構拙樸自然,不作刻意安排;四面多是長方形狀的;最後一條,也是最顯著的一條,印文最末均有「記」或「朱記"的字樣。這類官印是中下級官印的專利品,其文字樸實、稚拙,自然真率,絕無一般官印排疊裝飾、基本布滿的特徵,給人以滿不在乎、不經意而為之的感覺,甚而影響北方的遼、金。但正是這種不事雕飾的風貌,傾倒了後世無數篆刻家。結構隨意恣肆,筆畫欹斜參差,體勢屈伸,無所顧忌,字字體現出童稚之趣,給人以憨態可掬、忍俊不禁的詼諧感。但這種似跌跌撞撞的不成熟的個體,被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後,整體無不包含內在的和諧與均衡。它的美正在於有著活潑靈動的氣息,在篆法上不沿襲一般官印的規整、排疊之陳習,不追求橫平豎直,布白均勻的模式,在欹斜與挪讓中配合默契。有時將筆畫隸化或楷化,增加了線條的變化。它的無拘無束,也使不加修飾的章法布白構成那種極端無序,反而有更高層次的意境之美。它既不同於官印的整肅,也與文入印的典雅相去甚遠,而與下層百姓的質樸之風一脈相承,是傳統民間藝術在印章上的反映。
朱記的獨特趣味和意境,為豐富印章藝術做出了貢獻,其與眾不同的形制,在洋洋大觀的篆書印林中獨樹一幟,開了隸、楷書入印的先河,啟發了後世篆刻家不拘成法,勇於創新的思路。
唐宋文人士大夫印
唐宋文化藝術興旺發達,上層社會盛行雅好書畫之風。這一時期,文人、書畫藝術家輩出,書法、繪畫等藝術珍品繁多。印章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樣式,與之密切相關,自然要進入他們的行列。因此出現了鑒藏、室名、別號印等「收藏鑒賞」印並不突兀。
唐宋官印相對於秦漢官印而言,已成日薄西山之勢。因為官印形制單一呆板,不完全屬於藝術,它所體現出來的藝術欣賞性質,只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而非主觀上的追求。官印以外的名印、字型大小印、閑章,形式多樣,尤其是字型大小印、閑章,則為宋代文人藝術家所獨創,已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這些文人士大夫用印,一般仍由印工製作,但不拘泥於官印的寬邊朱文,而是朱白文並舉,多種風格兼容,在文字的使用上表現出很大的靈活性,容納了大篆、小篆、摹印篆等多種字體,和官印以九疊篆為唯一標準相比,豐富多了。其中體現出這類人群的審美取向。雖然流傳不多,但它對篆刻藝術的貢獻應該說大得多。另一方面它們沿襲古人風尚,反映出對金石學與印章的關係以及對印章自身的藝術美的追求,無疑與戰國、秦漢璽印一脈相承。從藝術這一角度看,它們才是宋代印章的主流。
遼宋官印
宋代官印的尺寸也較大,這是沿襲隋唐以來官印的特點。因文多九疊篆,也叫上方大篆,九疊的「九"字在中國古代常常是代表多的意思,並非九的確數。一般小篆書體,往往有疏有密,結體不易布滿。所以就把篆字筆畫來回彎曲盤繞,使得四面充實,布白對稱飽滿,產生均勻整齊,具有裝飾性的美感。另外,這種繁複重疊的印文又使人難以辨認,有防奸辨偽的作用,加上巨大的形制,配以比印文寬出三至四倍的粗邊欄,顯示出官府衙門的莊重整肅、森嚴而不容輕視的氣勢。另外「九"為數之終極,也有「乾元用九"的含義,以此暗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久遠」,這種帶有封建文化背景的印章形式,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的心態。所以,從宋元到明清時期的官印,一直沿用九疊篆印文。
宋代的官印,字形清晰,易於辨認,從其疊篆格式看,雖較唐代進了一步,但卻遠未達到金元時期疊繞環曲,不留空隙的地步。這種官印本身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氣質,加上當時鑄印的匠師們以此為職業,在無數次的製作中,必然要發現盤曲環繞的文字的藝術美(其實任何一種形式都有其內在的藝術魅力,關鍵在於作者是不是善於去發掘和展示)再綜合自己的藝思浸潤進去,使美的東西得以升華,更有一些職位較低的官印,如「軍資庫印」等篆字極少盤曲,線條圓潤渾厚、自然流暢,甚為可愛。因此宋代官印所具有的篆法自然流暢,講究線條豐潤圓通的獨特風貌,蘊藏著無數工匠不自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蘊藏著他們在長期實踐中迸發出的藝術火花。在中國篆刻藝術史上,它完全能據佔據一席之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官印的款識,其字體鑿刻得歪歪斜斜,自然樸拙,有的帶有明顯的落刀起刀、刀鋒偏側的特徵;粗細頓拙變化多端,這些出自當時工匠之手的鑿款,開了印章刻款的先河,這一形式的崛起和流行,打開了邊款藝術的大門,成為印章藝術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宋代官印對篆刻藝術的一個不可磨滅的貢獻。
遼官印形式同宋官印基本相似。
元文人印
元文人印以元朱文為主。所謂元朱文印實際上是萌發於宋代。其中《三十五舉》,敘列漢印篆體與印式的綱要,是最早研究印章藝術的專著。不僅如此,吾氏還有「小篆精妙,當代獨步,不止秦唐二李間」之美譽。
文人真正自己動手刻印,相傳始於王冕。王冕(1287一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貧好學,當過牧牛娃,也在僧寺做過工。曾夜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會稽韓姓得知十分驚異,收為弟子,遂成通儒。王冕游京都時,客秘節卿泰不華家。泰不華擬薦以館職,力辭不就,歸隱故里九里山,以賣畫為生。朱元璋攻下婺州後,招為諮議參軍,未等建立大明,因病卒。
王元章以畫墨梅名揚天下,作品花密枝繁,筆墨簡捷淡雅,氣息清新。亦工詩,精篆刻。著有《梅譜》、《竹齋詩集》。他用花乳石刻印的篆刻家,花乳石脆軟細膩,容易受刀,表現刀法韻昧效果極佳。從而把篆刻創作從寫篆到奏刀兩個過程用一手來完成,這一印材的發明使治印藝術很快在文人當中普及開來,為以後流派篆刻藝術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王冕的同里劉績在《霏雪錄》中載:「初無人,以花藥石刻印者,自山農始也。」又言:「山農用漢制刻圖書,印甚古。汪古熊¤巾萄所蓄頗夥,然文皆陋俗,見山農印大嘆服,且曰:『天馬一出,萬馬自喑,於是盡棄所有"」。
王冕傳世的繪畫作品中鈐有畫家自刻自用的印章,如「王冕私印"、「王元章氏」、「方外司馬」、「會稽佳山水」等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印頗有漢代鑄鑿之味,這幾方印不僅吸取漢人法度,表現了漢印的神采,而且也能刻出他自己的風恪。可塑性極好的花乳石,通過王冕精深的筆墨技法和揮運自如、痛快淋漓的刀功,的確如劉績所言,令觀者大為嘆服,是隋唐以來的印章無法與之相比的。
金元官印
金代官印總體上是承襲遼宋舊制,尤其對宋官印的借鑒較多,這是由於宋金對峙各佔半壁江山的結果。宋朝深厚的文化、思想、禮制、工藝方面的根基,順理成章地要影響文化氣質稍弱的金人,為金人所仰慕、仿效,印章自然也不例外,對可以摺疊盤曲的篆文較嚴格的小篆更易於接受。故金代用九疊篆入印十分盛行,元人更將是沿用於蒙文人印,於是,九疊文到金元時期,成為一種定製。
金代官印的印材有金、玉、銀、銅。皇帝璽印用金,稱寶,如金世宗則詔作大金皇帝萬世之寶,系龍鈕;太子之寶,為龜鈕;「洗王之印"為駝鈕。一般官印用銅,為長方形板狀鈕。鈕頂常刻「上字"。
早期金代官印,即大定和大定以前的官印,布白整齊大方,篆法流暢秀麗,純熟自然,典雅莊重,給人以美感,當是出於名家之手。如「汝陰縣印"、「勾當公事之印"等,這些印線條拙樸生趣,盤曲方中寓圓,絕去生硬呆板之病,印面字的筆畫排疊勻滿有序,卻富於變化,顯得疏密有致,靈動自如,打破了人們對金官印板滯的陳見,表現出較高的藝術審美情趣。
元代官印中,處了用漢文篆書外,還採用八思巴文入印。元官印大都為實用品遺物,非出自墓葬品。
宋元花押印
花押印又稱署押印,它是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元代的一種私印,一種刻有花押樣式的特殊格式的印章。所謂花押,就是「用名字稍花之",它是將個人姓名或字型大小經過草寫,改變成類似於圖案的符號。其最初的形態是南北朝時期的鳳尾書,又名「花書"。這種印除具有一般印章的功能外,還有使局外人不易識別和難以摹仿的作用。
元代盛行花押印的原因,是因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很多不識文字,也不擅執筆簽字畫押,於是就在象牙或木頭上刻上花押來代替執筆簽字。明陶伸儀《南村輟耕錄》中載曰:「為官者,多為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由於元代的盛行,故俗稱「元押」。此外,元代還有用蒙文刻成古代符節形式的印,從中剖開,雙方各執一半,以為「持信」,稱為「合同印」,亦屬於押字印一類。
花押印,皆為朱文,形狀多種多樣。從傳世的元朝押印來看,大體上是長方形的,有的僅一漢字,有的僅刻花押,有的上刻姓氏,下部兼刻花押。這上部的文字無論用楷書、隸書甚至篆書,都有一種古拙凝重的風格,是後世創作今體字印章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花押印,在印學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尤為文人雅士所鍾愛。它是宋元時期開拓和豐富印章藝術形式的一大貢獻。這種印不僅是對肖形印和異形印的發展,而且與肖形印、異形印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印章中那種似文非文,似圖非圖的符號圖案,大大啟發了篆刻家們的思路,加大了印章藝術的內涵和外沿。對以後流派篆刻藝術百花齊放、萬紫干紅的繁榮面貌出了一把力。不失為印壇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這種花押印到明清之際,漸漸少了。明清流傳下來的僅見一方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用的玉押。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繫,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金石」清 高鳳翰篆刻印譜《西園先生仿漢印存》
※雲花滿目,弈弈生動 王羲之《初月帖》及其章法淺析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