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豐田工程師造「AI版櫻木花道」,投籃百發百中秒殺職業球員

豐田工程師造「AI版櫻木花道」,投籃百發百中秒殺職業球員

【新智元導讀】最近,豐田的17名工程師利用業餘時間製造出一款投籃AI機器人CUE,它以100%的命中率戰勝職業球員。CUE的靈感來源於《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不過,長相相差甚遠。

新智元編譯

來源:朝日新聞、motherboard

編譯:克雷格

豐田工程師造「AI版櫻木花道」,投籃百發百中秒殺職業球員

最近,豐田的工程師做了一個投籃機器人CUE,它身高190厘米,能從12英尺(約3.6米)外的地方投籃,命中率達100%。前些天,CUE跟豐田贊助的東京Alvark隊的兩名職業籃球運動員進行了一場投籃比賽,在10個球中,機器人10投10中,兩名球員10投8中。

以下是投籃視頻:

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CUE使用右手投籃,動作比較完整,在每次投籃前頭回彎曲膝蓋並精確地把球投進籃筐。

CUE被朝日新聞稱為是AI機器人,有趣的是,製造CUE的豐田工程師們並沒有人工智慧背景,一切都是從頭開始學習。

豐田工程師造「AI版櫻木花道」,投籃百發百中秒殺職業球員

CUE的靈感來源於《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你覺得像嗎?

目前,這款投籃機器人用到哪種技術還不清楚。朝日新聞稱,人工智慧被用來教導機器人如何進行視覺識別,CUE身上設置有攝像頭,在經過20萬次投擲聯繫後,機器人以近乎完美的精度投籃。但從發布的視頻看上去機器人非常「古樸」,它只能在輪子上移動,並且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相同的動作。

此外,CUE的靈感來源於《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17名工程師參與制造這個機器人,而且都是在業餘時間完成。

稀疏潛空間策略搜索演算法,讓機器人自己學會投籃

CUE並不是第一個投籃機器人。

早在2014年,義大利的柯馬機器人Racer7-1.4曾與NBA大賽冠軍貝利內里同場競技,並在去年大戰林書豪等人,機器人對決NBA選手成績有勝有負。

不過,目前大多機器人是通過編程來實現操作,且固定位置與動作,在工程上強調反應度、靈活性以及操作的精準性。

豐田工程師造「AI版櫻木花道」,投籃百發百中秒殺職業球員

去年,林書豪在移動投籃中戰勝柯馬機器人Racer7-1.4

2016年11月,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交互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Heni Ben Amor的研發了一款籃球機器人SunDevil-RX,這款機器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使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利用海量資料庫,通過數百萬次試驗對數據進行排序來訓練機器,直到機器學會了以最佳方式投籃。

Ben Amor開發了一種特殊類型的強化學習演算法,叫做「稀疏潛空間策略搜索」(sparse latent space policy search)。這種演算法為機器人提供了其運動功能的層次結構,這樣它就可以複製和修正動態運動,就像把籃球投到籃筐里一樣。

不過,它並沒有讓機器人在學習過程中操控每一個單獨的電機,而是按照所建立的層次結構,將它們按順序操作,並將其編碼到演算法中。

通過將機器人的自由度限制在其潛在的空間策略搜索演算法中,研究人員實際上能夠使機器人的表現遠遠超過其他機器,這些機器正在自學如何執行不同的任務。以前,如果研究人員移動它的高度或調整籃筐的距離,它可能會花幾周的時間重新學習投籃,這是因為機器人會調整小的單個參數,而不是在預先設定的組中改變參數的元級操作。但用Ben Amor的演算法,機器人能夠學習如何在兩個小時內從頭開始學會投籃。

豐田工程師造「AI版櫻木花道」,投籃百發百中秒殺職業球員

Ben Amor(左一)和他的團隊成員

從前面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機器人最初的投籃技術看起來有點像把球從胸部推了出來。這種由機器人自己發現的技巧表現得很好,按照Ben Amor的估計,它每次推出動作可以下沉到上一次動作的60-70%。當研究人員抹去機器人的記憶時,機器人不得不學如何重新投籃,並且它使用的技術也是不同的,這一次它看起來更像下手拋球(underhand toss)。

換句話說,機器人已經教會了自己達到相同目標的不同方式。

參考鏈接:

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L2N5H2WL2NUTQP02R.html

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jpgn78/i-got-dunked-on-by-a-basketball-playing-robo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元 的精彩文章:

AI公司魅力榜:谷歌最慷慨排第二,最摳門的亞馬遜卻高居榜首
統覽整個學術圈:上交大發布知識圖譜AceKG,超1億實體,近100G數據量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