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金匣子現身皇宮後,趙匡胤離奇而死,1個皇子自刎,另1個發瘋
宋朝開國之後不久,在皇權的第一次交接之時,就出了大問題。按照封建時代傳統的皇位傳承規矩,「父死子繼」在前,「兄終弟及」在後。趙匡胤有四個兒子,有兩個長大成人,分別是趙德昭和趙德芳,按常理而論,下一任皇帝將在他們之間產生。事情本來非常簡單,然而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的插手,使得此事變的波折橫生。
《宋史》記載,建隆二年,杜太后病重,趙匡胤是個大孝子,日夜侍奉於床前。杜太后彌留之際,依然對帝國安危耿耿於懷,她告誡趙匡胤,宋朝之所以得天下,皆是因為周世宗把皇位傳給不懂事的幼子,才讓趙匡胤鑽了空子。為了防止重蹈覆轍,她讓趙匡胤將來把帝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她怕趙匡胤日後變卦,命人把遺詔寫好,鎖在一個金匣子里秘密存放,史稱「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千百年來一直是爭議熱點。金匣子里的遺詔,到底寫著什麼內容,目前至少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上面所說的「單傳」,即《宋史》中所說,趙匡胤把帝位傳給趙光義,以後怎麼往下傳沒有說。第二種觀點是「三傳」,在《宋史》中也有提及,讓趙匡胤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給弟弟趙廷美,弟兄三人輪一遍,最後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這樣即可保證帝位一直在成年人之間流轉,不會到小孩子手裡。從日後發生事件來看,第二種說法最靠譜。
杜太后插這一杠子,讓北宋的皇位傳承,從此變得兇險莫測,波譎雲詭。自從這個金匣子出現在北宋皇宮中,宋朝皇室成員接二連三遭遇橫禍。第一個倒霉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深夜,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英雄離奇死去,並成為一樁千古疑案。
趙匡胤死去的詳情,各種史料記載很不一致。一種是謀殺說,《續湘山野錄》記載,當夜大雪,趙匡胤把弟弟趙光義叫到宮裡,弟兄二人飲酒密談。夜半時分趙匡胤猝死,趙光義被視為最大的嫌疑人。一種是《宋史》記載,趙匡胤死後,皇后讓宦官王繼恩去找皇子趙德芳進宮,王繼恩卻把趙光義叫了進來,搶走了皇位。一代帝王,就這麼稀里糊塗離奇死去。按理說,金匱之盟已經確定趙光義是繼承人,他本無需下此死手,但如果趙匡胤違背金匱之盟,想把帝位傳給兒子,那趙光義謀殺兄長則極有可能。
趙光義繼位後,起了貪心,想把帝位永久傳承給自己的兒孫。「金匱之盟」名單上的另兩個人,親弟弟趙廷美,和侄子趙德昭,就成為他的眼中釘肉中刺。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遼國,結果遭到慘敗。宋太宗打仗不行,跑的到挺快,一轉眼沒了蹤影。宋營眾將找不到皇上,慌了手腳,以為太宗皇帝為國捐軀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大家商議把趙德昭擁立為皇帝。
事後宋太宗知道此事,十分氣惱。對侄子趙德昭懷恨在心。有一次趙德昭請求皇帝賞賜眾將,趙光義認為他在收買人心,沒好氣地說:「等你當了皇帝,再賞他們也不遲!」趙德昭一聽這話如五雷轟頂,當晚回到家就自刎而死,年僅二十八歲。
宋太宗的親弟弟趙廷美,被封為魏王,擔任開封府尹,按照「金匱之盟」約定,他將是下一任北宋皇帝。然而一場飛來橫禍卻把趙廷美至於死地。《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太平興國七年三月,有人向宋太宗告密,稱趙廷美和宰相盧多遜勾結謀反。宋太宗不由分說,把趙廷美撤職,先貶為西京留守,又流放房州,趙廷美驚悸憂憤交加,一命嗚呼,死時才三十八歲。
宋太宗把所有對手清除完畢,沒想到下一個倒霉的就是他。他的大兒子趙元佐,聰明仁義深孚眾望,被宋太宗內定為接班人。誰知趙元佐心底善良正直,且與叔叔趙廷美關係密切,看不慣他老爸為了皇帝寶座陷害親人,一再向宋太宗據理力爭,想保住趙廷美,差點沒把宋太宗氣死。
聽說趙廷美在房州死去,趙元佐心中的鬱悶憤恨和痛苦到了極點,但又無處發泄,竟然瘋了。《宋史》記載,「廷美死,元佐遂發狂」。整天拿著小刀亂捅人,還放了一把火,差點把自己的王府燒了。杜太后一個金匣子引發了多少慘劇,設想沒有這個金匣子,趙匡胤直接把帝位傳給兒子,豈不省卻多少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