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杯碧螺春 敬匠心獨運 敬吳韻古風

一杯碧螺春 敬匠心獨運 敬吳韻古風

洞庭帝了春長恨,二千年來茶更香。

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拿什麼來代表一個地方的春天呢?

是燕子回巢?一籃春筍?

或是暖陽高照?風箏飛舞?

這些都是「春天」,只是太過於尋常。倘若這些都是家鄉一方水土中特有的氣象,倒也是有幾分情懷。

對於蘇州人而言,提起春天,倘若沒有品嘗一杯猶如「鮮榨」的明前碧螺春,似乎不是一種圓滿,心中空落落的。這怕也是蘇州人的自私,先享這份大自然恩賜的「嚇煞人香」。

據了解,今年洞庭山碧螺春預計將於3月22日少量開採上市,批量上市要等到3月27日,而在這之前,太湖東西山的碧螺春試採摘已經開始。

對於茶農們來說,憑著祖輩傳下來的經驗,根據對日照、濕度和葉芽的判斷,便可感知到「採茶的時間」。

對於茶葉來說,「時間」便是他們的生命。明前的新芽和穀雨時節的炒青不可同日而語。

每天早上的四五點鐘,茶農們便開始準備好工具和乾糧,開始一天的勞作。「一年之計在於春」,他們更懂得這句話的分量。

上好的碧螺春都長在山頂,長在桔子、桃樹、李樹等果樹里。據說,這也是碧螺春茶帶有果香味的原因。

一樣的山,不一樣的山坡,一樣的山坡,不同的坡面,任何一個環境要素的變化都會給茶的品質和口感帶來很大的區分。

隨著氣溫的逐漸上升,茶芽生長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前天剛摘的枝頭,今天又長出了新芽。茶農們為了保證新茶的口感和「顏值」,便一直小心翼翼地在與時間賽跑。一天12個小時,採的量也就一斤左右。

在採茶的時候,形狀與規格都是有選擇性的,不過,大體的判斷標準並不複雜。

上午採好的茶葉,中午之前便要送下山炒制。下午採好的茶葉,傍晚前便要送下山。倘若晚了些時間,綠葉便要開始變色,半天的功夫也就白費了。

炒茶,是一門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技藝,師父傳給徒弟,長輩傳給子孫,各家的功夫大體相似,比的還是茶、火、鍋與人的融合,講究的還是一個「規矩」。沒有三年五載的「內功」,則稱不上炒茶師。

採回來的青葉需要經過細揀,去處雜質以及次等品,保證每一根都是新芽。一斤上好的碧螺春要用要6——7萬根「芽頭」來製作。

揀完之後的鮮芽,需要分配好重量,一斤3兩至一斤4兩為一鍋。多了,則茶葉顏色發烏,少了手會打鍋。

炒茶,基本都是純手工進行。

殺青:大火將鍋的溫度燒至300攝氏度,再將青葉倒入鍋中。第一環節比的是速度,「手不離茶葉,茶葉不離鍋」,慢一拍則會聞到焦糊,白費了功夫。

揉捻:當鍋溫燒至70攝氏度左右,便要用手將茶葉反覆揉捻、翻炒。手太松或者太緊,茶葉就容易變形或者斷碎。

搓團:鍋溫燒至50-60攝氏度,用手邊炒邊將茶葉搓成小團,再抖落,再搓成團。此時,茶葉便開始捲曲似螺,身披茸毫。

烘乾:鍋溫約40攝氏度左右,當茶葉八成干左右時,採用輕揉的手法,固定形狀,蒸發水分。

當茶葉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它攤放在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

40分鐘的精心炒制。每一分鐘都是對分寸的拿捏,歲月的磨合與經驗的延續,更是對生命的尊重。

如何挑選碧螺春?

挑選上好的碧螺春,不需要與其他的茶葉進行比對。千百年來,茶農們在與碧螺春相處的時間裡,已經總結出了規律。

碧螺春傳統製作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西山茶葉協會副會長馬國良給了一個鑒定的方法。

其香:清香陣陣,讓人心曠神怡。

其形:纖細嬌嫩,絨毛編體,楚楚動人。

其味:回味甘甜,適口鮮爽,健人脾胃。

其色:一杯清水,放入此茶,即有渾濁(茸毫溶於水)。

淡中有味茶偏好,

清茗一杯情更真。

一杯碧螺春,

敬匠心獨運,

敬吳韻古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生活 的精彩文章:

晚上睡不著 早上醒不了?中醫專家支招幫您擺脫「春困」

TAG:蘇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