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嵊州金庭紫藤山:千古書聖——王羲之墓

嵊州金庭紫藤山:千古書聖——王羲之墓

圖文/ 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也不知道嵊州方面是怎麼想的:從公路到王羲之的墓道前面還是隨隨便便臟不拉幾的一小段碎石土路,石牌之後才是規規整整石頭砌成的小道;旁邊是氣宇軒昂的金庭觀,前面還有一整片方方正正的大石板鋪砌的場地;既不在墓道前也不在金庭觀門口,而是兩者之間兩頭不靠的地方放了一張不知從哪弄來的一張學校課堂不用的殘破課桌,坐著一個睡眼朦朧困絲耷忪的猥瑣老頭;不管你往觀那走還是墓道走,他都不聞不問,當你走進觀門或者走到牌坊下繼續往裡踩上墓道的那一瞬間,他會嘰里呱啦含糊不清地叫住你,然後撕出兩張不膩不三的定額票據,再自說自話莫名其妙地在剛才趴著枕頭下的一個皺皮旮沓本子上登記些不知什麼。好在去的人一個個都遠道而來都興緻勃勃,沒有人想和他嘰咯嗎咯多啰嗦,斤斤計較容易敗壞了高漲的情緒。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耳熟能詳的《蘭亭序》。

東晉王羲之寫的,也是個稱得上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天下無人不識君的主,被後世稱之為「書聖」,雖然不能和一張一弛一文一武的孔子孫子平分秋色同日而語,但是也類似於文聯下面一分支。王羲之,也被稱之右軍,在毛筆字這一塊上,可以稱得上是登峰造極,無人能出其右。

關於王羲之的墓地,從來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眾口難調各執一詞自圓其說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紹興縣誌》上說,是在過去會稽的雲門寺;《諸暨縣誌》上說,是在諸暨的苧羅山;乾隆年的《嵊縣誌》說:「金庭觀乃右軍古宅,有書樓,墨池。年五十九卒,葬剡之金庭瀑布山(又名紫藤山)。」且管不了那麼多了。反正這會是在嵊州,我是眼見為實,有記載,有實物,信不信由你。

公元307年,為避西晉的「八王之亂」,王氏家族隨琅琊王司馬睿南遷到建鄴(南京),定居在烏衣巷。後來唐朝詩人劉禹錫有首七律寫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的王,就是王氏家族,說明王家曾經還是非常顯赫的。5歲起,王羲之跟著叔父王廙讀書,跟著女書法家衛夫子學習書法,23歲就在朝廷做了秘書郎,後來歷任臨川太守、寧遠將軍、江州刺史、護軍將軍、會稽內史、領右將軍等職,也是官運亨通。

當然,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從來也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王羲之公務繁忙不忘習書法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自成一家,影響深遠。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紹興蘭亭,相約了謝安、孫綽等40來位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一起吃吃喝喝寫寫畫畫例行聚會,曲水流觴,美其名日叫雅集,別人都在那推杯換盞稱兄道弟搖頭晃腦吟詩作歌匯詩成集。

作為主人王羲之自然不會少喝,喝高了,醉意朦朧興高采烈的還得拿張紙記錄一下活動的情景吧,於是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其時酒到酣處,天時地利人和,鬼使神差,如有神助,王羲之感嘆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思如涌,信馬由韁,筆墨隨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效果發揮極致,一揮而就,堪稱神來之筆,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幾乎一個漫不經心的隨意率性而為,讓他青史留名永垂不朽,相聚蘭亭,遂成絕唱。所以這其實就是個草稿,28行,共324字,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字字寫法不同。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兩年後,永和十一年,就是355年,王羲之不想在官場上混下去,想趁著還有點體力和精力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棄官隱退,遍游浙東忘情山水,後攜妻帶子來到嵊州金庭定居。不久,詩人許玄度從蕭山遷來,築「知已墅」而居,與王羲之為一里之鄰;高僧支循也來此建「銀庭寺」,創立「即色宗」。從此,三人終日相聚,遊山玩水,吃吃喝喝,賦詩揮毫,下棋撫琴,嘯風弄月,修書教子,論道辯佛,領一時之風騷。

晚年的王羲之在此生活了七年,後來著名的《東方朔畫像贊》《鼓山題辭》《筆陣圖》《筆勢論》《用筆賦》《草書勢》《萬歲通雲帖》等名帖都是在這寫下的。據《王氏宗譜》記載,王羲之晚年把山東琅琊老宅舍為普照寺,把會稽故宅舍為「戒珠寺」,本來還想把金庭故宅舍為道觀的,結果這事是由五世孫王孟平繼承遺志完成的,舍宅為「金真觀」。後來南齊高帝賜名「金庭觀」,裡面還增設了佛殿,連同原來的「三清殿」和祭孔書樓,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三教合一」的場所。

近年來,就在這蕩然無存的原地,嵊州市政府斥3000萬元巨資,重建了北面一組的「右軍祠」,南面一組的「金庭觀」,西側一幢的「雪溪書院」,以及書畫長廊、書法園林等等。現在的右軍祠是按康熙年間的《王氏宗譜》圖示復建的,正殿為三間硬山式建築,兩側各有二間偏房。正殿中央立有一尊王羲之根雕塑像,為嵊州著名根雕大師浙江省根協主席鄭劍夫的作品。殿內牆上陳列有王羲之南遷後的活動圖文。

而在金庭觀側面是大山南側的一片緩坡,墓道入口有石牌坊,上書「王右軍墓道」,這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建的原址原身。路邊都是果園與林木,遠看山上春有紅梅爭艷秋有霜葉正紅,色彩斑瀾十分絢麗。沿坡而上王羲之墓道,長190米,卵石鋪地,柏樹夾道。路邊一幢土坯房,牌子上寫著「墓廬」二字。有介紹說,東晉陞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於金庭故居。晉穆帝哀贈其為「金紫光祿大夫」,而操之、獻之等子孫遵父旨固讓不受。建墓於瀑布山南麓故宅之旁,子孫築室為廬,守墓盡孝。

這項家規一直流傳至今,現住在墓廬里的是王羲之五十六代孫叫王糧才,今年已5、60歲,從他記事起,就一直住在墓廬。他的爺爺、父親也都是守墓人,說是文革時金庭觀本已殘破,王羲之墓碑被推倒後,他們幾個王家子孫偷偷地把墓碑抬到水渠底下,碑文朝下,當洗衣石板用,才僥倖矇混過關沒被敲碎,也就是現在立在墓亭中的那塊碑。墓道門也被拆了,他們藏匿了幾塊石料,後來重修墓道門時把它放在了上面,其餘都是新刻制的。

再順坡往上,就是王羲之墓。墓為圓型,高1.7米,墓徑4米,青石砌築,墓前歇山頂碑亭是另外路亭借移至此。墓碑向南,上刻「晉王右軍墓」,碑亭石柱上刻有柱聯「一管擎天筆;千秋誓墓文」。旁邊石碑上刻有一篇《瀑布山尋墓記》,字跡已模糊不清。大意是說湖州的吳興寺和尚杲聽師父智永和尚說,王右軍為其七世祖,宅在剡溪金庭,葬於其地。隋大業辛未年杲游天台、過金庭,尋右軍墓於荊榛之麓,略備山形之制,墓而不墳,朴而不甃(磚砌)。遂與右軍八世孫乾復等共圖之,立志石,作享亭,以便歲時祭祀。嗚呼!昇平至大業二百五十餘年,而荒湮若此,則千載之後,將何如哉!

一語成讖,吳興寺和尚1400年前的擔心,還真是被他不幸而言中了。我們現在的見到的王羲之墓是明代人初建、清代人重建,文革後1984年重修的紀念墓。

墓台左側平地上立有一塊石碑,是1997年日本天溪會友人抄寫的一篇王羲之《蘭亭集序》。旁邊種有幾棵日本櫻花,是日本友人宮原敏子於1989年前來種的櫻花。墓台下面旁邊還有幾塊碑刻。一塊是日本僧人、高野山大學教授、文學博士、金剛峰寺耆宿靜慈園題寫的一首詩:「風信源源繼禊亭,筆歌墨舞賦流形。日中書聖千秋業,共此越州山水靈。」碑後刻有一篇《弘法大師空海越州碑緣起》,大意是說,日本高野山密宗開山祖師空海入唐求法佛門,廣及儒道百家,華夏藝文並所探究。既得青龍惠杲正傳衣缽,更能紹繼右軍蘭亭之遺緒……學成歸國,待舷越州數月,遊歷剡溪、百丈岩,又到金庭追尋右軍遺蹤,緬懷先賢,立碑於此昭告人天。另一塊是立於櫻花林中的石碑,上刻「日本書法團體天溪會敬仰書聖王羲之,屢至金庭朝聖,時值乙丑陽春,會長南鶴溪率眾誠植櫻花,傾注一片真情,翰墨書藝,四海飄香,書聖遺風,代代傳承。日中人民,友誼長存。2009年3月。」

說起來的確也是,日本人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還真是持之以恆發自肺腑敬仰有加,這一點,毋庸置疑,也毋庸忌諱。而嵊州金庭紫藤山此處古柏參天,瀑布掛潭,青山環抱,碧溪蜿流,也的確是瞻仰、拜謁書聖的絕佳勝地。

八坼:一座已然被漸漸廢掉了的古鎮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乎 的精彩文章:

城市印象:海島之城廈門 一
櫻桃花開獨秀春,婀娜枝香渾如醉

TAG: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