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霍金帶給我們的啟示-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霍金帶給我們的啟示-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往年的3月14日是圓周率日,是π節,但是2018年的π節卻成為了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甩開束縛了他近50年的輪椅,飛向他最嚮往的宇宙星辰的日子。我是一個自然科學愛好者,很喜歡看BBC的科學紀錄片,在緬懷這位科學巨人的同時,我想站在一個曾經的學生、現在的家長的角度來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霍金?就從家庭和學校兩方面分析吧:

1

家 庭 教 育

1.注重吸取知識,並不僅僅局限於學校課本。

霍金出生在二戰時期,是最動蕩不安的年代,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父母依然努力培養孩子對知識探索的興趣,徒有四壁的家中觸手可及的是書,他們家最愛的集體活動就是看書、看書、看書……通過讀書,讓孩子接觸知識,發現自己的興趣,而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

2.放養但不放縱。

霍金的父母採取放養的形式,給了他足夠的自由,喜歡拆東西就拆東西,喜歡躲在房間發獃就躲著發獃,喜歡在博物館待著就在博物館待著……他的父親甚至是他的數學和物理學「教練」。放養給了霍金追求理想的自由,但是他的父母也給了他明確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努力去實現理想,而不僅僅是追求。

3.樂觀與堅強。

霍金的家族並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家,而且又出生在戰亂時期,他完全有理由不思進取,家庭條件差,命運不公,反正努力也沒有用。但是霍金從祖父母那一輩人身上繼承了內心強大的性格,信奉堅強至上,在數十年的重病折磨中依然保持著樂觀、堅強的心態。

2

學 校 教 育

1.培養能力,創造想像空間還是灌輸知識,完成標準答案?

霍金的中學成績一般,沒進過前二十,但霍金父母從不過問他成績,也不逼他考前幾名,反倒是鼓勵他尋找自己的興趣。在十三四歲時,霍金髮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從那時起開始設計遊戲、棋局、迷宮,這些經歷不斷的開拓霍金的想像空間,更是不斷的挑戰了我們人類的意識極限。

反觀我們國內的教育現狀,灌輸知識,強記答案,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買個好房子,娶個好老婆……大部分國人的一生也像設定好的答案一樣標準,如果人生都是這樣的標準答案,還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呢?

2.揚長避短還是取長補短。

每個人本來都是天生我才,奈何最終被教育的千金散盡。這個「才」是天賦,也是需要挖掘的興趣所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有動力學,學的好就會釋放天性;如果沒有興趣,只是單純的為了學而學,那純粹是完成任務,也就不可能釋放天性。每個孩子都是有天賦的,但是國內的教育環境往往框住了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壓抑了天賦的孩子,被迫放棄最擅長的領域,而去取長補短,最終只是變成了平庸的人。如果霍金的父母、老師也要他必須成績名列前茅,可能他就沒有機會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也就沒有那麼多時間搞科學研究,世界上也就沒有這麼多驚人的宇宙論了。

3.鼓勵還是批評。

上中學時的霍金並沒有過早的展示驚人的才華,但是他的數學老師覺得他很聰明,一直鼓勵他,讓他有了強大的自信心。還指導他和一些精英同學用舊零件設計了一台電腦,當時只有英國國防部和幾個大學有電腦,這件事讓霍金第一次成名,上了當地的《赫芝廣告報》。從此他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17歲就上了父母的母校牛津大學,比同學們歲數都小。千百次的鼓勵可以使傻瓜變成天才,而千萬次的批評也能使天才變成傻瓜。

教育從來沒有固定的方法,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天賦,但是總會被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扼殺,如果我們能從這個特立獨行的家庭背後,看到熱情和幹勁,看到對世界的獨特認知,看到他們不會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這就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威久留學 的精彩文章:

留學美國,起初的生活是啥樣子?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介紹

TAG:威久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