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配樂師背後的心酸

電影配樂師背後的心酸

電影配樂並非是一般大眾看電影時會拿來作為評估的選項,不過相信在觀賞《電影配樂傳奇》後,無論對配樂有興趣或沒興趣,都會對電影這門藝術、尤其是配樂,它在影史發展的歷程有多一些的理解。

有人一輩子可能從來沒有注意過電影的配樂。當看完一部電影,大多談論是它的劇情、導演手法、攝影和剪輯,而不怎麼留意全片聽到了哪些旋律,也不怎麼察覺那些伴隨電影出現的音樂有什麼樣的表現。

我們多半關注視覺上看到的,而不是聽覺上聽見的。特別是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分心去記得聽到哪些聲音,甚至也忽略了我們聽到了什麼,尤其當無論是看國內、國外片都加上字幕時,我們的視覺運用的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忙碌。

然而,這並不表示聽覺的感官沒有發揮它該有的作用,只是在取捨下,聽覺往往變成襯托視覺的輔助,成為讓畫面更加生動活潑的背景存在。

在難得聚焦電影配樂這一環的紀錄片《電影配樂傳奇》,將電影配樂在影史上的發展作了大致的片段簡述,從早期默片時代、有聲電影到西部電影,然後再到經典的好萊塢電影如《大白鯊》和《法櫃奇兵》及《星際大戰》,大略將配樂的發展和風格演變脈絡化,並介紹當中幾位出名或重要的電影配樂家。

紀錄片前半段所摘要的配樂歷程,也點齣電影配樂與電影從最初就密不可分的關係。電影作為與人溝通傳達的藝術,也讓音樂成為與之相輔相襯、傳達情緒與感覺的一種必要路徑,也可說是一種藝術形式。

從人聲還未出現在銀幕的年代,電影院播放時就有了「配樂」的輔助。無聲放映的電影院里,有專門在放映過程中彈風琴幫忙伴奏的人,風琴師彈的是電影公司給的樂譜,有時還靠自己靈機一動配合畫面作曲。

到了有聲電影的時代,《電影配樂傳奇》揭示配樂的演進在不斷突破過往傳統,龐大雄偉的管弦樂首次放入電影,並獲得空前成功的,便是怪獸電影的經典之作《金剛(1933)》,由馬克斯史坦納 (Max Steiner)找到了適合此電影的靈魂,管弦樂帶來災難性悲劇的強大感受,讓金剛攀上帝國大廈的驚奇震撼得以烙印在心上。

或許對完全沒接觸電影配樂的觀眾來說,《電影配樂傳奇》可能會有一點辛苦,但當紀錄片走到約翰威連斯的段落,相信當代觀眾都會極有感觸;而對有在接觸電影配樂的觀眾來說,《電影配樂傳奇》替以前到現在的配樂,尤其是「好萊塢主流電影配樂」這一塊作了大方向的整理,也進一步拍攝了配樂錄製的過程、錄音場地、配樂的一些流派(親自指揮或坐鎮錄音室),也介紹了那些不須綵排與事先看譜、就能立即上場合奏的專業視奏樂手們。

的確,電影配樂並非是一般大眾看電影時會拿來作為評估的選項,不過相信在觀賞《電影配樂傳奇》後,無論對配樂有興趣或沒興趣,都會對電影這門藝術、尤其是配樂,有多一些的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巫解說 的精彩文章:

看王家衛的電影,最好選個合適的時間段

TAG:小巫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