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武庚是怎樣的一個人?『三監之亂』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武庚,名祿父,商紂王帝辛之子。周朝建立後,武王姬發為了安撫殷商遺民,封祿父於殷故都。
武庚
史書中,對於祿父,除了他受封於殷故都外,就只有他夥同『三監』作亂,兵敗被殺的記載了。
所謂『三監』,指的是武王姬發的三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
武王封祿父於殷故都,管理殷商遺民,但又恐其生亂,就將自己的三個弟弟封在了祿父的四周。管叔鮮在東,蔡叔度在西南,霍叔處在北。因三人的主要功能是監督武庚及殷商遺民,故而將三人合稱為『三監』。
『三監之亂』,是指武王死後,周公旦立其少子成王誦為王,自身攝政代行王權時,三監、武庚,及東南徐、奄、薄姑等方國夥同發動的一場叛亂。
三監之亂
這場叛亂持續了三年之久,以武庚等人的失敗而告終。武庚與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霍叔處被貶為庶人。而那些參與作亂的方國,也都在此後兩年內,相繼被剿滅。
明明是周王室的宗親,深得武王信任,擔負著防止武庚作亂的『三監』,為何最後會同武庚及東南諸方國一起,發起了這場針對周王朝的叛亂呢?
在我看來,其根源就在於周公旦攝政代行王權。
周公旦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按照商朝時期沿襲下來的兄死弟及的王位繼承法,身為文王第三個嫡子的管叔鮮應當繼承王位。但因周公旦立成王誦,致使管叔鮮喪失了王位,管叔鮮為了本屬於他的王位,才發起了這場『三監之亂』。
但實際上,周王朝從其先祖后稷起,使用的便一直都是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且成王誦在武王時期,就已經被立為太子了,是明確的第一王位繼承人。
周成王
從未有過涉及王位的可能的管叔鮮,自然也就不會因為成王誦登基而發動叛亂。
根據管叔鮮及群弟散布的謠言,以及太公望與召公奭的反應,都可以驗證我的這一觀點。
管叔鮮及群弟散布出的謠言是『周公將不利於成王』,而太公望、召公奭二人也是在聽到了這樣的謠言後,才對周公旦有了疑心。
太公望與召公奭會因為一個謠言就起了疑心,正是因為周公旦攝政代行王權。要知道,在當時,周公旦是有屬於自己的封國的。而按照周法,諸侯不經允許是不可以擅離封地的。
『我們都老老實實的在自己的封國待著,只有你周公旦跑到了豐邑,還攝政代行王權,是不是你要篡位當這個王?』
這應該是當時太公望與召公奭內心生疑時的真實想法。否則,不論周公旦怎樣解釋,不論周公旦做出怎樣的行為,太公望和召公奭都不可能打消對周公旦的猜疑。
周公旦的做法沒有得到管叔鮮等『三監』的信任,是這場『三監之亂』的導火索,也是這場『三監之亂』的根本原因之一。
這場被稱作『三監之亂』的叛亂,更像是殷商遺民,特別是那些過去在殷商統治時期的既得利益者自身利益在周王朝統治之下蒙受虧損,及部分在周王朝的統治下沒有能夠得到令他們滿意的利益的其他勢力,為了自身的利益所進行的一場武裝反擊。
『三監』為什麼會與他們夥同一處,史書中並未記載。或許是相互利用,或許是一方被脅從,又或者有著其他更加複雜的因由……
但是,通過這件事,我們或許可以對武庚這個歷史上記載不詳的人有一些認識。或許他胸懷復國之大志,外不顯於形,內蘊萬千謀;或許他庸碌無為,於亂局中任人擺布……
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場『三監之亂』,對於武庚這個人又有著怎樣的看法?
TAG:歷史天天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