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利用各種探測平台,整合成導彈防禦系統

利用各種探測平台,整合成導彈防禦系統

目前為止,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並不是基於單套設備的系統,如基於宙斯盾驅逐艦和單個巨型SBX-1雷達。與此相反,尤其是針對遠程洲際彈道導彈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它需要利用各種不同功能和不同的探測平台,這意味著太平洋收藏家號、霍華德·O·洛倫森號、無敵號和SBX-1需要整合在一起為真實攔截行動提供數據支持。

該思路是利用大量分散在潛在導彈飛行彈道周圍的探測平台,建立高質量和重疊的威脅態勢感知。如果導彈被判定為威脅,可能會有一到兩個攔截器來對付它。如果不認為是威脅,它能正常落到海里。實現這種目標分類不但需要高精度的數據支持也需要近實時的數據傳輸保障。

不用再在全球建造昂貴的固定雷達,小型化和更新技術使得功能強大的探測裝備能被安裝到海上、甚至在探測和對抗短程戰區彈道導彈時它們可以在陸地上運輸。

擁有移動探測裝備意味著你可以根據存在的威脅來重新部署你的裝備,同時不固定的位置也間接導致很難通過轟炸或干擾來摧毀它們。

此外,這些雷達系統的確不在乎船的類型,這在導致更易於參戰的同時,反過來也更有利於在需要時退役。多個海基彈道導彈跟蹤測量裝備也提供了對遙測流丟失的冗餘,這種丟失可能是因為數據傳輸鏈路的丟失,也可能是電源故障,而不一定是雷達故障。

這種通過數據鏈接共同工作的昂貴複雜的「雞尾酒」技術實現了一個在各個飛行階段的高解析度彈道導彈連續軌跡。隨著這些系統的發展,監控導彈試驗的試驗船能在緊張時期參與監測實際導彈發射。

某種意義上,它們已經通過監測其他國家的試驗發射執行了情報收集和條約核查任務。但是,如果面對真正可能發生的導彈發射,那麼讓它們待命就意味著導彈發射的幾率很大。

幾秒鐘內,宙斯盾驅逐艦就判斷出導彈已經超出它的射程範圍,無法採用應急發射方案來擊毀這個迅速上升的洲際彈道導彈。

當導彈助推階段結束時,使用在大氣層外跟蹤無火焰飛行物的小型低軌衛星網,即空間跟蹤監視系統(STSS),用它的紅外感測器和太平洋跟蹤者的雷達一起對導彈實施跟蹤。這些信息融合在一起為彈道導彈防禦和早期預警網路的所有「參與者」提供了一條獨立的高精度導彈軌跡。

一旦太平洋跟蹤者雷達丟失目標,飄浮在夏威夷北幾百英里的大型SBX-1,通過使用太平洋收藏家和空間跟蹤監視系統的遙測信息,使該威力巨大的雷達瞬間就指向正確的位置實施跟蹤,並通過區分釋放誘餌進一步提高對彈頭的有效跟蹤。

隨著導彈射程達到數千英里,只有SBX-1與空間跟蹤監視系統能夠通過網路將關鍵跟蹤數據傳遞給所有參與者,也包括導彈防禦署總部和五角大樓。

離加州海岸500英里的霍華德·O·洛倫森號採用S頻段雷達快速掃描到重返大氣層的飛行目標,同時用它的X頻段雷達驗證SBX-1的誘餌誤差數據,並與持續傳輸的空間跟蹤監視系統數據進行交叉核對。

洛倫森號和所有參試裝備的遙測數據被不斷地傳遞到導彈防禦局和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FB),那裡的兩架攔截器將確保在再入彈頭分離前擊毀來襲導彈。

加州發射的攔截器通過洛倫森號和SBX-1提供的中段更新鏈路數據直接引導飛向來襲的洲際彈道導彈。當攔截器以每小時數千英里的速度接近時,第一發攔截器的攔截武器被釋放,但在它接近來襲彈頭時紅外導引頭失靈。第二發攔截器的攔截武器成功釋放,在加利福尼亞海岸1200英里外跟蹤並摧毀了來襲的洲際彈道導彈。

無敵號確認彈道的四個目標為中程彈道導彈,並切換到X頻段雷達模式以便在助推階段結束後進入非動力階段時精確地跟蹤該中程彈道導彈。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軌的空間跟蹤監視系統有無法跟蹤高空水平飛行目標的缺陷。

無敵號的持續更新數據與附近海軍宙斯盾號的雷達圖像融合指出其中一枚導彈已偏離方向而自毀,另三枚導彈仍朝阿拉伯半島的戰略目標飛行。宙斯盾驅逐艦向三枚導彈各準備了一對SM-3攔截器並實施快速發射。很快兩枚導彈被確認擊毀,剩下的那個更先進的中程彈道導彈釋放了誘餌,攔截它的兩枚SM-3都失手了。

與此同時,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的陸基移動式AN/APT-2雷達和PAC-3愛國者導彈基地已經進入高度警戒狀態,並在導彈下降時監視導彈飛行姿態,根據飛行情況實施攔截器發射,發射器發射的彈頭分離出兩枚愛國者導彈攔截器,很快第一個攔截器擊毀了來襲的彈頭,第二個愛國者攔截器則在操作員的命令下自毀。

相關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達通信電子戰 的精彩文章:

MIT發布2018年10大突破性技術,我最關注的是:對抗性神經網路
應對不同雷達,干擾措施有效所需要的干信比

TAG:雷達通信電子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