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媽媽沙龍《愛的藝術》讀書會核心分享
這是花生媽媽沙龍(微信號:pdfamily)第167篇原創分享。
花生媽媽沙龍《愛的藝術》讀書會核心分享
時間:2018年3月14日10:00-13:30
主持:花生媽媽
弗洛姆認為,
要掌握愛的藝術,基本條件包括:
自律、專註、耐心,以及極大的興趣。
我們的讀書會恰恰符合這些條件。
讀書全憑自律,
閱讀、整理和傾聽的過程都需要專註投入,
將一本本書細細消化需要耐心,
參加的意願和行動背後需要興趣。
這篇文章是由每位成員一字一句寫下來,然後由我編輯而成。
因而,在這裡,
除了閱讀和學習,
我們還在培養愛的能力。
感謝小蜜蜂的支持,
感謝敏敏親手烘焙的麵包,
感謝每個人的分享,
所有的這一切,
都讓我們在愛里相遇並成長。
管理員 茵茵:愛是信仰的一種行動
初讀的過程頗為艱澀,直到實踐篇才漸入佳境;讀完全書之後又從頭細讀,艱澀的詞句漸漸清晰,能量湧進來。
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而不是:「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不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愛是一種個人體驗,每個人只能通過自己並為自己得到這種體驗。」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因素,是信仰的一種行動。
為了獲得愛的能力,我們需要修習愛這門藝術。首先,我們要對這門藝術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讓我們保持積極探究的狀態;然後抱持著極大的耐心,通過自律的內在驅動,將所有的專註力集中到修習中來——
獨處時,不會恐懼於孤獨,即便不做任何事,都能從寧靜中獲得力量,找回「自我」的感受,滋養「自愛」的力量;與人相處時,克服自戀,在任何一段人際關係中,學會保持清醒、時刻覺察且專註地傾聽。
保持清醒能讓我們獲得理智,擁有客觀思考的能力,促使我們放下評判,以開放的心態認識和接納彼此本來的樣貌。懷著以理智為基礎的「謙恭」之心,我們也將無限趨近「博愛」的真諦。
接納和愛可以帶來前所未有的勇氣,讓我們充滿創造力,有力量在堅守界線的同時積極地選擇「健康的給予」。從專註做每件事開始,以「珍惜當下,著眼於現時現地的生活」作為信念乃至一種生活態度的信仰,每一刻的幸福感的累積就會無限放大。如此,我們也無需耗費能量徘徊在對過去的懊悔和對未來的焦慮之中,因為現實現地的幸福感已經足夠鼓勵我們以愛喚愛。
最後,帶著閱讀去實踐。深度認識每一段關係中的真實自我,審視每一段關係中最本質的愛,拋開「利己」和「忘我」,實踐健康的給予。
用弗洛姆的話勉勵自己:「愛一個人就是要獻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報,但相信自己的愛一定會喚起對方的愛。」
PD14+EC14 李敏:愛是可以學習的
曾經以為愛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由原生家庭決定的,陷在原因論里沒有出路。
這本書列舉出人們對愛的誤解「歸根結蒂愛情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 理清了世間各種愛,最終的落腳點在如何學會愛:即使現在的社會節奏,大環境對於愛的能力的獲得有阻力,仍抱持著對「愛一個人就是要獻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報,但相信自己的愛一定會喚起對方的愛」的相信,去實踐愛的練習,投入熱情地練習自律、專註、耐心,克服自戀,最終會習得如何去愛。
PD30+EC01+ECT01 楊洋: 痛過之後的領悟更精彩
如果一個人沒有經歷過痛,大概不會深刻思考這個哲學問題,也不會通過自己的經歷造就創造性的自我。愛的藝術,對於我來說像一個禮物,讓我真的開始探究什麼是愛。
愛不是服從,也不是控制。我們需要定下心,拋卻浮躁,好好向內了解自己,看見自己,這亦有助於看見他人。即使最終我們可能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他人,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積極的。
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很多人都糾結於對方愛不愛自己,以此來判定自己要不要付出愛。「給」不是奉獻、不是自我犧牲,而是人發自內心的對喜愛之人的積極的關注,恰恰因為我給了,所以我是有力量的,從我生命力中自然流淌出來的愛才會讓我富足,讓你歡喜。如果一旦在愛中斤斤計較彼此得失,那麼人性中的愛就變得狹隘了。
愛需要尊重。尊重就是要學會實事求是地看待對方,認識對方獨有的個性。努力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回想自己對於夫妻關係的處理,我總是要求對方變成我希望的樣子,而不去接受他本來的樣子,同時將全部都壓在他的身上,依戀、幸福,因此我們的關係就是牽一處而動全身。現在來審視這樣的關係很不健康,也不會穩定。就像書中說的,大概只有當我自己達到獨立,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獨立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別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尊重對方才成為可能。
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愛一輩子的諾言就沒有基礎。一種感情容易產生,但也許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我的愛光是感情,而不同時又是一種判斷和一項決定的話,我如何才能肯定我們會永遠保持相愛?
所以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缺一不可吧。我們不是因為不被愛,不是因為愛的對象不對,而是我們欠缺愛的能力,這是一門藝術,需要學習和練習。
一直以為公主和王子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所有的童話都是如此,但現實是需要彼此努力和共同成長的。從今天起,告別自己的小公主,修心修境,學著做一個獨立的人,享受孤獨,學著幸福,學著愛!愛情就是一個人很幸福,兩個人更精彩。
PD25 慶華:內觀外感 前路明朗
從這本書以及讀書會中收穫了三個觸動:
1、內觀:花生媽媽對愛的詮釋,愛是深入的了解和看見,也就是書中提到的「認識和尊重的意義」。我們太習慣用自己的理解去評判他人,沒有耐心甚至沒有意識去真正體會事件背後的那個人,於是我們或背道而馳或漸行漸遠,誤解了對方也未能理解自己,這何嘗不是一種損失?
2、外感:任萌提到書中「關於了解不要一知半解,要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的觀點,她「做深做精」的決定也給了我力量,意外地給我指明了方向。像她說的,既然我一直都在做這件事情,那做精的確是相對來說最好的選擇之一,此刻的我很認同。
3、角色:作為母親,除了我已然感知到的傳遞給孩子對生活的態度外,也應該像瑩瑩分享花生學校那個案例一樣,引導孩子用更客觀的視角去體悟周圍人的情緒和做法,這也是提升她幸福感的一種能力吧。
感謝每個分享者帶給我的力量和愛。
PD42+EC14 任萌:深入了解 紮實精進
讀到第三遍,才感受到這本書字字珠璣,彷彿要把對愛、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統統分析、整合,讓人忍不住要一看再看。
愛需要學習。不是學習如何對別人好,或者如何對自己好,而是要先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缺失的人格拼圖,這樣才有自愛與愛人的基礎。不要一味強調先天和本能而放棄學習和進步。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
本書對尊重的闡述精準且直抓要點。我們常常把尊重放在嘴邊。但尊重彷彿是一個朦朧的概念,似是而非不得窺見天顏。這本書讓我看到,在所有關係中,尊重應該是最基本的相處方式。而尊重與界限,與課題分離,與信仰的獨立性,這些關鍵點都有機相連,不能孤立地去解釋和理解。
現階段,我需要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在遇到煩惱的時候及時自省,而不是任由自己陷入之前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慣性。
同時,了解是要深入事務的內部,而不是滿足於一知半解。我總滿足於對事物的一知半解,急於吸取各種知識,以求得到他人的認可,這樣的目的虛浮無力。我需要沉下心來紮實精進地學習和成長。
PD24+EC03 雨霏:愛的聖經
這本書是我的《愛觀》,像聖經一樣的理論性的指引。分享幾段摘錄:
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永遠得不到滿足。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給的最重要範疇還不是物質範疇,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範疇。他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
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快樂。
PD17 羅01:感動、愉悅和由內生髮的生命活力
這本書從高度和深度上詮釋了什麼是愛以及實踐愛的方法,讓我認識到需要通過自律、專註、清醒、耐心和極大的興趣去尊重和深入地認識對方,以發展自己愛的能力;喚醒對方積極的生命力;放下自我活出新的自我。
我所追求的是內心的自由和獨立,可以通過禪坐獲得經過的最高積極性。
這本書還顛覆了我對信仰的理解,弗洛姆闡述合理的信仰是紮根於自己的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念,一種符合建築在自己真實經歷上的、堅定的、信念的確認,是全部人格魅力的一個性格特點。這讓我更加堅定地要活出真正富有愛的綻放人生!
原來,愛不是一種你投入全身心感情,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就能夠獲得。反而,「忘我」只會適得其反,無論對於愛情還是親情。真正的愛是需要虔心學習才能夠獲得的一種能力。愛,是需要極大的熱情去學習理論,實踐方法,通過靜心、謙恭、心甘情願……收穫一種積極的生命力,完整自己,喚醒他人的堅定的信念。沒有被要求、被強迫和任何不得不……只有感動、愉悅和由內生髮的生命活力!
PD32 九尾娘:愛是恆久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愛的意義與愛的理論實踐的書,但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這並非一本傳授所謂愛的藝術秘訣的書。這本書給那些有意識要認識自我和周圍世界的人帶來啟發。
愛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進而學到的一門藝術。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應該是了解和掌握這門藝術。愛才是生命的意義,才能感到自我的存在、周圍人的存在。
愛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聯繫,一種積極的聯繫。
愛的目的:在幫助對方成長的同時也自我成長。
愛的狀態:分享生命的喜悅,相互治癒悲傷。
愛的要素:給予,尊重,了解,關心,負責。
怎麼得到愛:用愛來呼喚愛。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新約·哥林多前書》第13章
能否學會愛取決於人的自戀程度和能不斷培養自己的謙恭、客觀性和理智。我們需終生為之努力。
PD46 Miya:用一生的時間學習愛
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才是愛,才能體現自己的生命力。
只有當我愛那些與我個人利益無關的人時,我的愛才開始發展。這一點對我的認識有顛覆性的改變,我明白了原來我們的愛要寬廣到這樣一個範疇才是真正愛的發展。
自愛不是利己,也不等同於忘我,自愛的人才能夠愛人。利己的人不是太愛自己,而是太不愛自己,他們只對自己感興趣,一切為我所用,他們體會不到「給」的快樂,只想「得」。周圍的一切,凡是能從中取利的,他們才感興趣。這樣的人內心缺少生命力,原則上是沒有愛的能力的。
在實踐指導方面,首先要相信個人的體驗,不是教條地去做事情;從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態度入手,建立有紀律的生活,把工作和生活更好地融合與平衡;建立堅定的信念和勇氣,不受外界影響陷入焦慮,才能堅持做對的事。
TP07 海珍: 愛他人的前提是愛自己
關於愛的話題是我的盲點,也是一直不敢觸碰的地方。我身邊有許多愛我的人,而我往往不知如何回應。現在我明白了,首先我沒有在這個關係中看到自己,看到他人。
我渴望給予孩子很多美好的、高尚的、豐富的東西,但很多我都沒有。什麼是愛?瑩瑩說的特別好,你需要,我剛好擁有,我願意給你這才是愛。我們總是要給我們沒有的,或者給別人別人不需要的東西。明白了什麼是愛才能去學習提高愛的能力。
自律,專註,活在當下,自我察覺,內省,有耐心,感興趣。修鍊正念,努力去看見自己,不斷充電。愛他人的前提是愛自己。
PD48+TP12 靜媛:給要給得其所
《愛的藝術》可謂是弗洛姆一生踐行的寫照,也是集他一生認識之精華,全方位、多角度地詮釋愛的藝術!
弗洛姆說:「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則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母親一方面必須關心幼兒並對其成長負責,另一方面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活著是多麼好!當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麼好!在這個世界活著有多麼好!」
愛是一種給而不是得,而給要給得其所,要給得讓對方充滿力量,愛是具有創造性的,通過愛的力量,讓彼此都能感受到生命中的活力與美好!
花生媽:一切如是 無為而為
愛的能力取決於我們本人成熟的程度,而成熟的人是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
這種創造性是一個脫離自己、誕生,進而成熟的過程。因而,成熟的愛能夠讓彼此都成為更好的自己,是生命力的體現。它是由內生髮出來的給予,而不是由外施加的要求;前者帶來力量,後者導致內耗。
既然是由內生髮的東西,在實踐方面也需要向內修行。基於自我意志且令人愉快的自律,活在當下且保持覺察的專註,耐心和興趣,克服自戀,這些是掌握愛這門藝術的必備條件,其實也是成熟個體的必備品質和技能。
微妙的是,這些品質和技能也是需要由內生髮出來的,如果將之作為「應該」和「不得不」來要求自己,帶來的仍然是內耗而非力量。
因此,我更喜歡接納和自然而然,不哀悼過去,不焦慮未來,清醒而喜悅地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每一步,都是一個開始。一切如是,無為而為。
?關注我們:
花生媽媽沙龍
PDFAMILY
TAG:花生媽媽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