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不要讀錯我的名字了

請不要讀錯我的名字了

曲裾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一個非常可憐的漢服——曲裾。一說到曲裾,大家都會說,啊我知道,不就是那個那個曲……曲……好吧,對於沒見過這個字的朋友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容易被讀錯的名字。這還不算,她還有一個兄弟姐妹直裾,有的不清楚的小夥伴還經常傻傻分不清。其實,她的名字讀音qū jū(音似「屈居」)

曲裾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繞到背後。需要注意的是,在膝前交叉的那種款式是今天人們的一種創造發明,或者說是受了十二單影響的一種設計,「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漢服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

曲裾介紹

曲裾深衣,是漢服深衣的一種,秦漢時期常見服飾。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併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

外形特點

在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很多人對曲裾的印象停留在電視劇中的後宮妃嬪,其實在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代婦女的繞襟深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這張帛畫中的婦女在腦後挽髻,鬢間插有首飾,老婦發上還明顯地插有珠玉步搖。每人所穿的服裝,儘管質地、顏色不一,但基本樣式相同,都是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老婦穿的服裝,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在衣服的領、袖及襟邊都釘有相同質料製成的衣邊,與同墓出土的服裝實物基本一致。歷史記載《漢書·江充傳》:「 充 衣紗縠襌衣,曲裾後垂交輸,冠襌纚步搖冠,飛翮之纓。」

現代發展

在古代款式的基礎上,漢服現代創新版曲裾根據一些不太清晰的歷史資料,加入現代人的想像對傳統曲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了新的發展,有了現代的特設,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但是與漢服中的有確鑿歷史依據的真正曲裾相差較大,這種現代曲裾(尤其剛到腰胯的)更傾向於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出現,如要於一些有關漢服的活動場面穿著,請慎重選擇!

曲裾的袖型可以有廣袖、垂胡袖。

根據下擺繞的圈數基本款式可劃分成雙繞曲裾、三繞曲裾等。

根據下擺的長短分為長曲和短曲。

在曲裾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腰帶。不僅是曲裾,所有的漢服都沒有腰封,腰封是和服獨有的。因此在用腰封固定曲裾繞襟的做法是錯誤的。曲裾應用腰帶來固定。

曲裾的製作與穿著

由於曲裾的年代久遠,即使有少量的文物出土,我們還是無從得知古人是如何製作以及穿著曲裾的,我們只能從僅有的圖片和文物猜測。

製作工藝

《禮記集解》、《禮記集說》、《深衣考》等文獻了解,深衣在製作過程中,有很多的規定,比如「緣」的顏色的規定,則有:若父母、祖父母皆健在,緣用彩色;若父母全、祖父母不全,緣用青色;父存母亡,緣用青色;若父親亡,緣用素色,衣料顏色則避免用素色。

問題集中

? 三重衣問題

所謂「三重衣」,應為多件衣服,而不是特指三件衣服。作為正式服裝,曲裾裡面需要搭配中衣、裙子來穿著。

? 搭配問題

注意:一般曲裾外面不搭配其他衣服,頂多搭個斗篷

? 其他款式問題

注意:很多買家賣家以前不懂曲裾設計不符漢制所謂的「三重曲裾,窄袖曲裾」等等。

? 八字袖

八字袖是指雙手合攏時,兩袖袖緣呈八字形。一般是由於袖長不夠或袖根過窄造成的。

入字底:是指曲裾繞襟底部呈「入」字形狀

穿著要點

曲裾需要用系帶、腰帶來固定,腰帶系的略微緊一點,就可很好的固定曲裾。但是,有些面料軟滑的很,隨著身體的運動,會出現衣服走樣的情況,特別是繞曲部分會鬆散。這個時候,可以在穿好曲裾未系腰帶前,以小別針固定繞曲部分的尖頭位置,再扎腰帶以遮擋別針,就可以保證穿多久怎麼動都不會散了。

最後小編有兩點需要強調一下。首先,曲裾由於年代久遠,許多關於她的資料存在一定的爭議性,出土的文物資料嚴重不足,小編這篇介紹文章只能讓大家大概了解一下曲裾。希望有更準確的文獻資料後,小編再給大家詳細介紹。其次,下面科普的內容是網上的一些資料,本文選用時盡量選用了一些沒有爭議的資料,但不排除會有一些存在爭議的地方,若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後台留言。

又到了說再見的時候,

我們下期見。

圖文|太常寺 陳涵

編輯|翰林院 鄭樂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冕漢服社 的精彩文章:

TAG:華冕漢服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