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
黃渠夜話
第 0 3 3 篇
蓋凡名人忌日——只要不是在政治上被打入另冊,中國的網民,歷來會掀起「祭奠」的狂潮。
每到春天,他們會跑出來祭奠海子,朋友圈滿眼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夠,就再補充一句「從明天開始,喂馬,劈柴,愛惜糧食……」。
海子年紀輕輕,為什麼會跑去山海關卧軌?他們才懶得關心。海子遺世的厚厚詩集,跟城牆上的青磚一樣,早已蒙上歷史的灰塵。
錢鍾書遺孀楊絳去世,他們也要跑出來湊湊熱鬧。楊絳的代表作《幹校記》、《我們仨》彪炳文壇……試問,幾人做過研讀?
他們只記著一句:「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這個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這句話後來還被作者極力否認。
每年的1月8日——周恩來總理去世的日子,朋友圈如喪考妣,紀念文章此起彼伏,內容多是謳歌總理清廉一生、奉獻一生、坦蕩一生。
說的都是事實,但是標題怎麼搞得那麼壓抑,動輒「不轉不是中國人」,氣氛陰森,調性可怕,感情綁架,簡直要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前幾天,有個叫霍金的老頭死了,媒體說他是自愛因斯坦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偉大在哪,我們不甚了解,佶屈聱牙的《時間簡史》,據說全世界看懂的也就幾個人。身殘志堅,似乎成了恭維的唯一理由……
如此種種,一幕幕上演。每個人都急不可耐,第一時間發聲,證明自己歷史在場,第一時間擠身宏大敘述,彰顯三觀無比正確。
毛主席曾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我們了解一個人,看待一種現象,都要踐行「這種親自嘗一嘗」的精神,找相關的書來讀,相關的材料來研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反覆推敲,這樣拿出來的東西,做出來的論斷,才夠有分量,才能讓人信服。
只可惜,高速發展的中國,已經容不下我們靜下心,去親自「嘗一嘗」了。一篇文章的閱讀時間超過三分鐘讓人煩躁難耐,走一公里的路望洋興嘆即之天涯。慢,已經成了一種罪過。
因為追求快,我們的情感變得廉價,保鮮期不如隔夜的青菜,因為趕時間,我們只能吃別人為我們嚼碎的饅頭,免費,還好消化。長此以往,個體判斷不斷缺席,集體意識成為價值主流。
年少時,我們的理想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與萬人談,成為一個內心豐富的人,一個脫離級趣味的人,一個富有獨立思想精神的人。
幾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大多數人已經走到理想的背面,變得庸碌膚淺,頑固世俗,成為我們曾經唾棄的那一類人。
早在一個世紀前,魯迅先生疾呼「救救孩子」。一百年後,我們的孩子看上去比我們有出息,倒是我們這些「小腦萎縮」的大人,是該救救了。
湯俊2018年3月17日夜書於北京黃渠村
※青燈有味│老湯一月書單索引
※新春寄語│示子侄——初心不負·真心永恆
TAG:雜誌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