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腦的十字模型和覺知力:讀《全腦教育法》

全腦的十字模型和覺知力:讀《全腦教育法》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全腦教育法》(the Whole Brain Child, Daniel J. Siegel, 2012),副標題:拓展兒童思維的12項革命性策略。作者應用的是「人際神經生物學」的觀點。

大部分人都知道左腦和右腦的區別,在我的另一個公眾號前幾天的文章里引用了最近讀的書之一《雙腦記》就是記錄發現左右腦的那段科研發展過程。(傳送門:讀完《人類3.0》《為什麼佛學是真的》《盜火》《穿越平行宇宙》《雙腦記》...這麼多本「意識」相關的書以後你會想做些什麼?)

左腦負責羅輯思維,幫助人們整理思想、組織語言,而右腦負責情感表達,它幫助人們感知非語言的線索,給我們情感和空間。左腦發達的人擅長分析和概念,比如程序員、科學家。右腦發達的人擅長想像和空間,比如音樂家、藝術家、設計師。

這本書里指出了人類腦中的一套十字模型。我覺得這個模型,簡直就是與checklist等量的神器般的存在,應對孩子,檢查自我。

這個大腦十字模型清單(我給它起的名兒...Cross-Model Checklist)如下:

← ○ →

整合左右腦,改善孩子的情緒。

整合上下腦,教會孩子自我控制。

最後,整合自我

進一步,整合自我與他人

分解如下:

1.

整合左右腦,改善孩子的情緒

(一條河流)

左腦熱愛並渴望秩序,是邏輯的、求實的、語言的、線性的。

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發送並接受信號、使我們感知。這些信號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語氣語調、身體姿勢和手勢。右腦不關心細節和秩序,只關心整體的場景,含義感受,並處理意象、情緒和個人記憶。「直覺」、「發自內心的感覺」就來源於右腦。

孩子的左右腦就像一條河流,河左岸是刻板,河的右岸是混亂,我們要幫助孩子保持平衡,不偏左也不偏右,避開極端。通過對孩子聆聽和關注經歷分享,認清孩子的情緒狀態,幫助他們把左右腦結合起來,用左腦的邏輯平衡右腦的情感。一旦學會正確處理情緒,他們就能變得更快樂。

促進孩子大腦整合的最好辦法,是——我們自己的大腦更加整合。我們自己的左右腦一旦整合起來,就可以既將現實的左腦和理智(右腦)聯結,做出重要決定,解決問題,也將右腦和情緒(左腦)聯結,讓我們覺察感受、身體感覺、情緒,從而可以親切的回應孩子的需求。

2.

整合上下腦,教會孩子自我控制

(一座兩層小樓)

下層大腦包括腦幹邊緣區域,位於較低部位,這些區域更原始,它們負責基本功能,比如呼吸、眨眼,與生俱來的反應和衝動(比如打鬥和逃跑),和強烈的情感(比如憤怒和恐懼)。

上層大腦有大腦皮層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包括所謂的中部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也意味著它進化的更晚,在此發生的是更加複雜的心理過程,比如思考、想像、規劃未來。

自控力與上層大腦有關,它可以給你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上層大腦內運行著一些高級分析思維能力,高度精密和複雜,很多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品質也在此產生:

明智的決定

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

自我認識

共情

道德

如果孩子的上層大腦運轉良好,可以幫助孩子調節情緒、考慮後果、三思而行、考慮他人感受。所有這些都將幫助他在生活各個領域表現出色,不畏並度過困難。

孩子不能上下腦聯結有兩大原因:

首要原因是:他們的上層大腦還未成熟。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杏仁核。

控制本能的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十分發達,而擁有高級分析思維的上層大腦要到成年以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在孩子幾歲的時候,上層大腦一直在施工,任何十幾歲到成年初期,還要經歷一次大規模的改建。

杏仁核屬於下層大腦,作用是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尤其是憤怒恐懼這兩種情緒。感到威脅時,杏仁核可以完全接管或者劫持上層大腦。

因此當孩子們情緒失控時,我們應該區分情緒來自哪一層:

對待上層怒火,父母需要快速設立牢固的邊界;

而對於下層怒火,則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慰。喚起他們的上層大腦,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情緒考慮別人的感受,就能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另外,有意思的也是我想強調的是,讓孩子的身體動起來,能調動他們的上層大腦。當我們改變身體狀態,就能喚起上層大腦,改變情緒狀態。

比如:深呼吸,幾個瑜伽動作,跑步,健身,等等

(周末的兒童昆達瑜伽課)

上層大腦就像肌肉,經常使用才會越來越強壯。一個強大的上層大腦,是心理健康的堅實基礎。我們的任務是不斷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鍛煉上層大腦,使它更有力。

包括:

明智決策:儘可能多的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努力斟酌並接受後果。

控制身體和情緒:教他們深呼吸,幫助他們表達感受,甚至可以教他們這篇文章講的大腦的工作原理

自我理解:促進孩子自我理解的最好方法是提出問題。比如: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什麼讓你有這樣的感覺?你覺得為什麼你沒有做好?當孩子越多的思考內心發生的一切,他就越具備了理解並回應自己的內心和周遭的能力。

共情力和道德感:所有整合良好的上層大腦的特性,最終都指向一個重要的終極目標:積極的道德感,這是一種超越個人需求的是非觀。日常可以提供虛擬情境,還需要考慮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出了什麼樣的示範。

當你教育他們要誠實、慷慨、善良和尊重他人時候,確保他們看到你也在身體力行的這樣的價值觀生活。

3.

最後,整合自我

(一個輪)

洞察自己的內心是心理健康和幸福的開始。上圖這個輪,也是一個Checklist,中心就是指向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是我們做出重大決定的地方,也是深入與他人和自我聯結的地方。有時我們只關注輪子外圍的一個面向,忘記了其他面向。

這一切都歸結於「覺察的力量」。通過覺察到自己正執著於覺知之輪的某一個外圍面向,意識到自己可以選擇注意力的導向。不僅僅讓你生存的更好,專註還能給孩子們更多維度的人生體驗。

現代腦科學的研究已經普遍得到認可的是,專註可以重塑大腦。從本質上說,大腦可以隨著我們的天和注意力的改變而進行調整。而這些建立的新的神經連接,也會反過來改變我們回應世界、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執著於某些特定的情緒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和沮喪。幫助孩子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審查影響他們情緒的因素,有意識的引導自己的注意力,排除外在干擾,他們會更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從而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做出回應。

整合自我,身心靈的合一,收攝於內,孩子會更有專註力,熟悉做事時的「心流」狀態(Flow)。

BTW,上周在太極瑜伽館裡,給六七歲的孩子們上了一節兒童昆達瑜伽課。希望在孩子們從小開始發展的自我覺察之路上,有所裨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澄現 的精彩文章:

TAG:澄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