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逃離北上廣已經被說爛了,我們想和你聊聊城市化與競爭力

逃離北上廣已經被說爛了,我們想和你聊聊城市化與競爭力

一、視界

大家好,這裡是鄉村筆記Beyond The City。

寒假的時候,有同學在後台跟我們說,想要多看書充實自己,問我們有什麼書可以推薦。所以,我們決定從本周開始,開設一個新的欄目:[視界],和大家分享我們覺得有價值、值得一讀的書。

我們體驗過很多類似「每天30分鐘讓你讀完一本書」的節目、活動,也去看過「一生必看的100百本書」,但我們最終還是決定,[視界]每周只和大家分享一本書。

我們會選擇真正富有思想的書,和大家共同思考從書中引申到現實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把書的內容簡單介紹一遍——那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我們都知道讀書能夠使一個人才氣洋溢,氣場提升,但這並非直接的因果邏輯——光讀書是很難產生作用的,就像人們經常說的「書獃子」,真正讓自己提升的是讀書時的思考。

知乎上有個有趣的問題,「知乎上極力推崇讀書的人為什麼不把上知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理解一本書,那麼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只會停留在對書本的概括上,對大家能產生的幫助很小。所以我們用一周的時間來挑選書,分享的可能是整本書,也可能是書中某一篇有趣的章節。

在書的選擇上,我們有時會和你分享一些豆瓣評分很高的書,但如果看到一本書評分不高,甚至可能有過很多爭議批評,也請不要驚訝——

因為我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書的思考,現實的關懷,而不是書里具體哪一章節講了什麼,否則就跟在學校里昏昏欲睡地聽課沒有什麼兩樣了。

希望大家通過一本書,能透視更廣大的世界。

二、「我想去拍一拍美的東西」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書是美學大師蔣勛所著的《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是一本美學著作,正文的內容從富春山居圖講到桃花源、陶淵明,又講到長恨歌。有很多人抨擊這本書在一些事實論據上的錯誤,不過這些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因為我們主要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書的序言,這是全書的精華。

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帶領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社會經濟發展了,城市化的地方有了經濟發展的競爭力,但競爭力不是只有一種。美也是一種競爭力。《天下》雜誌給「美」下的定義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

在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也覺得很奇怪,美為什麼會是一種競爭力呢?是說一個人長得越美,在人生的道路上就越成功順利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沒必要為此寫一本書了。

懷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可以先來想一想,美是什麼?因為如果要弄清楚一個問題的話,問題中每個詞語的含義都要理解。

之前,我們發布了前往黃山南屏村的親子營招募,希望能帶父母和孩子一起來了解鄉村的自然,有一位同學在後台留言:

「已經厭倦了平時周末去各種廣場、商業街,感覺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剛好學校有個攝影比賽,我想去拍一拍美的東西。」

這位同學提到了,他想拍一拍「美的東西」。顯然,他覺得在萬達廣場這樣的地方能看到的建築、景觀不是「美」的。他說的不是廣場、商業街不夠漂亮、大氣、寬闊,而說的是它們不夠「美」。

我問了很多朋友,美是什麼。最多的回答是「藝術」,還有「山水畫」、「詩歌」、「美女」、「風景」等不同的回答。

當然,不會像所有暢銷書中慣有的套路一樣,會有個朋友很哲理地跟我說:「人到了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境界,發現的美是不一樣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是看你什麼時候能發現它。」現實中是很少有如此哲理的人的。

一百多年前,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用一個商店裡買來的陶瓷小便池,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疑問:什麼是藝術品,什麼是美?藝術和美,與生活的距離有多遠?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能理解的美是不一樣的。當我們尚在總角之時,正所謂「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我們覺得笑就是美的;當我們情竇初開,我們覺得窈窕淑女是美的;當我們在學海暢遊了一圈,對書本感到疲乏了,會覺得詩和遠方是美的。

馬歇爾·杜尚的作品《泉》

而當我們已經熟悉了所生活的城市,和所在城市的生活,什麼對我們而言才會是美的呢?

書中說:「我會回溯到時代的出發點,就是美如果是從長久的傳統里傳承下來的話,我們會有一種審美習慣。」

三、美是傳統孕育出來的協調

作者在序言里非常明確地表示,與澆水泥、鋪瓷磚建起來的房子相比,他更喜歡傳統土木結構的老屋子,也更喜歡鄉鎮。城市化的確讓鄉鎮在短時間內經濟快速發展,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好了,但卻沒有了基於地方歷史、傳統發展起來的積澱,失去了長遠的競爭力。

這可能是關於美的最好解答。美並不是一個追求多的東西,相反,它需要的是懂得選擇,懂得協調和統一。

我們都會覺得江南水鄉的白牆黑瓦很美,很有意境,而作者說,這是因為它沒有別的,就是白牆黑瓦。從明清以來那裡的建築一直都是白牆黑瓦,具有一種歷史的統一性和延續性,穩定、安寧,沒有那麼多繁複的色彩組合。

因為傳統的東西經過了時間的發酵,從視覺上和心理上都會讓人覺得很協調,很美。比如你在爬山,走的是被落葉和樹枝覆蓋的石階,耳邊鳥叫蟬鳴,你會期望看到的是一個古樸的亭子,甚至是一間茅草為屋頂的小木屋,裡面有一個人喝茶,看書。但如果你突然看到轉角處有一個新的不像樣子的仿古建築,裡面在賣木製玩具、水、烤腸,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煞風景。

這是中國傳統的道學和隱士文化給我們帶來的審美影響,即使在吵鬧的都市中,也應該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更不用說在遠離都市的山林中了。如果有可能的話,歸隱田園、親近自然才符合人的本性,就是陶淵明所說的「質性自然」。

去湘西的時候,孩子們會覺得路很不好走,沒有空調,條件比不上城裡,但沒有人說湘西不美。靜靜流淌的沅江,從樹枝上垂下來的冰枝,村莊籠罩在蒼茫之中,偶爾能聽得到幾聲狗吠。地面離天空很近,彷彿伸出手就能擁抱雲霧。在那種環境下整個人都會安靜下來。

當初苗族的先民為了躲避戰亂,來到湘西重重疊疊的山川,在懸崖峭壁上開闢出了一片樂土。村子還是幾百年前的輪廓,彷彿它就是生長在山崖上一樣。所以孩子們會覺得這樣的村莊很美,即使條件艱苦,依舊很美。

在書中,作者說,他經常會自己到一個小鎮住幾天,看一本書。他覺得,我們的休閑或者旅遊被導向了一種很奇怪的方式,就是會把自己的假日交給旅行社或大飯店,過著外界所定製的生活,但我們自己內心其實對於想要去的地方、在那個地方做的事都是有期待的。

比如我們去一個島嶼上玩,內心想的是在民宿舒舒服服地睡一上午,下午去沙灘上曬太陽、喝下午茶、在陽光下聽著音樂翻著書,晚上去琳琅滿目的小商品店逛一逛,乘著涼風吃燒烤。這樣的想像很美好,但大多數情況是,為了趕行程早上六七點就要起床,去參觀音樂館、博物館、科技館,別說下午茶了,有時間在車上啃個麵包就很好了。

四、為什麼美是一種競爭力

這本書的核心是,「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看不見,很好理解,就像愛、正義、命運等一切無形的東西一樣。而為什麼美是一種競爭力,其實在前面討論「什麼對於我們是美的」的時候,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原文有這樣一段話:

「我常常會被朋友批評說太懷舊,對那些東西的鄉愁可能會使台灣停留在農業和手工業時代,而不能實現現代化。我也常常很自覺地批評自己太懷舊,可是後來我開始做比較深入的思考。我覺得自己懷念的不僅僅是水缸,或者是草席,或者是龍柱,而是在懷念一種創造力。

「人的手在很長的時間裡習慣一種材質,在這種材質里慢慢發展處一種創造力隨著這種工藝的消失,手不再接觸這種材質,創造力也會一直萎縮下去。」

為什麼應該保護好傳統的東西?作者並沒有用城市化這個理論作解釋——當所有人都似乎在飽含深情地說,城市化讓人們原子化,變得孤立、隔絕,傳統的東西正在消失的時候,那就意味著這已經是個普遍的現象為人所知,也意味著需要有更加深層次,也更有力量的東西來支撐。

因為城市化現在不可能被逆轉或消失,人們在談論它的時候更多是一種帶著些許傷感的感嘆語氣,是一種繼續大步前進過程中的無可奈何。因為空有情感是無力的。這是一種缺乏力量的觀點,它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城市裡感覺人情淡薄、好像人與人之間有一堵無形的圍牆,為什麼我們對舊的東西消失會有一些傷感,但它不是能夠支撐我們打破圍牆、留住傳統的力量。

這個力量,應該是美。

近代歷史的教訓總會讓我們認為,舊的、老的是比較落後的,要不斷創新、革新。但這本書卻認為,當我們拋棄傳統的時候,創造力也同時斷絕了。作者說的不是傳統的東西就一定意味著創造力,而是說我們的創造力其實是發源於傳統的東西,當傳統漸漸消失的時候,創造力也會失去發展的動力,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從傳統里孕育出來的東西,比如像是做紙燈籠、做木椅木勺木秤、做版畫這類的老手藝,真的就像一棵成百上千年的古樹,是慢慢生長出來的,有著一股厚實、穩重的力量。人類歷史上全部的經驗都集合在其中。

一個村子也是在歷史中沉澱下來的,當它們匆忙地轉變成城市的時候,老房子被推掉,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鋼筋水泥小白樓,廣場,奇怪的石雕,和刻意圈起來的公園。這些匆忙新建起來的建築,與周圍的山水自然並不匹配,即使經過再細緻的設計,那種長時間居住所產生的與環境的交融感,是城市建築不曾有的。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去過一個城市的幾條街、幾個廣場後,你就已經知道了這個城市是什麼樣子。你不會想去其他地方了,因為這個城市的任何一個地方几乎都是一樣的。所以很多住在大城市裡的人,城市裡的景點他們自己都沒有去過。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那個留言的同學,會厭倦於城市建築、街道的單調,想要去拍一拍美的東西。

好啦,今天和大家的分享就到這裡。最後讓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

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從傳統中孕育出來的東西是美的,它們有著歷史和人類經驗的積澱,和諧、統一。當我們與傳統逐漸隔絕的同時,我們也在逐漸失去創造力。

這是我們和大家分享的第一本書,希望大家能喜歡,而且學到一些東西。如果你也覺得對一個地方已經感到索然無味,不妨換個環境待幾天,拎著相機、挎包到處去走走,拍攝你認為美的風景。

下周,我們想和大家分享的書是彼得?海斯勒的《江城》——一本以外國老師的視角記錄四川江邊小城的書,感興趣的話不妨提前看看。在書里,你能看到教科書上沒有的歷史,你可能所不知曉的中國。

| 圖片來源於網路

去鄉村

遇見另一個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村筆記BTC 的精彩文章:

TAG:鄉村筆記B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