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鮮為人知的中國第五大石窟:5000尊雕像價值連城!祈福許願很靈驗

鮮為人知的中國第五大石窟:5000尊雕像價值連城!祈福許願很靈驗

說起佛教石窟,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定是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這四大名窟。然而事實上,我國還有著第五大石窟,這座石窟氣勢恢宏、雕刻精美,其在藝術和文化上的獨特性和原創性是上述諸多名窟無法比擬也無法取代的。遺憾的是,這座石窟由於在一個世紀以前遭受過大規模的盜竊和破壞等原因長期以來鮮為人知,參觀者寥寥,它就是被遺忘在滏河岸邊、鼓山深處的國寶級文物——美輪美奐的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又名響堂寺石窟,位於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峰峰礦區,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石窟,亦是中國第五大石窟,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響堂山石窟分南、北兩處,分別位於鼓山南麓、北麓,相距大約15公里。

石窟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公元500—577年),隋、唐、宋、元、明各朝代均有增鑿。全山尚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餘龕,雕像5000多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因石窟幽深,人們在洞窟內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出宏亮而鏗鏘的回聲,故名「響堂」。

響堂山石窟的開鑿始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齊。當時,北齊國共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國都鄴(今邯鄲臨漳境內),一是別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東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兩都來往必經之地。

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石質優良,於是,將佛教奉為國教的北齊文宣皇帝高洋便選擇此處鑿窟建寺,營造宮苑,作為他來往於兩都之間的避暑、遊玩和禮佛之地。現如今,皇帝的行宮早已蕩然無存,寺院也殘破不堪,而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龕雕像卻保留了下來,成為研究北齊歷史和佛教文化的珍貴文物。

北齊以後,隋、唐、明各代共鑿6個窟,規模都不大,雕刻裝飾也比較簡單。此外,各朝代利用北齊洞窟內外岩壁還開鑿有不少造像龕,其中隋龕近50個,唐龕約300個,以武周時期居多。

其中,北響堂石窟下尚有附屬建築群的遺址保存,其中,常樂寺遺址佔地7000平方米,內有宋塔、經幢及宋至民國年間的石碑、造像。

北響堂石窟共有洞窟9座,從左到右分別為大業洞、刻經洞、二佛洞、釋迎洞、嘉靖洞、無名洞、大佛洞和兩個無名洞。其中大佛洞規模最大,裝飾也最華麗。窟內進深13.3米,寬13米,高11.4米。

正面龕本尊是釋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勻稱,莊重敦厚,為響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紋七條火龍穿插其間,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為北齊高超藝術的代表。北齊時期的佛像,形體敦厚結實,表現出北齊民族的強健和豪邁。

響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齊的佛教造像藝術,是短暫的北齊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藝術寶庫。學術界將響堂山的雕塑藝術譽稱為「北齊造像模式」。

步入響堂山風景名勝區,從菩提廣場開始,一步步沿朝聖之路拾階而上,平日里內心的浮躁與悸動逐漸淡去。靜聆腳下的跫然足音,我們的心靈自然變得沉靜而寧和。登上大約千餘級台階,我們終於來到了半山腰處的北響堂石窟。

俯瞰初春的燕趙大地,一切似乎都蘊藏著即將噴薄而出的盎然生機,古樸而莊重的宋塔矗立在山下的常樂寺遺址中,塔身上斑斑駁駁的歲月印痕無言勝有聲,彷彿在靜靜地述說著千百年來的興衰榮辱、滄桑流變。

在半山處這離天空更近的地方,與「大美不言」的一天一地默然對晤,我們得以沉下心來,靜聆大自然的天籟,諦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回溯靈魂最原初的企盼。呼吸著大山深處糅合著草木清芬的清鮮空氣,我許下了一個心愿,默默地憧憬美好的未來,為自己祈福,為家國祈福,為響堂祈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水行者 的精彩文章:

揭秘中國最富城:人均GDP 56萬遠超美國!人均壽命84歲世界第二!
揭秘中國最大地級市:面積是上海的300倍!禁止一切外國人進入!

TAG:山水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