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的味道-雪糕

童年的味道-雪糕

一說起童年的味道,我想大多數人就會想起雪糕和冰淇淋。尤其是炎炎夏日,那一口濃濃的奶油和冰冰甜甜的雪花沁入心窩,熱浪下的汗水瞬間變得清涼,媽媽用手絹輕輕擦去你伸出舌頭都舔不到嘴角的奶油,童年就是那股溫暖,清涼和甜甜的奶油味。

你可知道,雪糕不僅是我們童年的摯愛,還是戰場上必不可少的軍需品,二戰時,美國海軍花100萬美金將駁船改裝成浮動雪糕工廠,全職向其他艦艇派發雪糕。

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雪糕在美軍士兵的地位逐漸變得不可或缺,甚至可說是雪糕的興起幫助了士兵,助他們打勝仗——而這更是美國獨有的現象。

雪糕:戰時必需品

在二次世界大戰前,雪糕與戰爭根本扯不上關係,當時美軍的糧食配給分量主要以「卡路里是否足夠」的原則設計。此原則出自一戰時任美國食物部門的官員、後來的副總統胡佛。胡佛提出,「糧食將戰勝戰爭」(food will win the war)的口號,說服美國大眾家庭犧牲大麥、糖、肉和脂肪,以令美國座擁超過1800萬噸的食糧,足以支持美國一年的戰爭需要。

美軍二戰C口糧包含6個小鐵皮罐頭,3個罐頭是肉類,肉類罐頭有肉/豆類、肉/蔬菜、肉/通心麵條、雞蛋/土豆、肉/米飯,香腸/豆類、火腿等品種,還添加了糖衣花生、葡萄乾、檸檬/橘子飲料粉、可可粉、焦糖、口香糖。

當時的雪糕業界曾向政府提出意見:軍隊不能只有「卡路里」,更要有「慰借」。他們期望華府介入,支助盟軍在歐洲的雪糕工廠。然而,那時的雪糕業界並非什麼大財團,而且大部分美國家庭連雪櫃都沒有,他們基本上沒有遊說能力。更何況,美國本土也沒足夠的糖,又怎樣支援法英盟軍享用雪糕?所以胡佛很快認定「雪糕非必需品」,下令減產雪糕。這也與其他盟軍的立場一致,即使有糖也不會花在雪糕上——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雪糕所受的待遇遭受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美劇大西洋帝國就是講禁酒令的故事

這與全面禁酒還有關。1920年,「第18修正案」生效,全面禁止酒類釀造、運輸和銷售,很多美國釀酒廠被迫轉營,改產梳打水和雪糕。在沒有酒的1920年代,雪糕很快成了酒的代替品,並承繼了其消愁解憂的任務。美國雪糕商、Dreyers的始創人William Dreyer看準機會,推出一種名為「石板街」(Rocky Road)、混有棉花糖果仁的朱古力雪糕,為經濟蕭條下生活的人們提供心靈安慰,結果大賣。數據顯示,在1920年代末,美國人每日消費過百萬加倫的雪糕。

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兩邊國家忙著禁絕雪糕,減少糖用量之際,美國卻加倍生產雪糕。這全因在過去幾十年間,雪糕與美國生活文化已不可分割,更成為一種軍事手段:美軍透過派發雪糕,激勵士兵士氣,安穩軍心。至於雪糕之於美軍來說有多重要?看看美軍在近代戰爭的種種事例就知道。

1944年,美軍指揮官Joseph C. Clifton從一趟任務中回歸,隨即大嘆雪糕。

先說二戰。1942年,日本魚雷擊沉美軍的列星頓號航空母艦,然而,士兵在棄船之前卻跑到廚房吃盡雪糕,務求浸死在茫茫大海前找半點安慰;1945年,美國海軍花100萬將駁船改裝成浮動雪糕工廠,全職向其他艦艇派發雪糕。

被日軍魚雷炸彈命中,燃起大火的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

直到韓戰,雪糕依然深受軍人歡迎。雖然美軍中將普勒曾對國防部說雪糕為「娘娘腔食物」(sissy),軍人要變強,應飲啤酒或威士忌,可是國防部最終堅決地回應:每個軍人每星期至少可食3次雪糕。

美軍與冰淇淋

有千種萬種零食,為何「雪糕」與戰爭扣上連繫?美國歷史作家Visser曾指出,雪糕能勾起兩種懷緬(nostalgia):一為對童年的回憶,令人暫時感到安心無罪;二為對他處的想像,吃著雪糕就會幻想自己過暑假或逛沙灘的美好生活。實際上,Visser的論說有科學支持,2009年一項奧地利研究揭示,雪糕確實有定驚的心理作用,讓人聯想起安逸的情感。

美國海軍軍艦上製作冰激凌的機器

或許這就足以解答為何美軍多年來會對雪糕如此著迷,就連死前都要嘗一口雪糕:把一口雪糕放進口裡,卻甜進心裡,融化內心的恐懼,讓人頓時得到繼續生存的希望,奮鬥下去——直至最後一刻。

人生即如此,當你回首過去,金錢與權力不過過眼雲煙,在古龍的小說里,武功和權力總是人性的配角,人生最終相伴的是朋友和親情,你的心底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光是媽媽擦去你嘴角奶油的那一瞬嗎?

請記住與你一起吃雪糕的朋友

點贊打賞,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盡頭的二手思想者 的精彩文章:

TAG:宇宙盡頭的二手思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