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明天是農曆二月初二。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大倉滿、小倉流……潛龍從沉睡中抬頭驚起,雷動風行,雷風相薄,引發春之生機勃勃。從這一天起,田間鶯飛草長,地里農耕忙,一年的辛勞就從這會兒開始了。

《春龍節的來歷》

選自《中國傳統節日與文化》 作者/孫晶磊 劉孝聽

在農家人眼裡,農曆二月二是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因為這個時節,年慶剛剛結束,雨水逐漸增多起來,田間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因而人們稱它為「春農節」、「龍頭節」,有農諺曰:「二月二,農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由於「龍」與「農」諧音,又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春農節又被叫做「春龍節」、「龍頭節」。

春龍節這天,人們要早起煮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寓意挑龍頭、吃龍膽,慶祝「金豆開花,龍王升天」,祈禱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龍抬頭

龍頭節傳說在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就有了。伏羲氏非常重視農桑,獎賞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帝御駕親耕,皇后娘娘送飯。後來的黃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周武王在位時期發揚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舉行盛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後來人們從這天起都要春耕,開始一年的辛勤勞作。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他的著作《說文解字》中解釋了龍。他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春分時節,春回北國,冬眠動物開始復甦,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的最早記載。後來明朝沈榜在《宛署雜記》中寫道:「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二月二」為何是「龍抬頭」?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金豆開花

相傳,唐朝武則天當上皇帝,改國號為周,玉皇大帝知道了非常憤怒,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行雲布雨,不久,蒼茫大地,遍野哀鴻,一片枯黃。司掌天河的龍王不忍看到人間這種慘景,為救黎民百姓,竟不顧玉皇之命,為人間降了一場透雨。玉帝勃然大怒,將龍王打下天宮,壓在凡間的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宴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中和節

相傳二月初一是太陽星君的生日,在唐代叫做「中和節」。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農曆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日。唐德宗時,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農曆二月一為中和節,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農曆正月初二、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官府在中和節要休假一日。到這天,「民間以青囊盛百穀,果實,互相饋贈」,稱做「獻生子」(《春明歲時瑣記》)。直到明代,中和節被改在二月二。中和節的節俗活動,也從中和節中吸取了很多祭祀內容,使其更加豐富多彩。關於二月二的祭祀活動,各地名目繁多,說法不一,有祭日神、祭土地神,還有拜花神等。

春耕節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龍王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其實,在農曆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二月二·習俗

吃龍食

二月二吃餅,曰「龍鱗餅」;二月二吃面,曰「龍鬚面」;還有「龍耳餃子」「龍眼餛飩」「龍子飯」等。許多普通的食品,都借龍來命名,大概都是為了感謝龍的恩德,感謝龍為人間帶來甘雨,帶來食物,帶來生命。

剃頭

二月二,龍抬頭。鄉間又有「剃龍頭」之俗。老百姓在過大年前,都要剃頭,所謂「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正月里,一般不剃頭。到二月二龍抬頭之日,人們都要理髮剃頭,大約也是為討個吉利,沾一些龍的吉祥喜氣。二月二剃龍頭,可能還有「期望成龍」,希望狀元及第,有一個美好前程的寓意。

熏蟲兒

從明朝起,民間就流行「熏蟲兒」的習俗。二月二這一天,人們把元旦祭祖所用的餅或新做的餡餅用油炸來吃,用炸油的氣味來熏床或炕,把將要復甦的「蟲兒」熏死,來祛除病災,保障健康。一般人家在這天還要清掃房屋。俗諺說:「二月二日掃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

引龍

在晉西北,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里放著銅錢,提上水後邊走邊灑,到家後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

接「姑娘」

在蘇北,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踏青

宋朝時二月二叫「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又有「踏青節」之稱,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採摘此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二月二·詩詞

《二月二日》

白居易(唐)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

李商隱(唐)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宋)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隴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二月二日即事》

方岳 (南宋)

春潮昨夜沒平灘,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喚元宵歸塞北,燕銜新社到江南。

無歡不必游花樹,有病何須置葯籃。

只把公忠答天地,從教兒女鬧冠簪。

圖/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新聞 的精彩文章:

2018年1月1日起,這些關乎你生活質量的事兒都有新規定了!
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TAG:央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