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戚世家講讀

外戚世家講讀

外戚世家

【題解】

所謂外戚,是指帝王的母族與妻族。本文著重寫了薄太后、竇太后、王太后、衛皇后四位正後,兼及景帝薄皇后、武帝陳皇后兩位廢后以及栗姬、李夫人等重要妃嬪,以此對母族與妻族之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的變遷作了清晰的勾畫。

本文既然是寫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五代帝王的母族與妻族,呂太后自然也少不了要有所交待,然而《史記》中已有《呂太后本紀》,所以不再敘呂太后之生平事迹,主要著眼於她對於外戚勢力的歷史作用進行記述:一方面,她開了西漢外戚干政的先河;另一方面,她也引起劉漢宗室及大臣們對外戚勢力的警惕與遏制。於是,周勃、陳平誅除諸呂之後,有人曾提議立齊王為帝,可是因齊王之外戚有凶暴之名,大臣們最後改立代王劉恆為帝,這也就是漢文帝(參閱《呂太后本紀》、《孝文本紀》)。本篇也提到,劉恆因薄太后「仁善」才被立為帝,是沾了外戚的光。周勃、灌嬰聲稱自己的性命懸於外戚之手,選了「長者、士之有節行者」對竇姓外戚進行教化,也是因為擔心他們「復效呂氏大事」。《漢書》記述漢武帝立太子卻殺太子之母鉤弋夫人,並說:「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還是念念不忘呂后外戚干政的陰影。

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都注意到「命」字是本篇行文的「眼目」,然而古今的評論卻大不相同。古人說,「使宮闈恩幸之間各有以自安,而無所覬,奪無限妄想,消無限隱憂」,也就是說,使宮廷中的妃嬪們安分守己,不再因妄想而進行徒勞的爭競;今人認為,把歷史變遷的原因歸結為「命」是一種不科學的歷史觀,應該批判對待。這兩種評論都沒有「知人論世」,都是以自己之心度司馬遷之腹,所以,都不公允。

司馬遷有一個重要的史學思想是「究天人之際」(可參閱本書《引論》),概而言之,這裡的「人」是指「人事」、「人為」,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會造成一定的結果,這二者之間有著邏輯上的因果關係,考察這樣的因果關係可使我們以史為鑒,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可是,歷史中畢竟也有偶然性因素如機遇、時勢、命運等,不正視這些偶然也會使我們墮入歷史的迷霧之中,看不清歷史的真相。

在本篇中,「偶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不是偶然間聽到妃子的調笑,漢高祖根本不會臨幸薄太后,薄太后也不會有後來登上帝位的兒子劉恆;如果不是宦官偶然弄錯了,竇太后根本不會來到代地,不會得到代王的寵愛;竇少君如果不是偶然沒有被山崖壓死,他根本不可能有後來的飛黃騰達;衛子夫如果不是偶然見到武帝,她又怎麼能夠由歌姬一躍成為皇后,使得衛氏家族權勢通天、炙手可熱!

然而,與這些「偶然」相照應,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經歷了呂后之亂,文帝以來,外戚勢力仍日益膨脹:薄氏一人為侯,竇氏三人,王氏三人,衛氏五人。高祖明明規定,無功不得封侯,可是,如果說呂太后家族還有不少開國功臣,竇嬰還為平定七國之亂作過貢獻,衛青霍去病還為征伐匈奴立下赫赫軍功,薄昭、竇長君、竇少君、王信、田蚡、田勝等被封侯只能說是靠裙帶關係了。竇嬰、衛青、霍去病被單獨立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與那些靠裙帶關係飛黃騰達的外戚不同。不過,儘管靠的是裙帶關係,外戚們畢竟獲得了非同一般的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影響著漢王朝的歷史進程。一言以蔽之,他們獲得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是「偶然」,他們未必有德有才卻又據有非同一般的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會對漢王朝政治、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則又是「必然」。通過「究天人之際」,司馬遷其實已經「寓論斷與敘事之中」。

篇中所寫的兩位廢后薄皇后、陳皇后以及栗姬、李夫人等妃嬪也值得注意。薄皇后是薄太后「包辦」給景帝的,文中寫到,「景帝為太子時,薄太后以薄氏女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寵。薄太后崩,廢薄皇后。」聯繫前面所寫呂太后「王諸呂以為輔,而以呂祿女為少帝後,欲連固根本牢甚,然無益也」,我們看到,號稱「仁善」的薄太后不同樣在鞏固、發展自己家族的勢力嗎?而且,她的煞費苦心也像呂太后一樣「無益也」,她剛死,薄皇后就被景帝廢掉。陳皇后的情形與之類似,漢武帝登上皇帝的寶座,她的母親出了很大的力,登帝位之前劉徹是要「金屋藏嬌」,然而,當地位鞏固了,劉徹也冷落了她。李夫人生前受武帝愛幸,其家族如日中天;死後,家族也隨之覆滅。栗姬得寵時,兒子被立為太子;失寵後,「不得見,以憂死」。司馬遷還耐人尋味地寫到,「他姬子二人為燕王、廣陵王。其母無寵,以憂死。」是啊,得到或得不到皇帝寵愛,貴賤榮辱竟有如此懸殊的差別,難怪會有人因失寵而「以憂死」,又有人為得寵而用盡心機(王太后便是典型的一個例子)。叔本華曾說過有三種悲劇:一種是由惡人作祟造成的悲劇,一種是盲目的命運所造成的悲劇,還有一種是人物由於自己所處的地位而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從而釀成的悲劇。第三種悲劇是「悲劇中的悲劇」。我們恐怕不能說那麼多妃嬪都是「惡人」,她們在宮廷爭鬥中的殘忍與奸詐大概更應該歸咎於她們所處的地位吧?她們成為后妃也許有種種「偶然」,但一旦處在后妃的位置上,為了自己以及家族的生存與利益,她們常常要爭寵、奪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悲劇中的悲劇」。如果再追問一句,為什麼一旦處在后妃的位置上往往就會爭寵、奪權呢?答曰:因為當時的政治體制是皇權專制,皇帝一人的好惡可以決定許多人的命運。

【正文】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1],非獨內德茂也[2],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3],而桀之放也以末喜[4]。殷之興也以有娀[5],紂之殺也嬖妲己[6]。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7],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褒姒[8]。故《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9],《春秋》譏不親迎[10]。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11]。夫樂調而四時和[12],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人能弘道[13],無如命何。甚哉,妃匹之愛[14],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況卑下乎!即歡合矣,或不能成子姓[15];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終[16]:豈非命也哉?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非通幽明[17],惡能識乎性命哉[18]?

【注釋】

[1]受命帝王:受命於天的帝王,即開國帝王。繼體:繼位。守文:遵守成法。

[2]茂:美好。

[3]塗山:遠古氏族名。傳說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

[4]放:放逐。夏桀寵愛末喜,為商湯所滅,被流放於南方。

[5]娀(sōng):遠古氏族名。這裡指有娀氏之女簡狄。

[6]嬖(bì):寵愛。

[7]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大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

[8]禽:同「擒」。

[9]《書》:《書經》,又稱《尚書》。釐降:下嫁。這句指的是,堯把兩個女兒下嫁給舜。

[10]《春秋》譏不親迎:按周禮規定,迎親時夫婿應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魯隱公二年(公元前721年),紀國大夫裂繻到魯國為其國君迎娶魯隱公之女。《春秋》的記載是「紀裂繻來逆女」。《公羊傳》認為《春秋》這樣記載是「譏始不親迎也」。逆,迎接。

[11]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12]調:和諧。古人認為音樂與自然和社會現象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這裡說「樂調而四時和」。

[13]人能弘道:語出《論語·衛靈公》。弘:發揚光大。道:這裡指人倫之道。

[14]妃匹:配偶。

[15]成:成熟,收穫,引申為生育。子姓:子孫。

[16]要:求,取。終:結局,歸宿。

[17]幽明:陰陽。

[18]惡:怎麼。性命:儒家術語。「性」大致是指人從天所稟受的資質。「命」大致相當於命運。

【譯文】

自古以來,開國帝王和繼位遵守先帝法度的國君,不僅自身有美德,也多有外戚的幫助。夏朝的興起是因為有塗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因為末喜。殷代的興起是由於有娀氏之女,紂王被殺則是因為寵愛妲已。周代的興起是由於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為他和褒姒的的淫亂。《易經》以《乾》《坤》兩卦為基礎,《詩經》以《關雎》開篇,《書經》讚美堯把女兒下嫁給舜,《春秋》譏諷娶妻卻不親自去迎接。夫婦之間的關係,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倫常關係。禮的應用,在婚姻方面最為小心謹慎。樂聲和諧能夠表明四時和順,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變化的統領,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將人倫之道發揚光大,可是於「命」卻無可奈何。真是啊,夫婦間的親愛之情,國君不能從大臣那裡得到,父親也不能從兒子那裡得到,何況是卑下的人呢!夫婦歡合之後,有的不能繁育子孫;能繁育子孫了,有的又不能求得好的歸宿。這難道不是「命」嗎?孔子很少談「命」,大概是由於很難說清吧。不通曉陰陽的變化,怎能懂得「性」和「命」的道理呢?

太史公曰:秦以前尚略矣,其詳靡得而記焉[1]。漢興,呂娥姁為高祖正後[2],男為太子。及晚節色衰愛馳,而戚夫人有寵,其子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及高祖崩,呂后夷戚氏,誅趙王[3],而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

呂后長女為宣平侯張敖妻,敖女為孝惠皇后。呂太后以重親故[4],欲其生子萬方[5],終無子,詐取後宮人子為子。及孝惠帝崩,天下初定未久,繼嗣不明[6]。於是貴外家[7],王諸呂以為輔,而以呂祿女為少帝後,欲連固根本牢甚,然無益也。

高後崩,合葬長陵。祿、產等懼誅,謀作亂。大臣征之,天誘其統[8],卒滅呂氏。唯獨置孝惠皇后居北宮。迎立代王,是為孝文帝,奉漢宗廟[9]。此豈非天邪?非天命熟能當之?

【注釋】

[1]靡:不。

[2]娥姁(xū):呂后的字。

[3]夷:消滅。趙王:即如意。

[4]重親:親上加親。

[5]萬方:千方百計。

[6]繼嗣:繼承人。

[7]外家:后妃的親族。

[8]誘:引導。統:這裡指劉邦所開創的漢朝皇統。

[9])奉:供奉。奉宗廟是指繼位做了天子。

【譯文】

太史公說:秦以前外戚的情況還很簡略,詳情不能記載下來。漢朝建立,呂娥姁成為漢高祖的正宮皇后,其兒子是太子。到了晚年,容顏衰老,不受寵愛,而戚夫人得寵,他的兒子如意有好幾次幾乎要取代太子的地位。高祖去世後,呂后滅了戚氏,殺死趙王如意,而高祖後宮的妃子只有不受寵愛被疏遠的人才平安無事。

呂后的長女是宣平侯張敖的妻子,張敖的女兒是孝惠帝的皇后。呂太后由於親上加親的緣故,千方百計想讓她生兒子,可是始終沒能生子,只得從後宮抱來別人的兒子謊稱是自己的兒子。孝惠帝去世以後,天下剛剛安定不久,繼承皇位的人還不明確。於是就提高呂后親族的地位,封呂氏兄弟為王來作為輔佐,並讓呂祿的女兒做少帝的皇后,想把根基連結得更牢固,然而毫無益處。

呂后去世,與高祖合葬在長陵。呂祿、呂產等人害怕被誅殺,就陰謀作亂。大臣征討他們,上天引導著漢家的皇統,終於消滅了呂氏。只有孝惠皇后被安置住在北宮。大臣把代王迎來即位,這就是孝文帝,由他供奉漢家的宗廟。這難道不是天命嗎?不是天命誰能擔當這樣的使命呢?

薄太后,父吳人,姓薄氏,秦時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1],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陰,因葬焉。及諸侯畔秦[2],魏豹立為魏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3]。媼之許負所相[4],相薄姬,雲當生天子。是時項羽方與漢王相距滎陽[5],天下未有所定。豹初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獨喜,因背漢而畔,中立更與楚連和。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 [6]。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歲余不得幸。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漢王坐河南宮成皋台,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7]。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8]。」高帝曰:「此貴徵[9]也,吾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其後薄姬希見高祖[10]。

【注釋】

[1]宗家:同宗家族。通:私通。

[2]畔:通「叛」。

[3]內(nà):同「納」,獻。

[4]許負:一位精通相術的老婦。

[5]距:通「拒」。抵禦。

[6]輸:送。織室:漢代掌管皇室絲帛織造的機構。

[7]具:通「俱」。

[8]據:盤踞。

[9]征:徵兆。

[10]希:同「稀」。

【譯文】

薄太后,父親是吳他人,姓薄氏,秦朝時與原魏王宗族的女子魏媼私通,生了薄姬,薄姬的父親死在山陰,就葬在那裡。

到諸侯反秦的時候,魏豹立為魏王,魏媼就把她的女兒獻入魏王宮中。魏媼到精通相術的許負那裡去看相,許負給薄姬相面,說她當生天子。那時項羽正與漢王劉邦在滎陽相持,天下歸誰還不一定。魏豹起初與漢一同攻楚,等聽到了許負的話,沾沾自喜,於是叛漢中立,接著又與楚結成聯盟。漢王派曹參等進攻並浮虜了魏王豹,把他據有的地盤改為郡,把薄姬送入織室。魏王豹死後,有一次漢王進入織室,見薄姬美貌,下詔把她收入後宮,薄姬一年多也沒能得到寵幸。當初薄姬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很親密,三人立下誓約說:「誰先富貴,不要把別人忘了。」後來管夫人、趙子兒先得到了漢王的寵幸。有一次漢王坐在河南宮的成皋台上,這兩位美人拿當初與薄姬的誓約來調笑。漢王聽到後,問她們緣故,兩人把實情都告訴了漢王。漢王頗為傷感,憐愛薄姬,當天就召見並寵幸了她。薄姬說:「昨天夜裡妾夢見蒼龍盤距在我的肚子上。」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徵兆,我來成全你吧。」只寵幸了一次薄姬就生了男孩,這就是代王。此後薄姬就很少見到高祖了。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1],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從如代[2]。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3],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弟薄昭封為軹侯。

薄太后母亦前死,葬櫟陽北。於是乃追尊薄父為靈文侯,會稽郡置園邑三百家[4],長丞已下吏奉守冢[5],寢廟上食祠如法[6]。而櫟陽北亦置靈文侯夫人園,如靈文侯園儀[7]。薄太后以為母家魏王后,早失父母,其奉薄太后諸魏有力者,於是召復魏氏,(及尊)賞賜各以親疏受之。薄氏侯者凡一人。

薄太后後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呂后會葬長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

【注釋】

[1]幽:囚禁。

[2]如:到……去。

[3]疾:恨。

[4]園邑:為守護陵園設置的縣邑。

[5]長丞:縣長與縣丞。

[6]寢廟:古代宗廟的正殿曰廟,後殿曰寢,合稱寢廟。上食:供奉祭品。如法:依照禮法。

[7]如……儀:依照……的禮儀制度。

[8]受:同「授」。

【譯文】

高祖去世後,對那些得到高祖寵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呂太后非常氣憤,就把她們都囚禁起來,不準出宮。而薄姬由於極少見到高祖的緣故,得以出宮,跟隨兒子來到代國,成為代王太后。太后的弟弟薄昭也跟隨到代國。

代王在位十七年,呂后去世。大臣議立新君,都痛恨外戚呂氏勢力強盛,都稱讚薄氏仁德善良,所以迎回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薄太后改稱為皇太后,她的弟弟薄昭被封為軹侯。

薄太后的母親在這之前己死,葬在櫟陽北邊。此時就追尊薄太后的父親為靈文侯,在會稽郡設置了三百戶的園邑,縣長縣丞以下的人都被派去供奉看守陵墓,宗廟供奉祭品及祀典都依照規定的禮制進行。在櫟陽北邊也設置了靈文侯夫人陵園,所有禮儀都和靈文侯陵園一樣。薄太后認為母家是魏王的後代,她的父母早逝,魏氏家族中有人侍奉薄太后很儘力,於是下令恢復魏氏家族地位,分別按照親疏程度給予賞賜。薄氏家族中有一人封侯。

薄太后比文帝去世晚兩年,在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去世,葬在南陵。由於呂后在長陵與高祖合葬,所以為她單獨起建陵墓,靠近孝文帝的霸陵。

竇太后,趙之清河觀津人也。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1]。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2]。」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詔可,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乃肯行。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3]。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為太子,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4]。其明年,立少子武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為梁孝王。

竇皇后親蚤卒[5],葬觀津。於是薄太后及詔有司[6],追尊竇後父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比靈文園法。

【注釋】

[1]子:古代「子」可兼指男女。

[2]籍:名冊。

[3]更(gēng):交替,接連。

[4]長公主:漢制,皇帝的姊妹為長公主。嫖這時是文帝的女兒,似不應有此稱號。

[5]親:指父母雙親。

[6]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務的官員。

【譯文】

竇太后,趙國清河觀津人。呂太后的時候竇姬以良家女子被選入宮中服侍太后。後來太后把宮女遣送出宮賜給各諸侯王,每王五人,竇姬也在出行之列。竇姬家在清河,想到趙國,這樣離家較近,她請求主管遣送的宦官:「一定把我的名冊放在去趙國的隊伍里。」宦官把這件事忘了,錯把她的名冊放到去代國的隊伍中了。名冊上奏,詔令批准,將要啟程了。竇姬痛哭流涕,理怨那個宦官,不想去,強制她走,她才肯動身。到了代國,代王只寵愛竇姬,生下女兒叫嫖,後來又生了兩個男孩。

代王王后生了四個男孩。在代王尚未入京立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立為皇帝,王后所生的四個男孩子也接連病死。孝文帝即位數月之後,公卿大臣請求立太子,竇姬的長子年齡最大,被立為太子。竇姬也被立為皇后,女兒嫖為長公主。第二年,立小兒子劉武為代王,不久又遷徙到梁國,這就是梁孝王。

竇皇后的雙親早已去世,葬在觀津。這時薄太后就下詔給有關主管官員,追尊竇皇后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下令清河設置二百戶的園邑,由縣長縣丞供奉看守,一切都按靈文侯園邑的做法。

竇皇后兄竇長君,弟曰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1],其家不知其處。傳十餘家[2],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寒)[暮]卧岸下百餘人[3],岸崩,盡壓殺卧者,少君獨得脫,不死。自卜數日當為侯,從其家之長安。聞竇皇后親立,家在觀津,姓竇氏。廣國去時雖小,識其縣名及姓,又常與其姊採桑墮[4],用為符信[5],上書自陳。竇皇后言之於文帝,召見,問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復問他何以為驗[6]?對曰:「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7],丐沐沐我[8],請食飯我,乃去。」於是竇後持之而泣,泣涕交橫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賜田宅金錢,封公昆弟[9],家於長安。

【注釋】

[1]略:通「掠」。

[2]傳:通「轉」,輾轉。

[3]岸:山崖。

[4]常:通「嘗」。

[5]符信:賃證。

[6]他:其他。

[7]決:分別。傳舍:驛站中的宿舍。傳,驛站。

[8]沐:米汁。古人用來洗頭。第二個「沐」字是動詞,洗頭。

[9]公昆弟:同祖的兄弟。

【譯文】

竇皇后的哥哥叫竇長君,弟弟叫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四五歲的時候,家貧,被人掠去出賣,他家中不知他被賣在何處。又轉賣了十幾家,賣到宜陽。他為主人進山燒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覺,山崖崩塌,把睡在下邊的人全都壓死了,只有少君脫險,沒有被壓死。他自己占卜,算定他數天之內將被封侯,於是就從主人家去了長安。聽說竇皇后是剛被封立的,她的家鄉在觀津,姓竇氏。廣國離家時年齡雖幼,也還知道縣名和自家的姓,又曾和姐姐一起採桑,從樹上掉下來,把這些做為證據,上書陳述。竇皇后將此事告訴文帝,得到召見。問他,他詳細說明了情況,果然不錯。又問他還能用什麼來驗證,他回答說:「姐姐離開我西去的時候,和我在驛站宿舍里分別,姐姐討來米湯給我洗頭,又要來食物給我吃,然後才離去。」於是竇後就拉住弟弟痛哭起來,涕淚縱橫。左右侍從也都伏在地上哭泣,為皇后助哀。於是賞賜他很多田地、房屋和錢財,又分封與皇后同祖的竇氏兄弟,將他們遷居到長安。

絳侯、灌將軍等曰:「吾屬不死,命乃且縣此兩人[1]。兩人所出微[2],不可不為擇師傅賓客,又復效呂氏大事也[3]。」於是乃選長者、士之有節行者與居。竇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不敢以尊貴驕人。

竇皇后病,失明。文帝幸邯鄲慎夫人、尹姬,皆毋子[4]。孝文帝崩,孝景帝立,乃封廣國為章武侯。長君前死,封其子彭祖為南皮侯。吳楚反時,竇太后從昆弟子竇嬰[5],任俠自喜[6],將兵以軍功為魏其侯。竇氏凡三人為侯。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7],尊其術。

竇太后後孝景帝六歲(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

【注釋】

[1]縣(xuán):同「懸」。

[2]所出:出身。微:卑賤。

[3]師傅:師與傅的合稱,都是輔佐或教導皇族子弟的官職。

[4]大事:這裡指奪取天下。

[5]從昆弟:堂兄弟。

[6]任俠:行俠。

[7]《黃帝》:指假託黃帝之名的一些著作,多成書於戰國時。

【譯文】

絳侯周勃、將軍灌嬰等人說:「我們這些人還沒死,但性命都懸在竇氏兄弟二人手中。這兩個人出身卑賤,不能不給他們挑選師、傅和賓客,否則,他們會效法呂氏奪取天下。」於是就挑選年長有德、品行端正的士人和他倆在一起。竇長君、少君從此成為謙遜退讓的君子,不敢倚仗他們的尊貴對人驕橫傲慢。

竇皇后生病,雙目失明。文帝寵幸邯鄲慎夫人、尹姬,都沒有有生子。孝文帝去世,孝景帝即位,封廣國為章武侯。長君已先去世,就封他的兒子彭祖為南皮侯。吳、楚七國叛亂時,竇太后堂兄弟的兒子竇嬰,喜歡行俠,領兵平叛立下戰功,被封為魏其侯。竇氏共有三人被封侯。

竇太后愛好黃帝、老子的學說,皇帝、太子以及所有竇氏子弟都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奉黃老之術。

竇太后比景帝晚六年去世,她與文帝合葬在霸陵。遺詔下令把東宮的金錢財物全部賜給長公主嫖。

王太后,愧里人,母曰臧兒。臧兒者,故燕王臧荼孫也。臧兒嫁為槐里王仲妻,生男曰信,與兩女。而仲死,臧兒更嫁長陵田氏,生男蚡、勝。臧兒長女嫁為金王孫婦,生一女矣,而臧兒卜筮之[1],曰兩女皆當貴。因欲奇兩女[2],乃奪金氏。金氏怒,不肯予決,乃內之太子宮。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時,王美人夢日入其懷[3]。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先是臧兒又入其少女兒姁,兒姁生四男。

景帝為太子時,薄太后以薄氏女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寵 [4]。薄太后崩,廢薄皇后。

【注釋】

[1]筮(shì):用蓍草進行占卜。常與卜合稱卜筮。卜,以龜甲進行占卜。

[2]奇:通「倚」,倚仗,依靠。

[3]美人:漢代妃嬪的稱號之一。

[4]毋:通「無」。

【譯文】

王太后,槐里人,母親叫臧兒。臧兒是原來的燕王臧荼的孫女。臧兒先嫁給槐里王仲為妻,生個兒子名叫信,還有兩個女兒。後來王仲死了,臧兒又改嫁給長陵田氏,生了兒子田蚡、田勝。臧兒的長女嫁給金王孫為妻,生有一個女兒。臧兒占卜,結果說她的兩個女兒都該是貴人。她想倚仗兩個女兒,就把女兒從金氏家中強行接回。金氏很憤怒,不肯把她女兒還給她,獻入太子宮中。太子很寵愛她,生了三女一男。當男孩還是胎兒的時候,王美人夢見太陽入懷。她把這個夢告訴太子,太子說:「這是顯貴的徵兆。」這孩子還沒降生時孝文帝就去世了,孝景帝即位後,王夫人生下這個男孩。

先前臧兒又把她的小女兒兒姁送進宮中,兒姁生了四個男孩。

景帝做太子的時候,薄太后選了一個薄氏的女兒做妃子。等到景帝即位,這個妃子就被立為薄皇后。皇后沒有生子,不被寵愛。薄太后一去世,薄皇后就被廢了。

景帝長男榮,其母栗姬。栗姬,齊人也。立榮為太子。長公嫖有女,欲予為妃。栗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景帝,得貴幸,皆過栗姬,栗姬日怨怒,謝長公主[1],不許。長公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許之。長公主怒,而日讒栗姬短於景帝曰:「栗姬與諸貴人幸姬會,常使侍者祝唾其背[2],挾邪媚道[3]。」景帝以故望之[4]。

景帝嘗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者於栗姬[5],曰:「百歲後,善視之。」栗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6]。長公主日譽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賢之,又有曩者所夢日符[7],計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陰使人趣大臣立栗姬為皇后[8]。大行奏事畢[9],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10],今太子母無號,宜立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11]!」遂案誅大行[12],而廢太子為臨江王。栗姬愈恚根,不得見,以憂死。卒立王夫人為皇后,其男為太子,封皇后兄信為蓋侯。

【注釋】

[1]謝:謝絕。

[2]祝(zhòu):詛咒。

[3]媚道:迷惑人的道術。

[4]望:怨恨。

[5]屬:託付。

[6]嗛(xián):懷恨。

[7]符:吉兆。

[8]趣(cù):通「促」。催促。

[9]大行:漢代禮官。

[10]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語出《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

[11]而:你。

[12]案:通「按」,查辦。

【譯文】

景帝長子是劉榮,他的母親是栗姬,栗姬為齊人。劉榮被立為太子。長公主嫖有個女兒,想給太子做妃子。栗姬好妒,景帝的幾位美人都是靠長公主而見到景帝的,她們得到的尊貴和寵愛都超過了栗姬,栗姬天天怨怒,謝絕了長公主的要求,不應允親事。長公主想把女兒許給王夫人的兒子,王夫人答應了。長公主對栗姬很生氣,常常在景帝面前講栗姬的壞話說:「栗姬和各位貴夫人及寵姬聚會,常常讓侍從在她們背後吐口水詛咒,施用妖邪惑人的道術。」景帝因此怨恨栗姬。

景帝曾有一次身體不舒服,心中不樂,就把被封王的兒子們都託付給栗姬,對她說:「我死了以後,你要好好照顧他們。」栗姬生氣,不肯答應,並且出言不遜。景帝很惱火,懷恨在心而沒有發作。

長公主天天稱讚王夫人兒子的優點,景帝也認為他德才兼備,又有從前他母親夢日入懷的吉兆,到底立誰為太子的主意還沒定下來。王夫人知道景帝怨恨栗姬,趁他怒氣未消,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請立栗姬為皇后。一次大行官奏事完畢後,又說:「『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如今太子的母親還沒有封號,應當立為皇后。」景帝發怒說:「這是你應該講的話嗎!」結果竟查辦處死了大行官,並廢了太子,改封他為臨江王。栗姬更加怨恨,但不能再見到景帝,不久,憂傷而死。王夫人終於被立為皇后,他的兒子被立為太子,皇后的哥哥王信被封為蓋侯。

景帝崩,太子襲號為皇帝。尊皇太后母臧兒為平原君。封田蚡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

景帝十三男,一男為帝,十二男皆為王。而兒姁早卒,其四子皆為王。王太后長女號曰平陽公主,次為南宮公主,次為林慮公主。

蓋侯信好酒。田蚡、勝貪,巧於文辭。王仲蚤死,葬槐里,追尊為共侯,置園邑二百家。及平原君卒,從田氏葬長陵,置園比共侯園。而王太后後孝景帝十六歲,以元朔四年崩,合葬陽陵。王太后家凡三人為侯。

【譯文】

景帝去世,太子繼位為皇帝。尊皇太后的母親臧兒為平原君。封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

景帝有十三個兒子,一個兒子做了皇帝,十二個兒子都封為王。兒姁早逝,她的四個兒子也都封為王。王太后的長女封號是平陽公主,次女是南宮公主,三女是林慮公主。

蓋侯王信好飲酒。田蚡、田勝貪婪,善用文辭巧辯。王仲早死,葬在槐里,追尊為共侯,設置了二百戶的園邑。等到平原君去世,跟田氏一起葬在長陵,設置的陵園同共侯陵園一樣。王太后比孝景帝晚死年十六年,在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去世,與景帝合葬在陽陵。王太后家共有三人被封侯。

衛皇后字子夫,生微矣。蓋其家號曰衛氏 [1],出平陽侯邑[2]。子夫為平陽主謳者[3]。武帝初即位,數歲無子。平陽主求諸良家子女十餘人,飾置家。武帝祓霸上還[4],因過平陽主[5]。主見所侍美人[6],上弗說。既飲,謳者進,上望見,獨說衛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7],得幸。上還坐,歡甚,賜平陽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宮。子夫上車,平陽主拊其背曰[8]:「行矣,強飯,勉之!即貴,無相忘。」入宮歲余,竟不復幸。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衛子夫得見,涕泣請出。上憐之,復幸,遂有身[9],尊寵日隆。召其兄衛長君弟青為侍中。而子夫後大幸,有寵,凡生三女一男。男名據。

【注釋】

[1]家號曰衛氏:據《衛將軍驃騎列傳》,衛青之父鄭季,在平陽侯家任職,與侯妾衛媼私通,生衛青,因而冒稱衛氏。

[2]平陽侯:平陽公主的夫婿。

[3]平陽主:即平陽公主。謳:歌唱。

[4]祓(fú):古代為除災去邪而舉行的一種儀式。一般於夏曆正月、三月在宗廟、社壇或水邊舉行。

[5]過:拜訪。

[6]見:使……拜見。

[7]尚衣軒:尚衣,主管皇帝衣服。軒,車。

[8]拊:拍。

[9]有身:懷孕。

[10]隆:尊寵。

【譯文】

衛皇后字子夫,生在卑賤之家。她家號稱衛氏,在平陽侯封邑中。子夫是平陽公主的歌姬。武帝新即位,幾年沒有兒子。平陽公主挑選了十幾個良家女子,裝扮起來安置在家裡。武帝在霸上參加除災去邪的祓禮回來,順便拜訪平陽公主。公主讓那些美人出來拜見武帝,武帝都不喜歡。飲酒之後,歌姬進來,武帝看見後,唯獨喜歡衛子夫。這天,武帝起身換衣服,子夫在皇帝的衣車中侍奉,得到親幸。武帝回到座位,特別高興,賜給平陽公主黃金千斤。公主趁機奏請把衛子夫奉送入宮。子夫上車後,平陽公主拍著她的背說:「走吧,好好吃飯,努力吧!如果尊貴了,別把我忘了。」子夫入宮一年多,竟然沒有再得到親幸。武帝把不中用的宮人挑出來,趕她們出宮回家。衛子夫得見武帝,哭泣著請求出宮。皇上憐愛她,再次親幸,於是有了身孕,一天比一天更受尊寵。武帝召見她的哥哥衛長君和弟弟衛青任侍中。子夫後來大得親幸,頗受寵愛,共生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名叫據。

初,上為太子時,娶長公主女為妃。立為帝,妃立為皇后,姓陳氏,無子。上之得為嗣,大長公主有力焉[1],以故陳皇后驕貴。聞衛子夫大幸,恚,幾死者數矣。上愈怒。陳皇后挾婦人媚道,其事頗覺,於是廢陳皇后,而立衛子夫為皇后。

陳皇后母大長公主,景帝姊也。數讓武帝姊平陽公主曰:「帝非我不得立,已而棄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2]!」平陽公主曰:「用無子故廢耳。」陳皇后求子,與醫錢凡九千萬,然竟無子。

衛子夫已立為皇后,先是衛長君死,乃以衛青為將軍,擊胡有功[3],封為長平侯。青三子在襁褓中,皆封為列侯。及衛皇后所謂姊衛少兒,少兒生子霍去病,以軍功封冠軍侯,號驃騎將軍。青號大將軍。立衛皇后子據為太子。衛氏枝屬以軍功起家[4],五人為侯。

【注釋】

[1]大長公主:漢制,皇帝之姑母稱大長公主。景帝時,劉嫖為長公主。武帝時,劉嫖已是其姑母,故稱大長公主。

[2]壹何:為何,怎麼。語氣中有怒意。倍:通「背」。

[3]胡:這裡指匈奴。

[4]枝屬:親屬。

【譯文】

當初,皇上做太子的時候,娶了長公主的女兒做妃子。他即位為皇帝,妃子也被立為皇后,姓陳氏,無子。皇上能夠繼承帝位,大長公主出力不少,因此陳皇后驕橫傲。聽說衛子夫大受親幸,她非常氣憤,好幾次幾乎要死。皇上也更加生氣。陳皇后施用婦人惑人的邪術,武帝對此事頗有覺察,於是就廢了陳皇后,立衛子夫為皇后。

陳皇后的母親大長公主是景帝的姐姐,多次責備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說:「皇帝沒有我就不能即位,事成不久竟拋棄了我的女兒,怎麼這樣不自愛而忘本呢!」平陽公主說道:「是沒有兒子的緣故才廢的。」陳皇后求子,請醫生花費的錢共有九千萬之多,然而終於未能生子。

衛子夫立為皇后的時候,衛長君已先死了,就讓衛青為將軍,因抗擊匈奴有功,封他為長平侯。他的三個兒子還在襁褓之中,也都被封為列侯。至於衛皇后所說的姐姐衛少兒,她生的兒子霍去病,因有戰功被封為冠軍侯,號稱驃騎將軍。衛青號稱大將軍。衛皇后的兒子劉據被立為太子。衛氏的親族以軍功起家,有五人被封侯。

及衛後色衰,趙之王夫人幸,有子,為齊王。

王夫人蚤卒。而中山李夫人有寵,有男一人,為昌邑王。

李夫人蚤卒,其兄李延處以音幸,號協律[1]。協律者,故倡也[2]。兄弟皆坐奸[3],族。是時其長兄廣利為貳師將軍,伐大宛,不及誅,還,而上既夷李氏,後憐其家,乃封為海西侯。

他姬子二人為燕王、廣陵王。其母無寵,以憂死。

及李夫人卒,則有尹婕妤之屬,更有寵[4]。然皆以倡見,非王侯有土之士女[5],不可以配人主也。

【注釋】

[1]協律:主管音樂的官員。

[2]倡:古稱歌舞藝人。

[3]坐奸:因姦淫而獲罪。李延年與其弟淫亂後宮,被誅殺。參閱《史記·佞幸列傳》。

[4]更:交替。

[5]土:封地。

【譯文】

等到衛皇后年老色衰,趙地的王夫人受寵幸,有兒子,被封為齊王。

王夫人早逝。中山李夫人受寵,生了一個兒子,被封為昌邑王。

李夫人早逝,她的哥哥李延年因精於音律而得寵,封為協律官。所謂協律,就是從前的歌舞藝人。李延年兄弟因淫亂後宮而被滅族。當時她的長兄為貳師將軍,正在征討大宛,沒有被殺,回到長安,皇上已經誅滅了李氏,後來又憐憫這一家,才把李廣利封為海西侯。

別的妃子還生有兩個兒子燕王、廣陵王。他們的母親不受寵愛,憂傷而死。

等到李夫人去世後,又有尹婕妤等交替受寵,然而她們都是以歌舞藝人的身份得見武帝,不是有封地的王侯之家的女子,不應該和皇帝匹配。

【評述】

西漢外戚政治勢力的消長大致有這麼幾個階段:

高祖時,呂氏家族有三人被封侯,除呂公因是呂后之父被封外,呂澤與呂釋之皆因軍功被封。

呂后時,「侯諸呂」、「王諸呂」,外戚勢力急劇膨脹,差點兒取代劉氏政權。

呂后死後,大臣周勃陳平等、宗親劉章劉澤劉襄等夷滅諸呂,因薄太后有「仁善」之名,迎立薄太后之子代王劉恆繼承大統,然而他在封賞功臣時並非那麼公正,明代黃淳耀在《史記評論》中便對此頗為不平:「讀《文帝紀》,即位將一年,乃修代來功,群臣請立太子,下詔欲擇諸侯王昆弟及賢有德義者。群臣固請,始許之。又立趙幽王太子遂,王遂弟辟疆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然後立其三子。為王次第可觀,以為有王者舉動。及讀《齊王傳》始誅諸呂時,朱虛侯章功尤大,大臣許盡以趙地王章,盡以梁地王興居,及文帝立,聞朱虛、東牟之初欲立齊王,故黜其功。二年,王諸子,乃割齊二郡以王章、興居,始知帝所為,假仁者耳。射鉤斬袪之恨,霸者猶能忘之,今乃小嫌黜人大功,豈公義乎!」朱虛侯劉章在剷除諸呂時立下很大的功勞,然而卻被文帝「黜其功」,箇中奧妙是因為劉章曾欲立齊哀王劉襄為帝。文帝在古代得到的評價極高,卻有這樣一個污點,這恰恰說明,文帝對那個被他再三辭讓的帝位還是相當看重的,漢室的劉姓宗親以及功臣們對他帝位終究是一個威脅,他對劉姓宗親與功臣們更多的是警惕而不是依靠。而他的母舅薄昭只不過隨他由代赴京便被封侯,表明他對外戚還是頗為倚重的。

當然,漢文帝對外戚的倚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太后在漢代的地位十分特殊。2003年10月,長安城內長樂宮西北角一宮殿遺址發掘出一處地下建築和一處半地下建築,二者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因為其出土壁畫的房間地面是完全「塗朱」的。史載,「土被朱紫」在中國古代是規格非常高的房間,秦咸陽宮一號宮殿與三號宮殿的主殿地面都是「塗朱」。漢承秦制,秦始皇用的「塗朱」地面,漢代宮廷中也只有皇帝一級的人才能用。但是這種塗朱的房子從太后居住的長樂宮中出土,可證實西漢一代太后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有專家因此指出,「西漢時期太后的政治地位與皇帝不相上下,即西漢的政治是雙中心的,是二元的。」

《史記》中其實也透露出不少太后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信息。呂太后的飛揚跋扈且不去說,就在本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薄太后硬把自己娘家的女兒嫁給景帝,終她在世的時候,景帝不敢拒絕。竇太后好黃老之術,武帝也只好讀《黃帝》、《老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只能在她歸天之後。而且,據《史記·儒林列傳》載,竇太后還逼著漢武帝殺死欲興儒學的趙綰、王臧,還有儒生轅固不過對老子略有不遜之言,竇太后就大怒,令他斗野豬,武帝也不敢阻止,所能做到的也不過是偷偷塞給他一把鋒利一點兒的武器而已。

文帝、景帝、武帝時皆有太后在位,太后又有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帝王之母族自然也就勢力頗大了。除了這個原因之外,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在《秦漢史》中的論述也甚為精闢,茲錄如下:

漢之初興,一時握弘柄者,盡屬軍伍同起之功臣,在外則為封王,在朝則為卿宰。及高祖滅異姓諸王而代以劉氏,於是內朝為功臣,而外封為宗室。其時諸呂頗為劉助,實以外戚而兼功臣也。高後之崩,功臣宗室相依而鏟諸呂,外戚一系遂斷。文景兩朝,內則諸老功臣及其嗣侯相繼秉政,外則宗室同姓相為覬覦。以文景兩帝因應之宜,宗室諸王分析敗亡,俯首聽命。而功臣卿宰,亦斂手退讓,歸其權重。故自武帝時而漢之為漢者乃定,而中央帝室之尊嚴始確立。武帝以雄才大略,拔公孫宏起徒步,漢相封侯。公孫宏前後,雖仍不脫以前功臣嗣侯漢卿宰之舊例,然昭宣以下漢相者,則多由書生平地拔起,大率拜相始侯,不限於侯者而始得漢相矣。惟相臣之權重威望,亦因此頗見輕減。而且政治既上軌道,民生樂業,四裔無事,兵革不起,即功臣一系亦漸滅。天下之重,帝皇孤立於上,則必有與共者。於是昭宣以來,朝廷大權,遂無意中仍流入外戚一系之手。霍光自武帝時受遺詔輔政,昭帝不壽,在位十三年(年二十三)而崩。昌邑王賀,入嗣大位,百日見廢。並殺其群臣二百餘。出死,號呼市中,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則霍氏在當時,權勢之重不啻諸呂。而猶過之也。霍光死,宣帝盡誅霍氏,乃用許(妻黨)史(母黨)。臨崩,亦詔以祖母史良娣子高,受遺詔輔政。霍光在時,嘗從驂乘,帝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乃今所以為其子謀者,仍不免以外戚為輔。良以同姓宗室,宜於封建,不宜於內朝為輔政。功臣嗣侯,數世而衰,亦難繼盛。白徒孤仕,威信均有不孚。故君主政體之演進,當宗室封建,功臣世襲,兩途衰絕,乃折而入於外戚之代興,此亦趨勢之自然,有所必至也。自是以後,元帝任許史,成帝任王氏,哀帝任丁傅,平帝仍任王氏,皆以外戚擅權。其間有宦者,如元帝之信弘恭石顯,有師傅,如元帝之相蕭望之,成帝之相張禹,哀帝之相師丹,雖亦親幸,勢終不敵外家。而王氏自成帝時,王鳳以大司馬大將軍秉政,諸舅譚、商、立、根、逢時,同日封侯。世謂之五侯。子弟分據勢要,郡國守相刺史皆出門下。王氏一姓,乘朱輪華轂者二十三人。王鳳既卒,從弟音,及商、根,相繼當國。根病免,莽以從子繼四父執政。及哀帝即位,中廢。哀帝在位僅六年,二十三歲而崩,無子,丁傅二後先卒,太皇太后(元帝後王氏)仍詔莽漢大司馬,迎立平帝。而王氏遂重握朝柄。莽之篡漢,其憑藉於外戚之勢者,至厚至重,此其所由以默移漢祚,而使人心相安於不自覺也。

概而言之,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使得大權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以一人之力統治大一統的帝國自然是力不從心,必須有人「輔政」。以何人輔政呢?功臣被劉邦斬殺殆盡,文景之治雖是被古人稱許的「盛世」,文帝景帝對功臣也並不是很信任(如文帝猜忌周勃、景帝將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迫害致死),武帝的剛愎自用、酷吏統治更不用說了,總之,西漢的功臣們在政治上「斂手退讓,歸其權重」,不能起到「輔政」作用。另外,經過文景的「削藩」,武帝的「推恩令」,被封在外的劉姓諸侯們的勢力逐步消減,再加上武帝以後位高權重的丞相一職多由「平地拔起」的書生擔任,缺少威望,統治層出現了權力真空,而外戚藉助於太后的政治地位乘虛而入,成為新崛起的一支政治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記講讀 的精彩文章:

TAG:史記講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