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投射出我們的內心

我們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投射出我們的內心

枉凝眉

 紅樓夢 電視連續劇歌曲集原聲帶

陳力 

00:00/02:53

01

第一次對《紅樓夢》的印象,是在小學的時候,看見一群同學圍在小賣部門口,走近了才知道,裡面有一台黑白電視,正在播放著《紅樓夢》。

當時只聽見同學說「林妹妹出來了」,便削尖了腦袋擠著進去,從人頭縫隙中看見一個嬌滴滴的古典女子正在漱口,以我當時鄉村頑童的審美和認知,是絕對欣賞不了那種「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扶柳」的風流體態,這種人(在當時的農村)怎麼生存?於是對林黛玉的壞印象便由此而生。

人的心理往往很奇怪,討厭一個,一般又會找出另一個參照來抬高,聽說兩大主角中寶釵和黛玉是不同類型的人物,自己也並未看過,只是道聽途說,便認定自己肯定是喜歡寶釵的。

以後的漫長十幾年,也一直都沒有完完整整看過原著,但就是東拼西湊地將黛玉黑化為一個愛生小氣、尖酸刻薄、身子孱弱的病西施形象,越發不喜歡。

2002年第一次看《紅樓夢》原著,看完只覺花團錦簇讓人目不睱接,各種講究各種排場,那時候太年輕生活閱歷也不豐富,只隱約有些感慨,四大名著果然名不虛傳,但具體好在哪裡,卻是說不出來。

第一遍看完後唯一的疑惑就是林妹妹似乎沒那麼嬌氣啊,怎麼電視劇里就是那樣一副小心眼兒模樣?

直到現在87版的《紅樓夢》儘管被捧上了天,我仍然覺得有很多敗筆,對林妹妹的詮釋不夠客觀公正,便是其中之一。

02

截至去年,《紅樓夢》原著這十幾年中被我翻看了無數次,印象深刻的除了寶玉一顆純真的心,還有鳳姐的精明與能幹,探春的才能和決斷,秦可卿的格局與遠見、香菱的抗爭、紫鵑的忠義、司琪的勇敢,尤三姐的剛烈,尤二姐的天真......

但是,真正在我的印象里形象翻轉的卻是黛玉和寶釵。

黛玉的才華、坦率、純真,黛玉的敏感、多情、清高,黛玉的張狂、孤傲、尖銳......這些都證明她是真真正正的有血有肉的有趣靈魂,她有一片赤子之心,這才是最打動人的。

民間傳言中黛玉小心眼兒、尖酸刻薄的性格,有些過分放大了,原著中的她確實敏感,但大多暗自傷感,少有的幾次出口傷人,也都是事出有因。

再反觀寶釵,細細研讀後才覺得之前先入為主的大方端莊變成了迂腐呆板,處事得體變成了圓滑世故......

她人情練達世事洞明,連黛玉都說「誰也挑不出寶姐姐的短處。」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卻在書中沒什麼知心體己的朋友。

書中每次寶釵出場,我的內心總有種隱隱的不安,一直說不出是為什麼,後來一次在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中看到一個男嘉賓堪稱完美,最後卻沒有牽手成功,黃涵老師點評說,一個人太完美總會讓別人覺得不安,怕隱藏著讓人不能承受的隱情。

恍然大悟,寶釵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與她相處最怕她藏奸,而這種人一旦要給你虧吃,你恐怕連說都沒法說出來。

也許是生活中吃多了虧,對這類人總是本能的敬而遠之。

對人物的喜好,原來對應的是我們的內心。

後來看到一句話深以為然:我們剛開始都是黛玉,然後慢慢變成了寶釵;我們都喜歡黛玉,最後卻都不自覺地做了寶釵。

是啊,生活的不易讓人人到最後都學會了趨利避害,權衡之下寧願向現實低下頭,無趣一些也無妨,最要緊的是妥貼。

最好是自己做寶釵,然後身邊有一個黛玉式的朋友。

03

春節期間書軒組織了對詩活動,有朋友對到黛玉葬花的詩句,我忽然想起很久以前就想聽劉心武解讀的紅樓夢,便在喜馬拉雅上搜來聽,一聽便又入了迷。

雖然劉心武的有些觀點我不認同,但通過他的解讀,我對《紅樓夢》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

前天跑步時聽到《寶釵選秀之迷》這一集,講到寶釵一開始並沒想嫁寶玉,對她來說進宮才是首選的,後來選秀失利才退而求其次,想成就金玉姻緣。

那時寶玉已經對黛玉情根深種,以寶釵的聰明不會看不出來,可是以她的處境,她只能爭取,那是她當時最好的選擇,是身處那個時代的女子唯一的出路。

讀到這裡,主播說:「她能怎麼辦?如果你是寶釵,你會怎麼辦?你能怎麼辦?」

疊加式的反問,我心裡一震,一個失神,驚得從跑步機上跌了下來,忽然對寶釵的進退兩難感同身受,萬般滋味湧上心頭,竟緩緩落下淚來。

原來這才是曹雪芹的用心,原來我們讀紅樓並非是要辯出誰對誰錯,誰奸誰惡,在曹翁的筆下,寫的是女性的美,女性的思想和情感,女性的意志和掙扎,寫的是每個靈魂的覺醒,他對每人物都有愛,還有尊重。

他通過對一個個人物的性格描寫,結合時代背景來推動他們的命運,生出同情與理解。他以大悲憫之心,寫主子也寫僕人,寫小姐也寫丫鬟,他寫情愛也寫政治,寫異性戀也寫同性戀......

眾生萬物在他的妙筆之下都有不得已之處,每一個哪怕再渺小的女子,他都為她們唱頌歌,黛玉固然有她的有趣,寶釵也自有她的聰慧;黛玉待人一片赤誠固然難能可貴,寶釵步步為營苦心討好也並無過錯,她們都是那個男權社會的犧牲品,身不由己。

04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說世間三大恨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

我常常在想,如果《紅樓夢》後幾十回的殘稿被發現,會是怎樣一種轟動?不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一種「未完成情結」,正因為不完滿,我們才對那件事情有著近乎偏執的渴望。而《紅樓夢》正是因為後幾十回的缺失,才導致大家的痴迷和爭論。

《金瓶梅》的開篇曾說: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讀《紅樓夢》也一樣,不同的人看到的也是不同的風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紀生出的,也是不同的心思。

只有在嘗盡生活的百般滋味之後,發現生活中仍有脈脈溫情,才能更加看清生活的真相,從而心生憐憫與同情。

迅圖:六歲男孩的媽媽,

寫最接地氣兒的生活感悟

新浪微博:迅圖的寒舍

蘋果用戶讚賞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迅圖 的精彩文章:

孩子考的不好,怎麼辦?
吃虧是福?屁咧

TAG:迅圖 |